中学语文诗歌个性化教学思索

中学语文诗歌个性化教学思索

ID:13432940

大小:27.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7-22

中学语文诗歌个性化教学思索 _第1页
中学语文诗歌个性化教学思索 _第2页
中学语文诗歌个性化教学思索 _第3页
中学语文诗歌个性化教学思索 _第4页
中学语文诗歌个性化教学思索 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学语文诗歌个性化教学思索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中学语文诗歌个性化教学思索中学语文诗歌个性化教学思索中学语文诗歌个性化教学思索中学语文诗歌个性化教学思索  目前,课堂上古典诗歌的阅读教学,还没有真正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尽管堂上也有设疑、讨论、拓展,但还是停留在老师牵着学生阅读理解的层面上。怎样才能真正体现新课标提出的“教师应该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尊重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本文试以《归园田居》教学片断为例,从四方面谈谈中学语文古典诗歌个性化阅读教学的体会。  一、自主诵读逐步体验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因此教师在古典诗歌个性化阅读教学中不能越俎代庖,要给学生

2、增加诵读的空间和时间。我在开始教学这首诗时,引导学生意读、美读诗歌,让学生在赏读思辩中对作品有感性的体悟和整体的认识,从而读出感觉来,读进作者的情感世界,自然地产生或喜或悲、或爱或憎的情感体验。  首先,学生意读诗歌,探寻该诗的意蕴。意读诗歌,就是指读懂诗歌的基本含意。古代诗歌是通过意象来营造意境,表达感情的,而学生在体会诗人情感的途径上首先接触的就是这一意象。怎么体会这些意象的组合所传达的内涵?这需要学生反复体味,而帮助理解的途径就是反复诵读。教学时,教师让学生多次自由诵读诗歌,提醒注意感受诗中的田园意象: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引导学生边读边思,逐步深入诵读,使学生在反复诵

3、读中能较好地把握诗歌的意象,初步感悟诗意。接着,学生美读诗歌,体验该诗的情感。美读即根据对诗文的理解,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言语,以声传情,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让学生直接受到感染,产生共鸣。前面学生在意读该诗时,已读准了字音、节奏,读懂了诗歌的大致意思和意境,这时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动情地进行美读,强化对诗歌内涵的体会。通过诵读、意读、美读诗歌,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体验诗人的喜怒哀乐,产生对诗歌的多元理解。  二、主动探究反复感悟  文学作品的魅力在于它的常读常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不应扶着学生,更不应代替他们去完成对作品的理解,而应该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人生体验

4、,身处其境地去品味,去自主探究。并应提供机会给学生,与同学交流自己获得的体验。自主探究,是培育学生创新灵感的途径;交流,是展示学生创新灵感的平台。由于学识的限制,学生会存在体验的局限性,教师不能轻易用教辅惟一的答案去否定学生个性的感受,否则会掐灭学生思维的火花,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前面学生已初步体味诗意的基础上,教师设计了这样的话题,请同学们“抓住诗中所描绘的景物,品味诗歌的意境之美、情感之美”。让学生自己感悟诗意,然后师生进行了后面的交流。  生3:我觉得陶渊明在写这首诗时,并没有真正开始他的田园生活。  师:哦?怎么说?生3:我觉得这首诗是他在脱离官场后,远远地展望田园生活的一

5、种心境的体现。像第二节中他所构造的田园生活,都是相当自然、宁静、和谐的,很有一种诗意的美丽,根本尚未接触农人的那些艰苦与辛酸。师:讲得有道理。生4:我不同意生3的看法。“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鸡鸣桑树巅”诗人能把这平常之景描写的如此清新美好,是融入了诗人的喜悦之情。我读这诗,仿佛随诗人款款而行,不觉间走进了一个美丽的村落,感受到了诗人的快乐。这是情景交融的写法,诗人很享受这田园生活,所以不觉得苦。师:说得很形象,情景交融,读出诗人回归田园的愉悦心情。  学生的个性化解读都有道理,我对学生有创见的发言给予了肯定。学生读出了自己的见解,读出了自己的思考,提高了思维水平,这正是个性化阅读

6、教学所追求的。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课堂上要允许不同见解的伸张,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产生色彩绚烂、品位各异的审美效果。  三、知人论世升华境界  每一首诗,都有它产生的社会根源和个性特征;要读懂一首诗,必须了解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其个人遭遇,从中获悉作者的性情特点及写作特色,对诗歌思想内涵的理解才会更加具体、全面,对情感的把握才会拿捏得更准。  学生通过阅读、品赏陶渊明的这首诗,已感受到了诗人厌恶官场生活,热爱田园生活的情感。为了引导学生作深一层的思考,进一步领悟诗歌思想内涵之美,最终达到提高阅读能力和鉴赏境界的目的。我又设计了一个话题:历史上一般人的“归隐”

7、,并不是真的要与现实社会决绝。尤其是魏晋时代的一些“名士”,由于热心追求功名未遂,就以“归隐”为手段,曲线猎取功名。陶渊明的“归隐”是否也是如此呢?为了帮助学生弄清这个问题,我给学生推荐了相关的背景阅读资料,引导学生知人论世: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官宦世家,受儒家思想熏陶,曾有过“大济苍生”的宏愿。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动乱,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者热衷的是争权夺利。性格耿直的陶渊明明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