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城乡发展论文

统筹城乡发展论文

ID:13404842

大小:123.50 KB

页数:23页

时间:2018-07-22

上传者:U-4187
统筹城乡发展论文_第1页
统筹城乡发展论文_第2页
统筹城乡发展论文_第3页
统筹城乡发展论文_第4页
统筹城乡发展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统筹城乡发展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统筹城乡发展论文-加强规划研究统筹城乡发展路桥自1994年底撤镇建区九年来,凭着市场先发、体制灵活、民营经济发达等优势,社会经济和城市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新一轮发展中,路桥面临着种种问题,特别是城市空间发展无序、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居民点分布散乱等问题尤为突出,这是长期以来缺乏包括农村在内整个区域的长远和切实可行的规划,造成路桥区缺乏空间整合的结果。随着农村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空间成为工业化进程的制约日益显现,这表明路桥区迫切需要加强规划研究,推进城乡一体化,使资源配置更趋优化,空间更趋合理,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本文通过对路桥城市发展现状的分析,提出要强化规划研究,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以提升路桥城市发展的档次和水平。一、路桥城市建设的现状1994年11月路桥建区后,根据自身工业化和私营经济发达、民间资金充足的起步条件,按照“大投入、大配套、大建设”的工作方针,积极推进城市建设进程。在总体布局上,坚持城乡协调发展,整体推进,突出发展城区,积极培育次中心金清镇;在建设目标上,注重城市形象,强化内涵,形成特色,提升品位,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城市;在工作重点上,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推进人口和产业向城市集聚;在特色建设上,弘扬路桥优势,创办大市场,促进大商贸,发展大工业,促进区域经济合理调整;在建设途径上,树立整体经营城市的理念,深化改革,敢于创新,走城市建设市场化和管理法制化、规范化道路。建区九年来,共投入城市建设资金100多亿元,建成区面积从建区初期的3.5平方公里扩大到目前的16余平方公里。共投入16余亿元,修建路桥大道、南官大道、腾达路、银座街等30多条街道和交通道路,新增三级以上公路69.6公里,公路密度从建区前的0.27公里/平方公里提高到0.646公里/平方公里。投资近10万元,新改建市场25个,相继建成富仕广场、中国建筑装饰城、台州电子电器市场、浙江方林汽车城等一批较高档次的市场。通过整合,建成全国乡镇企业(台州)高科技园区、路桥节日灯加工园区、新桥模塑工业园区等6个工业园区,总规划面积1207.67公顷,总投资达82.1亿元。建成鑫都国际大酒店、金佩大酒店等10多幢15层以上的高楼大厦;建成嘉绿苑、方林苑等一批中高档居住区。建成黄椒温路桥段引水工程、五镇供水工程,日供水能力达6万吨;建成投资1.5亿元的污水处理厂,日污水处理能力达4万吨;建成110KV变电所4座,35KV变电所2座,主变容量达31.9万KVA。建成永安广场,黄石、硕雨、避风塘等公园,共绿化城区面积166.27万平方米,城区绿地总面积达280.4万平方米。通过九年建设,路桥远东商贸广场开发建设已具一定规模,旧城保护改造已全面启动,城市基础设施得到不断完善,城市品位明显提高,城市竞争力逐步提升,一个中等城市的格局已基本形成。路桥城区从一个集镇变成中等城市的格局,应该说建设成就巨大。当我们在感叹路桥九年大变样之余,用更高的眼光去审视,用更冷静的头脑去思考路桥的城市形象和品位时,我们会深深感到,由于路桥脱胎于建制镇,城市建设底子薄,城建人才缺乏,对民间资金依赖性强,且追求高速度等原因,致使路桥城市建设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和遗憾。主要表现在:(一)中心区不突出,功能区块不明显。由于路桥是“无街不市、无户不商”的市场大区,各骨干市场零散在城区的各个片区,市场和街道都聚集了大量的人流、物流,到处显现着商业氛围,各区块功能布局相差不大,而在夜晚却到处人影稀疏、街落冷清,这在主观上给人以中心城区难找的感觉。同时,路桥“跨越式”的城市增长模式,导致老城和新区并存,老街和新道相接,城市中心区建筑密度不高,市政公共基础设施不多,功能区块衔接不强,且在沿街、沿路建有较多低档次的村民安置房,在客观上造成路桥城市中心区总体建筑形态档次不高,地标性建筑不突出,导致了中心区形象难突出。-23- (二)商业街(区)建设档次不高。路桥目前已形成以生活消费品市场群和生产资料市场群为特色的两大专业市场群体,专业街区和超市、连锁专卖等各种现代商贸业态并存的商业格局。目前,路桥市场林立,到处可见充满生机活力的市场,但却缺少一条档次高、能充分展示现代繁华气息的商业街。银座街、富仕路、卖芝桥路是目前路桥繁华和最具活力的商业街,但它只能是普通的商业街,却难以承担起展示一个区域高档次、高品位、良好形象的使命。且不说银座街南段和卖芝桥路是原老镇的建筑布局,即使新建的银座街中段和北段以及富仕路,其整体街区的规划设计和建筑形态总体档次不高。特别是富仕路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其商业街的功能形态,但其整幢单间立地式的建筑结构,即使通过立面改造,也难以体现现代高档商业街的气息。而开发建设中的远东新区,其一大功能定位为商业中心,目前只有一条贯穿城区东西作为交通要道的路桥大道,以及几条南北走向较短的支干道,也难以承担起作为展示路桥良好形象、高档次、高品位的现代商业街(区)的重任。(三)交通规划和建设滞后。路桥目前给人的感觉是路桥“路难行、桥难走、车难停”。路桥的路方向性差,连贯性不强,初来路桥的人很难弄清方向,搞清方位。路桥的路小,三车道少、双车道多、单车道更多,一些道路经常会造成堵车。当然这具有客观性,路桥城区由于河道纵横,老国道走向弯曲等原因,造就了路桥主骨干街道路网方向性差;由于旧城新区并存,城区发展速度快等原因,造成街道路网连贯性不强。同时,由于人流杂、车流多、交通管理滞后造成严重的堵车现象。而其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交通规划的滞后。在交通道路规划建设时,没有充分估计到路桥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一些主干道路等级不高、宽度不够,许多道路没有设计非机动车道,功能不全。如泰隆街、腾达路、石浜山洞等,都成了交通的“瓶颈”。104国道复线、路院路高速公路连接线、滨海大道等主骨干道路建设滞后了好几年。同时,一些公共设施在设计时没有充分考虑停车位,导致城区停车位严重不足。(四)城市公共设施薄弱、布局差。由于路桥是从一个镇升格为一个县级区,基础设施相对比较薄弱,特别是公园、广场等公共活动场所、休闲场所明显不足,如图书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科技馆、文化宫等公共基础设施都还未开建,致使群众在双休日、在晚上无处可去,这也是造成路桥街落冷清的一大原因。同时,由于地下排污、通信等管网规划设施滞后,造成目前街道经常“开膛剖肚”,给行人带来极大的不便。而已建成的一些公共设施,也由于布局、规划、档次等原因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功能。如影剧院本来是一个文化宣传和集聚人气的场所,但由于形象不鲜明、缺少停车场以及规模少、档次低等原因,成为了一个被遗忘的“角落”。而投资多、规模大、环境美的永安广场,由于建在交通要道边,离居民小区远,致使功能发挥十分有限。又如客运中心由于设计规模少、发展空间不足,带动周边要素发展十分有限,又面临着被置换的命运。(五)建筑形态档次不高。城区各建筑单体总体档次不高,除了10多幢高楼以外,基本上以5—6层的单间立地排式结构建设,高度不高,体量不大。特别是建区初期的村民安置房,还超脱不了农村建筑“大寨式”连排单间的影子,建筑形态单一,材质较差,色彩零乱,立面难看,和现代城区的形象极不相称。同时,由于民间资金丰厚,居民普遍较富,对单间街面房的需求强烈,而政府过多强调利用民间资金推进城市建设,致使长期以来城区宗地出让较少,城区缺乏功能配套设施完善、档次较高的居住小区的开发,导致人居环境相对较差,也导致街面房基本以单间立地形式建设,缺少那种高耸、豪华且层次感强的现代建筑,严重影响了现代商贸城的亮丽城市形象。二、路桥城市发展的框架和蓝图浙江省城市化发展布局总的构想是把整个城镇体系分为五级,杭州、宁波、温州为一级主区,台州和金华是两个一级亚区。根据最新的《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稿件),台州的城市性质定位为浙江中部区域中心城市,制造业、商贸发达的现代化港口城市;城市主要职能是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现代化工业基地和商贸中心,浙江中部沿海港口城市、重要的旅游集散地,台州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发展总体目标是经过20年的努力,经济社会与城市的主要发展指标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成为浙江省一类城市,长江三角洲经济区二类城市;充分发挥对市域的辐射带动作用;拥有完善的公共设施、基础设施与高效的交通系统,具备良好的人居环境与优美的城市景观;经济繁荣,社会文明,适于生活居住、适于创业发展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近期(2002-2005)发展主要目标是集中力量,完善铁路、港口、高等级公路等对外交通系统,加快环境、供水、供电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使台州的区域基础设施建设达到沿海地区先进水平,进一步推动市区建设,启动各类工业园区开发,引导产业集聚。基本改善城市形象,美化城市景观。中期(2006—2010)发展主要目标是进一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与公共设施,市区功能日臻完善,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等设施的建设达到浙江省先进水平。同时,黄岩、路桥等城区的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完成主要工业园区的开发,工业园区产值占工业总产值得60以上。城区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绿心生态环境得到良好维护和保护性开发,各项指标基本达到现代化标准。远期(2010—2020)发展主要目标是进一步推动产业与人口的集聚,同时工业污染得到基本控制和治理,城市生态环境根本改善。产业结构持续调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明显提高,第三产业比重超过52,区域中心城市的作用不断强化,发展为浙江省一类城市。-23- 路桥城市发展的目标定位是建设区域性的现代商贸中心。根据路桥区现状发展特点及未来发展趋势,其空间结构将形成一轴两片多组团的格局。一轴:指贯穿路桥区东西两翼的空间发展主轴,该轴线以滨海大道和104国道等重要东西向主干道为载体。两片:分别指主城区和滨海工业区。多组团:根据总规修编主城区一片可分为三个组团,分别为中心组团、桐屿商贸组团和中部发展组团。滨海工业新城可分为产业发展组团、居住服务组团。组团与组团之间通过以天然水系或山体为核心景观的生态基质进行隔离。这四个组团的功能结构如下:(一)中心组团。该组团即路桥主体城区,范围包括路桥、路南、路北三个街道的大部分用地。组团着重改善城市环境、提高文化品位,体现水乡特色,突出现代化城市气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以培育中心城区的聚集功能、创新功能、管理功能和服务功能为趋势,大力发展金融、信息、商贸、文化、旅游等高服务产业。同时,重点发展都市型工业,对不适宜中心城区发展的工业企业逐步迁至滨海工业新城,以优化城市环境、美化城市形象、提升城市空间。并实行旧城改造策略,采取保护与改造并举的方针,对文物古迹加以妥善的保护和恢复,着重挖掘其旅游价值。用地以商业、文化居住为主要内容,重点整理老城路网系统。(二)桐屿商贸组团。该组团由桐屿街道及螺洋街道用地组成。面积约16.8平方公里。组团的发展方向为以区域性批发市场建设为重点的现代商贸区,强调人居环境的生态居住区。该组团毗领中心城区,由于台州市火车站线的选址一直悬而未定,其用地故得以控制并保留至今。这为中心城区的空间整合和功能置换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随着台州市铁路线选址方案的逐步明朗化。