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3429488
大小:325.50 KB
页数:51页
时间:2018-07-22
《金华市工业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金华市工业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为加快新型工业化,推动金华工业跨越式发展,根据《中国制造2025》《浙江省制造业发展“十三五”规划》《金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精神,结合金华实际,编制《金华市工业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规划期为2016—2020年。一、发展背景(一)“十二五”发展回顾。“十二五”以来,金华市委、市政府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坚定不移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全市工业整体实力明显增强,结构不断优化,“两化”融合迈向纵深,为“十三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1.综合实力稳步提升。2015年,全市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4927.5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973
2、.6亿元,均居全省第六位。“十二五”期间,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1.3%,高于全省平均增幅3个百分点;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4%,高于全省平均增幅1.9个百分点,占全省比重从2010年的6.6%提升到2015年的7.4%。企业主体发展壮大,2015年底全市规上工业企业3969家,比2011年净增1382家,主营业务收入亿元以上企业从2010年的623家增加到944家,10亿元以上企业从30家增加到42家。全市有境内外上市公司22家,比“十一五”期末增加10家。2.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逐年提高,20
3、15年分别达到20.9%、31.0%、37.7%。重点培育的先进装备制造业2015年实现规上产值1809.5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36.7%,其中汽车制造业强劲增长,产值达355.47亿元,成为全市第三大支柱产业;健康生物医药产业实现规上产值511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10.4%,产值规模居全省第四位。3.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十二五”期间,建立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家、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1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3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37家;实施市级以上科技攻关项目3514项;累计引进和培育工业设计公司103家,创建义乌、永康两个省级工业设计基地;开发省级高端装备首台套产
4、品34只,省优秀工业新产品48只。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1.08%,比2010年提高0.44个百分点;全市新产品产值率为32.7%,比2011年提高13.1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5个百分点,新产品产值增速保持在15%以上。4.“两化”融合深入推进。“十二五”期间,通过实施智能开发、机器换人、电商换市等专项行动,个性化定制、服务型制造、网络营销等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形成。入选国家级“两化”融合贯标企业4家,培育“两化”融合示范企业100家,实施“两化”融合重点项目266项;实施汽摩配、磁性材料、防盗门3个省级“机器换人”分行业试点,培
5、育“机器换人”示范企业152家,实施“机器换人”示范项目256项,数量居全省前列;重点工业企业ERP普及率达到80%,装备数控化率达到42%,2015年“两化”融合指数增幅居全省第一位。5.产业集群初具规模。2015年,全市规上工业产值超百亿元的行业18个,其中超300亿元的5个,纺织和金属制品业产值突破500亿元,先后荣获“中国汽车摩托车配件产业基地”“中国五金工具生产出口基地”“中国磁性材料生产基地”等20多项国家级产业基地称号。义乌工业园区被工业和信息化部列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金华汽车和零部件、永康五金、兰溪棉纺织、武义特色装备制造产业集群被认定为省级块状经济
6、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工业强镇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全市12个省级及以上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2015年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2851.9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的57.9%,年均增长14.7%;规上工业产值20亿元以上工业强镇达到53个,其中东阳市横店镇列全省工业百强镇第4名。6.绿色发展成效明显。2015年,全市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0.47吨标准煤,比2010年累计下降23.4%,提前超额完成“十二五”节能降耗目标任务。“十二五”期间,集中整治关停水泥、印染、电镀、水晶等17类行业作坊企业2万多家,整治重污染高耗能企业351家;创建省级绿色
7、企业40家,省工业循环经济示范企业29家,金华经济技术开发区、横店电子产业园区、永康经济开发区等3家单位列入省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在总结“十二五”发展成就的同时,也要清醒看到我市工业发展中仍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企业规模较小,质量不高,缺乏具有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和大项目,“低小散”问题没有根本解决;二是产业层次偏低、发展方式粗放,传统产业与传统生产模式占较大比重,主导产业在全行业布局中仍处于产业链中低端,部分产业本地配套率不足,产品品牌影响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三是科研机构和人才缺乏,企业研发投入不足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