该组团的发展优势将更加突现,是未来五年内路桥区重点发展的区域。如果客运站及货运站落户于该组团,可结合路桥中心城区专业批发市场面临整合的趋势,在组团中心区位结合客运站的设置,高标准建设功能更新、环境更好,以生活消费品为主的现代化市场群,大力发展现代商贸区。由于火车客运站前空间也是展示台州城市新形象的重要门户,因此,该区域的城市建设必须重点考虑城市景观环境的设计及城市交通的组织。适量开发若干具有一定规模和高水平建设的现代生态居住区。(三)中部组团。该组团以迎宾大道、机新路及南山东麓为组团边缘。面积约19.6平方公里,包括峰江、路南街道及新桥镇用地。其中大部分用地已规划为过渡型的中部工业区用地。路桥中部工业园区的规划目标为:建设路桥近期先进特色产业制造基地和大型生产资料市场园区,并为远期城市功能结构调整建立基本构架。近期发展现代制造业和生产资料市场及以花木基地为主导的现代生态农业,远期重点发展现代商贸业及居住功能。选择峰江驻地作为组团的服务核心,以组团规模为单位,高标准配置各项公共设施及相关市政配套设施。新桥镇应弱化其行政功通能,逐步发展以组团内的现代居住社区。(四)滨海工业城。滨海工业新城的建设为路桥的城市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与提升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是路桥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由于机场的限制,工业呈一定的跨越式发展格局。当工业区人口集聚到一定的规模,则须在滨海沿线发展以居住和公共服务为主的新组团,最终实现从工业新城到滨海新城的跨越。因此,滨海工业城的定位不仅仅是大规模的工业区,而是未来台州市的新城区,其开发建设必须树立高标准的规划原则和建设原则,为未来城市发展留有充分的想象空间。目前,路桥各组团建设的规划已基本明确,未来发展的蓝图已基本绘就,其中部分已开始了实施。现阶段,路桥远东新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中心工业区、中部工业区、滨海工业新城以及绿心规划区、灵山居住区、南山生态观光园区等几个更为具体的子组团,已基本完成了规划设计,许多工程已开始实施。远东新区在现有4.32平方公里的基础上,通过新行政中心、台州医学城、博物馆等项目建设,北扩西延,形成占地10平方公里,以新行政中心、商贸、会展、居住、科教文卫设施为主体的新核心区。规划面积2.28平方公里的路桥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分为重点保护区、风貌协调区、建设控制地带和文物保护单位及保护点四个部分,以十里长街为主体,以商贸活动为特色,通过严格、细致的保护与合理的开发,展现路桥浓厚的宗教文化特色和传统民居建筑群体景观,使“十里长街”-23- 成为设施先进、环境优美,具有浓厚历史传统、地方特色以及商业活动的特色街区。目前一期保护改造古街轮廓初现。中心工业园区将以火车场站、吉利汽车城、物流园区、工业、商贸业建设为重点,打造路桥未来现代商贸区。中部工业区以工业、商业街区和生产资料市场群为主,将城区向南延伸,形成未来的中部组团。绿心旅游休闲度假区将按照市里的绿心开发总体规划,引进中国民营经济论坛、高尔夫球场等项目,建设成为集旅游、休闲、健身、集会、度假为一体的高档次度假区。灵山生态居住区将通过建设沿山一带的高档住宅区,带动整个山体的旅游休闲开发。南山生态旅游观光区通过南山植物园二期、石滨和南山游步道、花卉苗木园区等项目建设,建成以生态农业、花卉苗木、植物林带、山体观光、沿山居住为主体的高档旅游区。通过这几个子组团的建设,扩大路桥建成区面积,提升城市空间,初步形成“古今商城,生态都市”的新框架。三、城市新区开发建设的几点思考经过前一轮的城市建设,我们在取得巨大建设成就的同时,也看到了存在的许多不足。当前,我区下一轮的城市建设蓝图已基本绘就,进入打造“都市路桥”,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关健时期。因此,我们在新区开发中,要认真总结上一轮我区城市建设的经验教训,借鉴各地城市建设的成功经验,全面推进城市建设进程,全力打造“都市路桥”。为此,在新区开发建设中,应重点把握好以下几方面。(一)在发展战略上,要实施大集中小分散的城镇空间发展模式。路桥作为一个以市场为主导、制造业为带动,自下而上发展起来的城区,既面临以工业扩张为主的城市快速非理性扩张的压力,也面临着城市化水平低、区域发展不平衡发展的现实问题。我区现在的城乡空间发展是一种基于乡村工业化发展模式上的自下而上的无组织的分散发展模式,造成城乡空间无序分散的形态,土地资源粗放利用。在我区社会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为路桥区提供一个合理的空间构架和现实的发展空间。我区城市建设发展到目前的状态,进一步的分散发展危害巨大,集中发展建设是路桥区城镇建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因此,路桥城市建设在空间上应强调集中,以突出紧凑的空间形象。在城市以外的地域,根据现状和未来发展,适当小分散的控制建设发展。要打破村、镇(街道)两级行政界限的限制,最大限度地发挥城市建设空间聚集效益和规模效益,对城市空间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我区只有实施大集中小分散的发展战略才能从根本上扭转分散发展的低水平状态,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达到高水平的城市发展阶段。同时,根据我区现状的发展条件和未来的发展需求,我们可以判断,路桥城区还处在内聚式与外溢式相结合的发展过程,城市的主要发展方向是往西和往东。向北受行政边界的制约,基本上没有发展空间。西侧距离城区中心较近,有一定的建设用地,且用地条件优越,是城区发展优先考虑的方向。主城区往东由于受机场的限制,有一定的制约,但随着滨海大道的修建及未来滨海工业城的发展,城市宏观跨越已是必然的选择。(二)在规划把关上,要重视规划的超前性,确保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规划是龙头,有一个高起点的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规和实施蓝图,并保证严格实施,就能营造城市的品牌形象,创造富于吸引力的投资环境,凝聚人气和资本,提升城市品位和档次。我区以前总体规划意识不强,存在着“先繁荣、后市容;先流通、后交通;先污染、后治理”的现象,一切都被动应付。城市虽有规划,但立意和起点不高,缺乏超前意识和大手笔,修订得也不及时,城市功能不全,系统性和配套性差,特别是环境意识淡薄。有些规划有了,水平也是可以的,但由于执行力度不够,缺乏权威性和统一性,执法、监督队伍素质低等原因,执行中往往走样,结果最终还是不理想。应该说,城市规划本身是难以调控城市规模的,也不可能为城市功能进行终生定位,但是规划可以调控和影响城市未来的发展。因此,我们要强化规划意识,树立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坚持适用、经济、美观相结合的原则,严格规划控制,注重建筑、环境容量、配套设施、形体景观等规划元素的互相配比,不要顾此失彼。在不影响自然人文景观和周围建筑的采光通风的情况下,鼓励建设高层建筑,全面实行立改套。适当降低建筑密度;根据所在区域的自然和人文情况,对人口密度、绿化率、空地率做出适当限制;注重对建筑的风格、色彩、轮廓空间组合等方面进行控制;重视中央商务区(CBD)的规划建设,特别强调园林绿地、各类公共活动场所和各类停车场等三种具有静态功能的公共场地建设,这对于提高城市品位,发展城市经济和增进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意义非比寻常。(三)在土地开发上,要实施城市土地的综合开发模式。城市土地的综合开发,也叫房地产综合开发,包括土地开发、房屋开发和基础设施开发三个部分。城市的发展应以房地产综合开发为依托。在建区初期,路桥的城市建设是线条式发展,城市框架的拉大主要靠道路建设和群众建房来实现。群众建房多以5-6层的立地房为主,且房前屋后多乱搭建,这造成了城市景观零乱、立面单一,功能不全,缺乏品位。同时,我区以前在城市土地出让上走的是成熟一块出让一块建设一块的单项出让的路子,这不仅降低了单位土地的收益而且导致城市建筑缺乏整体感和协调性。因此,我们在新区土地开发模式上,要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社会经济发展计划的要求,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征地、统一设计、统一施工、统一配套、统一管理”-23- 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综合开发建设。在具体开发内容上,要对规划设计、征地拆迁、土地开发、组织施工、验收交用,做到各个环节紧密衔接、互相配合和协调发展,以求缩短工期,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对工业、交通、住宅、科教文卫、商业服务、市政工程、园林绿化等所需用地,根据需要和可能,分轻重缓急,统筹安排,配套建设,分期交付使用。要通过对各项目的综合平衡,最合理地安排交通、电力、通讯、给排水、供气、消防等诸种设施与主要用地功能之间的比例关系和开发秩序,避免各项开发投资因互相干扰而降低效益。在开发规模上,要做到合理适度。要研究开发强度,保证城市社会、经济、环境三大效益均衡发展。通过综合开发,合理安排互补功能用地的充足空间,实现规模经济,提高土地的利用系数。(四)在基础设施投融资上,采取政府(财政)合理的介入方式。新区开发过程中基础设施建设是开发的先期战役,投资大,风险大,利润也不高,但却是城市空间开发的首要任务。如何筹措资金,合理使用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我区正处于快速城市化过程中,需要建设的基础设施规模巨大,资金需要也巨大,仅靠财政无法满足投资需求,财政无力包揽全部基础设施。另一方面,如果政府直接投资基础设施,难免身陷微观经济事务之中,影响其基本职能的履行。所以政府应让市场机制在基础设施领域充分发挥作用。在这方面,我区已有很多成功的偿试。建区以来,我区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在”、“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将城市土地、基础设施、公用服务设施、无形资产以及城市其他资源作为商品,重新进行组织和优化配置后推向市场,鼓励投资主体多元化,激发社会各方面的投资动机,以小量国家投资带动大量社会资金参与城市建设,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基础,社会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开放型的投资格局,加快了城市建设步伐。因此,我区应继续走基础设施投资市场化的道路。在此过程中,政府应着重做好三方面事情。一要承担基础设施的未来需求预测和总体布局规划,并制订基础设施建设的中长期计划,消除市场的盲目性,为提高基础设施投资效率打下基础。二要对垄断的基础设施公司实施管制,防止其滥用垄断权利遏制潜在竞争对手和损害消费者权益。三要在一些相互之间具有替代性的自然垄断领域,政府与其管制垄断,不如为行业间竞争提供方便,用市场机制限制垄断。在具体操作中,更应注意避免以下三种失误:一是注意提高基础设施规划和决策的科学性,维护政府与企业之间契约的严肃性,避免出尔反尔,丧失信用。二是政府不必参股每一项基础设施投资。三是在吸引外资及民间资本参与建设和经营的基础设施项目中,政府应该建立激励机制,促使民营企业提高效率,而不能承诺固定回报。(五)在建设时序上,要注重速度和质量的统一。考察城市发展史可以看到,城市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一个“打破平衡、恢复平衡、再打破平衡”的动态过程,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我们在新区开发中,要制定土地开发的时序和强度规划,使其能满足城市经济发展的需求。在具体建设时序上,要注重速度和质量的统一。过去,人们为了追求建设速度,往往对质量有所忽视,这在建设史上有很多惨通的教训。纵观我区前一轮的开发建设,我们不难发现,建区初期,在“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创业热情的鼓舞下,路桥城市建设获得快速发展,被舆论称为“路桥速度”,这一度使全区上下感到自豪。但快速也导致我区的城市建设留下了不少败笔,这方面的教训尤为深刻。当然,一味追求质量不讲究速度也是不可取的。毕竟城市建设不是创作艺术作品,我们的建设要保证城市的社会、经济、环境三大效益均衡发展,以城市开发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以较低的投入得到较大的开发。特别是行政决策者的时间概念与规划设计者的时间概念是大不相同的,因此,我们在具体操作中要衔接好两者的差距,注重处理好建设速度和质量两个概念的辨证关系。要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加快城市建设步伐。尽量做到既要尊重自然客观规律,循序渐进,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加快发展,实现建设速度和质量的统一,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第八届“陕西改革与发展论坛”暨统筹城乡发展研讨会论文陕改研字(2010)第06号作者单位:(西安)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第十六事业部人力资源部主题词:以人为本 财产性收入 创造性  实体内容摘要:根据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结合陕西当前农乡经济发展情况,阐述制约农乡经济发展的因素,解码如何破解农乡经济发展缓慢的方法,实现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23- 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统筹城乡发展——进一步落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意见中明确指出2010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高举中国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统筹城乡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把改善农村民生作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内容。把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推动内需的关键举措,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建城镇化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按照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强基增后劲的基本思路,毫不松懈地抓好农业农村工作,继续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作出新的贡献。当前,我国农业的开放度不断提高,城乡经济的关联度显著增强,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日益加大。农业农村发展的有得条件和积极因素积累增多,各种传统和非传统挑战也在叠加凸显,面对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促进农业生产上新台阶的制约越来越多,保持农民收入快增长的难度越来越大。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要求越来越高,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任务越来越重。如何确保粮食生产不滑坡,农民收入不徘徊,农村发展好势头不逆转?关键是在深化解决“三农”问题,特别是要解决一些偏远山区,发展基础条件较差,信息交通闭塞农乡的“三农”问题。而解决“三农”问题的主旨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可持续,坚持创新开拓。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向全党郑重提出,要“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收入。”这又一次充分反映了党中央亲民爱民的良好形象,更是党中央关于以人为本,更加关注民生战略思想的重要体现。纵观陕西经济发展:陕西是科教大省,但却是经济小省。2006年经济总量排全国第20位,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的支配收入排第24位,农村人均收入排第28位,形成了经济发展中的“怪象”,而拿GDP来说,78年只有80亿,到2007年增长到5360亿,财政收入78年只有19.76亿到2007年增长到将近900亿,是2002年的3.2倍,平均每年增长26.3%,同比增长了11个百分点,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透过这组数据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些经济指数的增加又有多少是来自农村。据2004年全国经济普查数据资料显示,陕西经济总量从第22位升至第19位,靠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服务业。因此,以人为本创造性的开辟农乡经济发展实体,是拉动内需富民强省的根本举措。以人为本最重要的是依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经济收入为根本,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在新的历史时期,在我国“十二五”规划伊始,农乡经济的突起和可持续发展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所以愚以为,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发展,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推行:一、开发农乡优势资源,盘活经济主体:   胡锦涛总书记讲要“创造条件让更多的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而作为农村、农业、农民哪些才能称之为农民自己的经营性财产,而这些财产能否真正使其转化为经济收入主体,是至关重要的事。陕西位于中国内陆腹地,地域狭长,地势南北高,中间低,有高原、山地、平原和盆地等多种地形。气候横跨三个气候带,南北气候差异较大。大秦岭横贯南北,孕育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动植物资源、稀有矿产资源等等。这些资源惠及三秦父老,也带动了部分农乡经济的发展。但在一些资源欠缺的农乡,农民的财产主要是农田、自留山、房屋等日常生活的必备附属品。其用途是为日常生活提供衣食住行等根本保障。如何根据自身乡镇区域特点,将谨微薄的财产转变为源源不断的经济实体,是以人为本提升农乡经济活力的根本。1、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在不改变土地本质用途的前提下,实现土地资源的转型与开发。着力于农科项目种植业的发展:如陕西洛南县就按照做强牧业、做大桑业、做优果业、巩固烤烟种植业的思路,以“一业一品”为抓手,实行产业基地、龙头企业、市场建设三轮驱动,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扩大规模、优化结构,着力培育200——300个“一村一品”的专业村。倾力打造“洛猪”名牌,实现生猪出栏、仔猪出栏双百万头目标,跻身全省生猪“强县名省”。倾力打造“洛桑”名牌,跻身全省桑蚕“大县名县”。倾力打造“洛果”核桃名牌,壮大金牌核桃之乡,跻身“国省名县”。倾力打造“洛烟”名牌,跻身全省烤烟第一“大县强县”之列。以特色种植业带动农乡经济发展,为农民增收经济增长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23- 2、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在国家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指引之下,农乡的农林山地资源得到了有效的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给飞禽走兽提供了舒适的繁衍生息场所。各乡镇可根据当地山林坡度和森林草木种类,开发绿色无公害家畜养殖项目。如散养土鸡、野猪、野羊、鹿等畜牧业,使老百姓手中70年不动产的自留山发挥其长久的效应,创造源源不断的经济价值。3、房产资源的增值创收:各乡镇可根据当地地理风景资源,依托当地旅游业,广泛开发“农家乐”餐饮文化。如西安市长安县“上王村”就依托“西安市动物园”,大力开发“农家乐”产业,现已形成了规范化运作模式,从住房结构、物价标准、品牌菜系做到系统化和标准化运作,提升了农乡经济品牌,使老百姓真正成为经营中的主体。二、创造性的开辟经济增长的结合体:县域经济是农乡经济的支柱,如何做好创新开发,实现以城带乡、以工促企的良好发展氛围至关重要。2010年陕西省“十佳投资县”中的洛南县以其独特的区域特点大胆进行资源整合,打破了“华山”自古一条路的说法,开辟华山南面旅游路线,将西岳华山——世界著名的旅游景点进行资源共享,形成了华山双优产业经营路线的格局,为提升洛南县域旅游、交通、饮食文化等拓宽了发展平台。2009年9月13日至15日,陕西省副省长景俊海带领省发改委、省交通厅、省旅游局、西部电影集团及商洛市、洛南县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专程赴深圳叩门招商,考察洽谈合作项目。省旅游局、商洛市政府分别与深港投资联盟签订了《大华山旅游开放项目合作框架协议》及《大华山南区旅游开放项目前期合作协议》,就大华山旅游项目开发达成合作意向,引资总额450亿元,其中,华山中华公园投资100亿,中国西部影视城投资50亿元,榆商高速洛南至华阴段、蓝田—洛南—卢氏—栾川高速公路项目投资300亿。大华山旅游开发项目,由洛南县招商,省上签协议,包括“华山中华公园”和“中国西部影视城”两大板块。同时洛南县加大力度对县城中的河床进行集中改造,使前期污水横流的黑水臭河,变成了市民水上竞技的乐园。皮划艇、小帆船等竞技娱乐项目既美化了县城环境,又提升了县城和谐向上的文化内涵,更拓宽了经济增收渠道。挖掘开发优劣产业,多方位的创造经济增长的经营实体,形成良性循环产业链,带动农乡县域经济的全面提升。三、创造联营带动模式,鼓励农乡青年创业:    我国由计划经济步入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在城镇中市场资本运作顺畅,信息顺畅、各种经营型市场实体运作较快,推进了城镇经济较快较好的发展。而在众多农乡中由于资金、信息和技术等等问题,致使农乡经济发展缓慢。创造联营带动模式,帮助农乡建立起经济发展的联合实体,要着力形成一个乡镇、一个行政村、一个优势品牌的战略,将产业与著名企业联姻结成派对,形成可持续发展模式。如陕西洛南县加快建设财安百万头生猪屠宰、九州1.6万绪缫丝、成华工贸3万吨马铃薯精淀粉、飞鹏3000吨核桃系列开发等等,发挥联营带动作用,夯实农民增收的根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农乡经济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还需要全民自主创业的“胆子再大一点,步子再快一点”据统计2007年末,陕西非公有制经济只占GDP的44%,低于全国的20个百分点,在西部地区也低于重庆、四川、广西,民营企业数和个体工商户数仅为浙江的1/2和1/4。所以大力提倡全民创业致富,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通过多种优惠政策和优质服务,鼓励支持和引导全民创业,使“老百姓创家业,能人办企业、干部创事业”的理念深入人心。通过政府资金、技术、生产、销售的一揽子跟踪服务,确保致富项目有效运营产值生效。大力启动如“妇女创业项目贷款”等资金支持性项目,使农乡有志青年树立起创业的信心和胆识。四、正确解码目标的执行力和创造性:“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这是我们的远景目标,这个目标如何分解为有效的执行力,主要在于基层干部的解码意识和能力。方针路线确定好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人们常说“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此话足见干部的重要性。因此,在选拔推荐任用干部时,要解放思想,打破传统的干部选拔方法:一是首先选好“伯乐”。要选择思想解放,公道正派,政策水平较高,能以身作则的人来管理干部;二是要选用德才兼备,务实奋进的人为基层干部;三是要用有缺点的能人,不用四平八稳的庸才;四是要用勇于开拓创新、有思想、有敬业精神的良人;五是要用老百姓拥护,为老百姓办实事的人;六是要用干干净净干实事的人,不带病提拔;七是要加快民选和公开竞聘的方法不拘一格选拔目标解码人才,为农乡经济发展增添无限的发展动力。-23- 目标确定方向,干部决定执行,管理提高效能,考核激励共进。相信通过农乡各级党政机构的共同努力,全民的积极参与,我们的口号和目标就不会停留在文字和话语之中,他将由口号变成硕果累累的战果,将贫瘠的农家庄园点缀的更加绚丽多彩!参考文献:1、和参考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文件;2、参考2010年《陕西投资指南》——洛南县投资汇报内容内容摘要: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是从根本上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和解决“三农”问题的治本之策,是促进城乡要素流动、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互动发展的必由之路。不断加大文体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着力建立城乡联动机制,加快形成满足农民文体需求的覆盖市、县、乡的三级公共文体服务网络体系。关键词:统筹区域城乡教育统筹城乡发展城乡一体化城乡经济中央一号文件农民发展农村城乡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是从根本上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和解决“三农”问题的治本之策,是促进城乡要素流动、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互动发展的必由之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以“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为主题,既着眼于2010年的农业农村工作,更着眼于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问题的解决,是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提升农村科学发展整体实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要有强大的经济基础作支撑;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要有相应的收入水平作支撑。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要把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放在突出位置,以工业化的思维和理念谋划农村经济发展,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速农村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一是统筹发展城乡工业。坚定不移地把“工业强市”战略作为加快城乡协调发展的主导和核心战略。调整县区工业发展定位,正确处理好市与县区产业定位的关系,实现相互衔接、相互协调。充分利用城乡资源,加大特色资源开发力度,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形成带动城乡共同发展的优势产业链。各县区要走错位发展道路,对重点发展的产业、产品进行细分,通过合理选择,避免无序竞争。发展农村中小企业,发挥农村中小企业在原材料、劳动力等方面的优势,加大持扶力度,拓展发展空间,鼓励城市大中型工业企业对口帮扶,把以工促农、以城带乡落到实处。二是加快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充分发挥城市大中专农业院校及农业科研院所的优势,推动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大力推进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之下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高效农业。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增加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农业科技投入体系,形成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的长效机制。三是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大力引导城市大型商贸企业、现代物流企业到农村发展,推进发展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消费品连锁经营,建立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为核心的新型营销体系。广泛开展联合、合作经营,加快现代网络建设,为农产品流通和农民生产生活资料供应提供服务。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加快“万村千乡”工程建设,引进一批超市、连锁店进驻农村市场,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现代服务业体系。统筹城乡规划一体化形成以城带乡发展新格局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和布局,是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前提。一是科学编制城乡发展规划。牢固树立规划先行的理念,立足统筹区域经济发展的高度,对照城乡规划全覆盖的总体目标,坚持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权威性相一致的原则,把农村和城市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在统一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明确分区功能定位,统一规划基本农田保护区、居民生活区、工业园区、生态保护区等,努力使城市和农村规划无缝对接、互相促进。二是统筹基础设施建设。统筹供水、供电、供汽、污水处理等工程的配套建设,使城市基础设施、社会公共服务事业向农村延伸辐射,切实加强农村道路、生态等基础设施建设,让农村居民共享政府提供的公共设施服务,切实改善城乡居民生产生活环境。三是全面优化城乡生态环境。严格执行环境评价制度,采取综合措施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努力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实现城乡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统筹城乡公共资源配置-23- 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衡发展缩小城乡之间公共服务水平的差距,是扭转城乡发展差距扩大趋势的基础。要按照有利于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加快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加大公共财政向农村教育和公共卫生等方面的转移支付。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全力推进优质社会事业资源进入农村,使广大农民与城镇居民共享更多的质优价廉的公共服务,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一是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继续加大教育投入,实施城乡帮持机制,提高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水平,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改善农村各类学校的办学条件,促进教育均衡化发展,着力构建优质、均衡、和谐的教育发展新格局,加快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二是加大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建设。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全面提升的基础上,加大城乡公共卫生服务建设,全面提高农村医疗保障水平。推进乡镇卫生院运行机制改革,进一步整合城乡卫生资源,健全以乡镇卫生院为骨干、村卫生服务站为基础的布局合理及功能完善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促进城市医疗卫生优质资源向农村倾斜。三是加强城乡文体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加大文体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着力建立城乡联动机制,加快形成满足农民文体需求的覆盖市、县、乡的三级公共文体服务网络体系。统筹城乡保障体系建设筑牢城乡保障基础真正使广大农民享有“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大力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让发展成果普惠于民。一是推进农民养老保障。根据解决农村民生问题的新要求,增加政府投入,提高统筹层次,建立农民养老新机制,提高农民特别是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覆盖率,逐步将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与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相衔接。二是推进农民医疗保障。积极探索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医疗保障管理体系,全面推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加大政府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投入力度,完善补助政策,提升补助标准,不断提高医疗保障水平,缓解农民“看病难”的问题,实现“病有所医”。三是推进农民住房保障。通过加快城乡环境改造步伐,加大对农村危旧房改造力度,不断改善居民居住条件。四是落实农民困难救助,让农民享受到更多的改革开放成果。(作者单位:中共南宁市委政策研究室)城镇化建设是统筹城乡关系的有效途径【论文摘要】农民问题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问题,只有在提高城镇化水平的同时,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才能从根本上为农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积极的条件,才能加快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问题,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目标。【关键词】城镇化和谐社会途径本文由中国论文联盟WWW.LWLM.COM收集整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社会经济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甘肃省的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较典型的二元结构特征,城乡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既存在着磨擦与对立,又具有相互需要、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如何把握城乡的各自优势,在城乡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减少城乡之间的对立与矛盾,使之优势互补、协调进步、共同发展,是一个值得重视和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因此,笔者认为,加快农村城镇化的建设进程,不失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一、加快城镇化建设,有利于完善城市化建设网络,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形成长期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点。城镇作为所在区域的经济中心,是大城市与乡村联系网络的中间环节,对于打破城乡分割状态,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这包括城乡商品流通一体化,城镇作为其中的商品供应地利商品交换的市场;城乡交通和运输一体化,城镇作为既连接大城市又连接着周围集镇和广大农村的交通运输中转;城乡工业布局一体化,城镇中的乡镇企业按国家产业政策发展,与城市大工业形成协作、配套的工业格局;城乡建设一体化,城镇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张,使乡村建设与城市建设形成具有有机联系的城镇网络;城乡精神文明建设一体化,城镇可将城市文明迅速向农村传播,较快地改变周围农村愚昧落后的状态,促进农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向城市化转变。-23- 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可以扩大城市的投资和消费需求,有力拉动经济增长。当前农村消费水平低是国内需求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仅相当于非农业居民消费水平的20%,农村存在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农村消费水平低,主要是农村增收渠道少,农民增收困难。如果城镇化发展了,农民收入来源增多了,农民就可以随着收入的增加而提高消费水平,把农村潜在的市场变成现实的消费需求。据统计资料表明,甘肃省2001年城镇居民每百户耐用消费品拥有量显著高于农村居民的拥有量,其中洗衣机拥有量高于农村3.5倍、电冰箱拥有量高于农村19.5倍、彩电拥有量高于农村2.25倍、照相机拥有量高于农村12.6倍。另外,农民进城镇自建住房还是购买商品房,都将有力地促进房地产业的发展,使城镇房地产业成为农村经济的增长点;同时,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不仅可以拉动建材、建筑、装饰、家电、家具、电力、交通、供水、环保等许多产业的发展,拉动乡镇企业持续快速增长,而且可以创造大量农村劳动力就业机会,并通过建设资金转化为消费资金,实现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二、城镇化建设有利于吸纳富裕农村劳动力,拓宽就业空间。城镇是农业产业向城市延伸和城市产业向农村延伸的结合点,适宜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具有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优势。目前甘肃省有农村劳动力942.24万人,其中第一产业有696.75万人,占劳动力数的74%,有充足的富裕劳动力资源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城镇是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在联结城乡,迅速促进农村第二、第三产业发展方面极具优势。从产业经济学角度来看,产业组织的要求是形成一个拥有足够就业容量的产业发展空间。针对目前产业组织中的问题,重要的是延长产业链,提高产业关联度。在空间布局上,首先是促使城市工业链条向农村延伸,包括在农村设厂,将一般加工环节、零配件生产放在农村,这既有利于降低企业成本,又可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带动本地农村服务业发展;其次是农业产业链向城市延伸,一方面是在农村就地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在农业和加工业之间形成产业链;另一方面是将农业加工业直接向城市扩张,与城市消费者接近的生产环节可放在城市,因为城市人口密度大,消费水平高,近距离批发、零售有利于降低交通和交易成本。无论是城市工业产业链向农村延伸,还是农业产业链向城市延伸,其最佳交汇点都是城镇。而适宜城镇发展的这些产业基本上都是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这就为城镇吸纳大量的农业富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空间。三、加快城镇化建设,有利于发挥城镇的集聚效应,提高乡镇企业综合效益。城镇极其明显的区位优势和其他多种优势,可以吸引乡镇企业向工业园区相对集中连片发展,达到方便信息交流、商品流通和技术传播,从而增强乡镇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提高其综合效益,重新焕发当年勃勃的生机,还可以极大地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更大规模地吸纳农业富余劳动力,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内部转移。城镇工业园区是农村城镇化的推进器。农业结构的调整,生产方式的集约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只能是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建设城镇工业园区使得园区内的企业能够共享各种基础设施,从而降低投资成本,缩短建设周期,加快企业发展。工业园区内企业的发展又可以带动城镇第三产业的发展,聚集人口,繁荣城镇。把工业园区建设纳人城镇建设统一规划,可以提升城镇档次和功能,还可以将园区内的农民直接转为城镇人口,加速农村城镇化的进程。四、加快城镇化建设,有利于开拓农村市场,增加农村消费需求农民进入城镇就业,减少了直接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数量,相应地增加了农村劳动力的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有利于扩大农业经营规模和提高农民收入,也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农村市场的消费主体就是农村人口自身,然而由于农村人口居住分散,交通不便,收入来源单一,局限于家庭自我服务的传统圈子里,参与各种社会活动不多,不可能最大限度地拓宽经济发展的空间,更不可能形成对第二、第三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的规模需求收入水平较低,加上自给、半自给性质的生活和消费方式,较少购买消费品,极大地限制了商品性消费。所以,只有结合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业生产转移,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才能实现农业规模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有效地改变农村人口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增加农民的商品性消费,不断扩大农村市场容量。随着农村居民集中居住的增加,城镇第三产业的需求规模将随之增大,就业和收入也必将随之增长。同时,加快城镇化建设,还可以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切实拓展农村市场。有利于合理布局农村商业网点,构筑适应农村市场特点的流通网络,拓宽销售渠道,在条件比较成熟的城镇可以逐渐引入连锁经营、代理配送制、直供直销等新型营销-23- 方式,并且定期到农村进行产品促销宣传活动,增设家电、农机维修服务网点,以促进农村消费需求的增长。五、加快城镇化建设,有利于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十六大报告对农村社会保障问题已发出明确信号——有条件的地方要带头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社会保障是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是一个日益尖锐的特殊问题。农业人口的户籍身份与他们从事的非农职业的冲突越来越明显,如果按照传统户籍制度继续将其排除在现行城镇社会保障体系之外,显然有违公平的原则。但如果将其全部纳入现行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又欠缺财政、技术及相关政策条件。从理论上讲,一元化的社会保障制度不仅管理简便,而且公平。但目前由于我国财力等客观条件制约,还不具备建立一元化社会保障制度。企业职工、政府公务员和农民工,显然不能简单地用同一种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来覆盖,或者虽然可以在基础部分统一却需要在补充部分体现差别性。按照“一元化目标,多元化过渡”的总体思路,较为现实可行的办法是根据农民的需求与目前的条件,按照分类分层保障的原则来提供社会保障。加快城镇化进程,积极稳妥地推行城镇居民和乡镇企业从业人员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一种社会保险关系可在城乡之间转移,待遇高于最低生活保障的第一层次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可将已经非农化的民工逐步纳入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中,使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更加贴近市场经济体制、适应社会结构转变的需求。六、加快城镇化建设,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民素质。非均衡发展战略的惯性推动促使城乡差距继续扩大。非均衡发展战略不仅使城市的产业快速发展,而且城市的各种基础设施也不断加强。近几年尽管国家在农村电网改造等方面增加了投人,但国家所有大型电力、交通、通讯以及信息等基础设施无不紧紧围绕城市中心而展开。城乡之间基础设施的差距不是缩小,而是扩大了。如果过去农村为企业发展所能提供的环境和条件与城市相差不大的话,那么今天城市在基础设施齐全、资金密集、信息畅通、市场活跃等方面优势已经将农村远远抛在后面。企业为了追求效益,新项目的上马普遍都选择在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的城市及其辐射地区。城乡物质基础的差距将继续推动经济发展的差距。如果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集中居住到城镇,改变了生产、生活方式,则不仅可以促使农民逐步告别传统意识,把较高的人口增长率降下来,而且还将带动教育、医疗、文化、通讯等设施的建设,使人们能够享有更好的教育、医疗和文化生活,从而提高人口的综合素质。农民进入城镇,由从事第一产业转而从事二、三产业,就有一个职业转换、技能提高的过程。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需要大量高素质的技术工人。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需要职工提高技术水平和掌握新的技能,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水平。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世界性的产业结构调整在加速进行。由于我国劳动力资源极为丰富,价格低廉,一些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就大量向我国转移,而我国一些发达的城市和地区又把一些产业向内地和城镇转移,这就给城镇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这有利于城镇劳动者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提高综合素质,实现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七、加快城镇化建设,有利于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农村城镇化引起的人员迁徒和社会再分工,为农业产业化接上“动力”。  首先,农村城镇化引起了非农人员增加,农产品市场需求量增大,为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市场原动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是一种大规模的社会化大生产,它摆脱了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一种以市场为依托的商品生产。而市场需求的大小决定了产业化农业的生产规模和商品化程度,可以说市场需求已成为推动农村产业化的原动力。其次,农村城镇化为农产品加工企业创造条件。农业产业化过程中“龙头”就是农业产业链条健康运转的牵引力。农产品加工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的“龙头”。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的优劣,除了看企业经营外,还应以农产品生产基地为依托,同时需投入大量的资金,任用大量人才和廉价劳动力。而农村城镇背依广大农村并聚集大量人力物力,这些都能较好地解决以上问题,为产业化“龙头”的发展提供了优良的环境。第三,农村城镇化为农贸市场的形成创造条件。专业农贸市场能吸引各地客商,聚集广大农产品的销售者,发挥农产品集散的效能,从而牵动产业化生产基地规模的扩大和发展。而农村城镇化的发展为农贸市场的形成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为农贸市场这一“龙头”-23- 形成提供了场地、设施、人流、商流等必不可少的因素。第四,随着城市化的推进,非农产业的发展,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可以加快农业人口的非农化,从而为农业生产的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农业经营规模的扩大,创造出的规模效益无疑又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同时,城市化和非农产业的发展,可以形成大量的反哺农业的资金,增加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为农业产业化创造条件。转贴于中国论文联盟http://www.lwlm.com中国论文联盟-WWW.LWLM.COM建立体系突出重点努力探索统筹城乡发展新路子-关于×××统筹城乡社会发展的思考陈建成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指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贯彻“五个统筹”,做到“五个坚持”。按照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来思考我市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必须按照十六大报告提出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化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总体要求,把“三农”问题放在国民经济发展的优先位置通盘考虑。一、当前我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我市的“三农”问题,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多年的和发展,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一是农业基础条件明显改善,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二是农业产业化水平明显提高,逐步形成了粮食、畜牧、水产、林果、蔬菜、葡萄等一批优势产业,使全市的农业产业布局逐步向合理化、协调化的方向发展;三是扶贫攻坚成效显著,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逐步解决。我市“三农”的状况虽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三农”问题仍然是制约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问题。突出表现在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存在五大失衡。(一)城乡公共品供给失衡,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严重不足,城乡居民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差距越来越大。代表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公共品供给,是衡量城乡居民生存和发展环境的基本条件。水、电、路、通讯、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公共基础设施是其代表。在传统体制中,城市的公共基础设施是由国家来提供的,而农业、农村的同类公共基础设施要由农民自主解决,国家只给予适当补助。基于这种公共品供给政策,多年来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在国家强大投入支持下变得越来越好,而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在农民无力投入下变得越来越差强人意。我市的城市区和外市相比较,其现代化水平并不比发达市差,甚至还超过一些发达市,越来越像“花园”城市。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暴露出来的问题越来越突出,现在全市×××个村和大量的自然村不通,即使通公路的行政村也不是通沥青(水泥)路,是典型的“晴通雨阻”路;还有×××的村庄没有用上自来水;农民上学难、行路难、就医难等问题依然存在。近几年,由于乡村公共医疗卫生条件退化,导致农村的传染病出现了扩大蔓延趋势。近几年,农村出现了一些返贫现象,其中许多是由于公共物品供给短缺造成的,例如因病致贫、因学致贫、因老致贫等。(二)城乡民间投资失衡,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越拉越大。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差距不仅反映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而且还反映在民间投资方面。在20世纪90年代里,农村集体和个人投资增长也远远落后于城市。从1990年到2002年,城市集体和个人投资增长了××6倍,而农村集体和个人投资仅增长了××5倍。按道理,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民间资金向城市快速流动是必然的,因为城市的投资空间大、机会多。但是,在资金流动中,如果政府利用非市场力量,过度刺激民间资本向城市转移,人为造成农村投资偏枯,势必导致农村社会经济发展落后,城市经济发展繁荣。(三)资源要素流动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失衡,农民就业环境改善缓慢,城乡就业差距在扩大。自1990年以后,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资源要素也加速向城市流动,比如大量的土地资源用低廉的价格,以公益性和非公益性的形式被强制征调到工业和城市里,数以万计的资金也通过金融系统只存不贷或多存少贷的形式从农村流向城市。(四)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失衡,收入、消费差距不断扩大,农村消费品市场份额在持续萎缩。一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我市开放以后,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在80年代前期曾经有所缩小。由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带来的农产品大幅度增加和国家多次调整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使农民收入有了较大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渐缩小,到1983年降到最小。1984年以后,随着城市改革的全面展开,加上城市收入分配制度的变化,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开始拉大。1984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为××:1,到2000年为××:1。200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元,后者不到前者的二分之一。而国际上城市与农村的收入比率一般低于××-23- ,极少超过2。如果考虑到农民的纯收入中有大约1/4用于生产投入,加上城镇居民所享有的实物性福利和补贴,城乡居民实际收入的差距会更大。二是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相应扩大。城乡居民巨大的收入差距不可避免地引致了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差距。从消费总量看,2003年全市县及县以上城镇消费品零售额××74亿元,增长××7,县以下农村消费品零售额××亿元,增长×××,城镇消费品零售额是农村的××倍。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元,增长×××,而农民生活费支出只有×××元,增长×××,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是农民生活费支出的××倍。(五)支柱产业少,城镇化水平低。支柱产业的培植虽然做了大量工作,但由于受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真正能够在增长、农民增收中发挥作用的产业却为数不多,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县乡财政困难的问题在短期内还难以解决;城市化水平不高,城镇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够有力,城乡二元结构明显,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城乡分隔,流动不畅,人口居高不下,大批剩余劳动力难以转移;农民的文化素质偏低,市场意识不强,影响着农产品质量和效益的提高。造成我市城乡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城乡差距的存在和扩大是众多因素影响的结果,是多种历史和现实原因共同作用形成的。1、现阶段存在的各种制度性障碍是城乡差距扩大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市城乡差距的扩大与一些制度性障碍是分不开的。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以户籍管理为基础的城乡分割体制,把城乡居民划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对城市居民实行一种政策,对农村农民实行另一种政策。把农民限制在土地及农村范围内,不能向城市迁移,阻断了农民进入城市工作的途径,无法获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发展机会和条件。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城市用工制度的松动,农村大量劳动力进入城市打工,但这只是一种体制外的、暂时的流动,他们的户口仍然在农村。一些地方还出台了一些限制进入的政策,农民务工经商要付出高出市民许多的附加成本。所以,现行的许多制度规定仍然存在着忽视农村、歧视农民的问题,以户籍制度和就业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城乡分割体制并没有根本改变。这是构成城乡之间存在较大差距的重要原因。2、城市化严重滞后是城乡差距扩大的根本原因。城市化是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一种社会现象。城市化是一个国家和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发达国家大城市化水平高于×××,步入后城市化阶段。我市目前的城市化水平与全国先进地区比较有一定的差距。我市现在的经济中,第二产业的比重只有×××,城市人口的比重只有×××,比经济发展水平与我市相当的城市大体相差×××个百分点,滞后5年到10年。城市化进程的滞后,带来并加剧了我市一系列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首先,城镇发展缓慢使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和农村,导致人地关系紧张,人均收入低,阻碍了农业劳动方式的革新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其次,限制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就业岗位的增加,形成畸形就业结构,严重削弱了产业在其结构推移过程中吸纳剩余劳动力的能力。第三,形成城乡消费断层,造成社会有效需求严重不足,阻碍需求的有序扩大和升级。因此,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脱节,gdp中农业比重下降而农业中就业人口庞大的巨大反差,无疑是城乡差距扩大的根本原因。3、城乡不平衡促进了城乡差距的扩大。城乡经济体制改革失衡,农村制度供给滞后,各种相关制度不能很好地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要求。自八十年代中期以后,我国把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心由农村转到城市,城市经济体制和宏观经济体制改革进程加快,并取得明显效果,而农村的改革国家从宏观上重视不够,事关“三农”问题方方面面的改革都远远滞后于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导致农村新产生和积压了一些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既侵害了农民的权益,又使城乡关系进一步复杂化。一是农村金融制度改革滞后,民间金融发育受阻,造成金融组织结构单一,资金供给总量偏少,引起农民贷款难;二是土地征用制度落后,农民的土地权益得不到充分体现,集体所有的土地既不能进入一级市场,也不能进入二级市场,造成大量农民失地、失业又失利;三是粮食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滞后,造成补贴资金大量增加,农民的种粮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四是城乡二元制度改革进程迟缓,导致公共资源占有不公。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建议-23- 城乡统筹必须创新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思路和方法,用抓工业的思路、理念、机制和办法谋划全市的农业农村工作,走城乡统筹、以工促农、工农互动的发展路子。为此,必须着力推进以下工作。(一)抓紧编制城乡一体化,统筹城乡生产力布局。城乡一体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要求,必须规划先行,做到从更高层面、更宽视野来考虑城乡的架构、产业的分布、功能的配套,以利城乡资源的优化配置。做到城乡通盘考虑,统一规划,全面推进,协调发展,在发展方式和工作指导上有一个根本性的转变。并且,这种转变,需要在政策、投入等方面予以体现和保证。在研究和配置生产力时,把城市和农村放在国民经济这个大盘子里一同进行考虑,打通城乡生产要素合理流动的市场渠道,促进农村的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和城市的人才、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双向流动和有效组合。要进一步深化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在此基础上市区和各县都要抓紧编制城乡一体化规划,切实改变目前城乡规划分割、建设分治的状况,突破城关镇的局限,与村庄布局规划相衔接,以此为指导合理确定并加快中心镇、中心村建设,为最大程度地实现社会公共设施等资源的共建共享创造条件。统筹发展的规划由政府办牵头,发改委、农业局等部门具体操作。(二)建立城乡统筹的利益分配体系,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支出结构,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统筹城乡社会发展,首先必须进一步完善政府的农业投入政策。总的思路是:努力增加政府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总量,形成支农资金的稳定投入渠道;按照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调整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方向;改进政府农业投资管理体制,提高政府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具体来说,一是继续加大对农业基本建设的投资力度。可考虑与市财力增长相适应,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逐年增加一部分市预算内投资,重点用于农业建设,确保农业基建投资保持在较高水平。二是尽快改变中小型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主要依靠农民群众投资投劳的办法,逐步把县以下的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各级政府基本建设的投资范围。抓好农村水利、电力、通讯、、渔港等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村村通油路工程,今年实现×××个村通油路。三是充分利用世贸组织的“绿箱”政策,增加农业科研和推广、质量安全和检验检测、农产品流通设施、农民培训等方面的投入,建立起农业支持机制,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扩大市场占有份额.四是逐步减少对流通环节的补贴,建立对农民收入的直接补贴制度。逐步将主要农产品市场风险基金转为对农民收入的直接补贴,在重点产区建立对农民使用先进技术的直接补贴制度。五是整合财政支农投入,完善政府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体制。对于目前由不同渠道管理的农业投入,尤其是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资金投入,要加强统筹协调和统一安排,使有限资金发挥出最大的效益。六是进一步推进农村税费制度,逐步取消征收农业税。建议市财政局及涉农部门拿出具体意见。(三)建立城乡统筹的产业发展体系,调整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工业一体化。1、合理选择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形式。目前,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形式主要有:“公司+农户”、“专业合作社+农户”、“公司+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等。选择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实质上是选择适当的形式(机制)把农户和市场联系起来,使农民真正成为市场主体。因此,必须坚持“利益均沾,风险共担”原则、农民自愿原则、因地制宜原则。从发展趋势看,我市农业将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生产经营格局。因此,应顺应这种趋势,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合理规划生产基地,促使这种经营格局的形成。2、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扶持农业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但目前,我市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竞争能力弱、带动能力差。要积极为龙头企业的发展创造条件,促进龙头企业的发展。要做强做大龙头企业,以进步为动力,延长产业链条,不断开拓适销对路的新产品,以品牌开拓市场。同时,积极开展农业产业化资本经营,打造“航空母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带动农户的牵引力。要重点扶植和培育一批骨干龙头企业,对符合条件的龙头企业,要在财政、信贷及其他政策方面予以重点扶持。应着力提升壮大一批、培育发展一批、引进嫁接一批,实现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形成良性互动。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鼓励城市工商企业带着资金、信息、技术参与农业开发,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系列加工。把培育特色产业作为农业提质增效的根本途径。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积极发展粮经饲三元种植。继续壮大酿酒葡萄、粮油加工、玉米淀粉、海洋水产、甘薯、肉鸡等年产值超10亿元的主导产业,重点扩大牛肉、猪羊、蔬菜、药材、食用菌和甜玉米的产业规模。适应市场对农产品多样化、优质创新,多数应是全国制定、国务院制定法规或省级政府制定规章的。作为市级政府要主动在中探索,积极向上级政府反映。-23- 最佳答案现阶段统筹城乡发展,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一、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这是现阶段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所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统筹城乡发展,客观上要求城乡居民具有平等的社会权利,并在城乡之间采取统一的经济社会政策,包括劳动力在内的各种生产要素可以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但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建国初期,为使农村支持城市和工业发展,采取了城乡二元分治的政策。改革开放后,虽然农村劳动力可以进城打工,但仍难以改变农民的身份,难以享受到城市居民的各种福利待遇。在原来城乡行政主导的二元结构还远没有打破之前,城乡居民又必须面对同一个大市场,在不同的起跑线上进行竞争和安排各自的生活,即形成新的市场主导的二元结构。这两种二元结构的叠加进一步加剧了城乡差距和城乡割裂,阻碍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也阻碍了城市人才到农村创业。因此,“十一五”时期,既需要尽快地打破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赋予农民同等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确保城乡居民竞争中的起点公平,还需要根据市场主导下二元结构的基本特征,加强再分配力度,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分配差距。二、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为统筹城乡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全面取消农业税后,以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为重点的农村综合配套改革相当迫切。在改革新阶段,农村综合改革的实质在于调整农村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某些环节和方面,逐步消除影响城乡互通的政策障碍,逐步建立精干高效的农村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以及农民增收减负的长效机制,为统筹城乡发展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未来几年,农村综合改革应当从农村最突出的矛盾出发,主要解决农民土地使用权的制度保障、建立农村公共服务体制和改善乡村公共治理。以此为起点,逐步形成城乡统一的经济社会制度安排。三、要加大农村公共产品的投入力度。我国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落后,适度加快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必要的。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大背景下,应当看到,农村基本公共产品直接关系到农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关系到农村社会的长治久安。因此,“十一五”时期要在为农村提供基础设施的同时,把财政支农的重点放在为农民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上。今后,要做到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国家基本建设资金增量主要用于农村;政府征用土地出让收益主要用于农村。这样可以有效缓解不断扩大的城乡差距,并由此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城乡协调发展的新途径。四、应当努力在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体制上有所突破。从现实来看,城乡公共服务的严重失衡、农村公共服务制度的严重缺失,已成为阻碍城乡统筹发展的突出问题,并成为城乡分治的焦点所在。农民工的身份歧视以及户籍制度改革难以突破等,加剧了城乡二元制度的格局,并由此引发和激化了许多新的社会矛盾。作为城乡二元制度的一个直接后果,农民工没有被纳入城市政府公共服务的范围牞他们在社会保障、劳动就业、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等方面的基本需求被城市漠视。“十一五”期间,应当努力在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方面实现突破:首先,建立城乡统一的义务教育体制。我国已经计划从2006年至2010年,逐步把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的保障范围。在此基础上,需要进一步探索一个长效机制,从制度上根本解决农村的义务教育问题,包括农民工子女在城市的义务教育问题。还需要在经费投入、办学条件、师资力量上逐步统一城乡标准。其次,加快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我国绝大多数的省份都于2003年开始建立新型合作医疗的试点。“十一五”时期,应当继续推广好的经验并使其制度化。最重要的是建立可持续的筹资机制,将各级政府的补助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在若干年内将中央和地方所有财政新增加的卫生投入全部用于农村。建立农民连续“参合”的奖励机制,调动农民“参合”的积极性。再次,在全国范围内初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根据亚洲开发银行的估计,如果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我国用财政支出的0.12%就可以全面解决近3000万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对五保户、残疾人员、需要搬迁的移民、患有长期慢性疾病等缺乏正常劳动能力或基本生活条件的人口,继续沿用原来的开发性扶贫方式,不仅成本高,而且也很难根本解决问题。“十一五”时期,我国应尽快建立覆盖全国的农村低保管理和执行制度。可由民政系统专项负责,以县级政府管理为主,对低保所需资金实行专项转移支付,以保证资金来源的稳定性。中央财政可按统一标准向各地支付发放低保资金,而各地可以根据当地生活水准调整本地农村低保标准。最后,探索建立符合农村特点的养老保障制度。目前,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超过总人口的10%;全国70%以上的老龄人口分布在农村,农村老龄化问题尤为突出。“十一五”时期,可以按照“低水平、广覆盖、适度保障”-23- 探索现阶段的农民社会化养老保险制度。——河南省尉氏县的实践与探索统筹城乡发展是一项巨大的工程,涉及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内容广泛,但简单讲,就是要改变过去“重城市、轻农村”,“城乡分治”的做法,构建城乡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使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其关键要抓好三点:其一,依托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城镇化是解决城乡统筹发展的切入点,是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载体。一要坚持因地制宜,搞好城镇规划。近年来,河南省尉氏县以建设中原城市群的中等城市为目标。计划到2015年县城建成规划区面积5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35万以上的区域性副中心城市。对村镇建设,提出重点搞好洧川和永兴两个省级试点镇的建设及全县20个小康村试点建设,逐步增强其辐射带动乡村经济发展的能力。二要推进城市经营,盘活城市资产。我们坚持“一个口子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渠道放水”,加大了土地收购和储备力度,初步实现了“财政税收保吃饭,经营土地搞城建,招商引资促发展”的目标。三要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基础设施。我们抓住国家、省加大对基础设施投入的机遇,筹集建设资金5亿多元,加快了交通、电力、通讯等设施建设步伐。目前,我县电力供应充足,通讯方便快捷,城乡公路四通八达,基础设施完善,城镇功能提升,树立了对外开放的良好形象,增强了以城带乡的能力。其二,依托工业化统筹城乡发展。工业化是产业集聚升级的主导力量,是城镇化的产业支撑,是城乡协调发展的根本动力。尉氏县中小企业、民营经济较为发达,传统产业优势明显。近年来,我们采取措施,加大力度,加快了工业化进程。一是发挥棉花优势,兴建棉纺基地。尉氏县棉花产业优势明显,有35万亩的优质棉基地,有30万锭的纺纱规模,还有一大批棉花经营、加工户。我们组建了尉氏棉业集团,5年内力争发展成为上市公司,整个棉纺行业达到100万锭规模,并上一批棉蛋白、印染、织布、服装加工等项目,使尉氏成为河南的纺织工业城、中原棉花的集散地。目前,该基地建设项目已得到省政府批准,是河南省8大特色基地之一。二是深化企业改革,焕发企业生机。我们按照“三改一加强”的要求,加快了企业改革步伐,县属30家国有、集体企业全部改制结束,摆脱了旧机制对企业发展的困扰。三是培育支柱产业,增强整体实力。我们利用现代技术,对棉纺、机械、铸造、橡胶、化工、农副产品加工六大传统产业进行了改造提升,并培育了一批骨干企业、名牌产品。其中,橡胶行业、香精香料行业产销量分别占全国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一,享有“三角带生产”基地、“香精香料之乡”的美誉。全县工业企业443户,个体工业户31030户,其中产值超亿元企业8个,超5000万元企业21个,利税超千万元的企业3个。尉氏纺织有限公司是全国同行业人均利税50强企业。尉氏县橡胶厂生产的“久龙”牌三角带,远销到欧、美、东南亚、俄罗斯、巴西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三,依托产业化统筹城乡发展。农业产业化是推动农业结构调整、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带动力量,是建设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在这方面,我们做了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效果。一是调整种植业结构。全县发展各类优质作物105万亩,其中蔬菜面积30万亩,粮经比例由原来的58∶42调到50∶50。二是发展庭院经济。全县已形成东部养猪养鸡,西部养牛养羊;中部贾鲁河滩养鱼鸭的特色。三是发展民营经济。我们坚持围绕农业办企业,围绕主导产业建龙头,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实现农产品加工增值。2003年全县新上项目106个,累计投资5.2亿万元。目前,我县民营企业已发展到1567个;从业人员4.8万人,上缴税金占全县财政收入60%以上。同时,依靠政策引导,搞好劳务输出,全县每年组织劳务输出15万人左右,每人每年可带回收入7000元。总之,在发展过程中,我们深刻地认识到,统筹城乡发展,首先必须立足实际,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去年以来,我们在发展思路上,提出“工业强县,农业稳县,城建立县,开放活县”四大战略;从指导思想上,突破就工业抓工业,就农村抓农村,就农民抓农民的传统做法,推进城乡融合,抓城带乡,抓工促农;在财政支出上,尽力向农业、农村倾斜;在新上项目上,充分考虑城乡产业的合理布局;在社会事业发展上,更多地考虑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从而做到城乡整体谋划、统筹安排,形成了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其次,重视农业,常抓不懈。“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无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到什么程度,农业的基础地位不会变。因此,要树立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观念,绝不能因农业产值的下降而忽视农业、忽视农民。要牢固树立“三个同等重要”-23- 的观念,即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同等重要,农村发展和城市发展同等重要,农村居民问题和城市居民问题同等重要,始终做到城市经济、农村经济一起抓。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加强党同农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确保农村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作者张学勤系中共河南省尉氏县委书记)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统筹城乡发展是一个新课题,也是一个有难度的大课题。本期话题围绕如何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进行探讨,敬请广大读者关注。    工业与农业互动  城市与村镇并进    山东乐陵市委书记  杨光来    山东省乐陵市以推进新农村建设为目标,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大力实施“工业立市、产业强市、强农富民”发展战略,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以工促农,城乡联动,和谐共赢”的发展之路。    山东省乐陵市在全面分析市情和充分研究市场形势的基础上,引入农业工业化、工业产业化理念,按照“放大做实、壮大培强”的发展思路和“大项目—产业链—产业群—产业基地”的发展规律,先后确立了汽车零部件、体育器材、热超导材料、高档纺织、生物制药制糖等五大立市产业以及小枣、畜牧、调味品、脱毒马铃薯、玉米深加工等五大富民产业,进行倾力培植。同时,选择金麒麟、华乐、泰山、希森等骨干企业,依托其规模大、管理优势明显、辐射带动能力强的特点,不断拉长、加厚、增宽产业链条,加大辐射带动力度,促进了同类及相关中小企业的发展和自觉对接,使工业经济得到长足发展,为统筹城乡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全市依托十大产业形成产业基地72个,规模以上企业发展到181家,今年1—8月份,全市限额以上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7085亿元,同比增长74%。    乐陵市把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统筹整合,坚持工业与农业互动,以打造国家、省、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目标,先后培植、壮大起飞达、希森三和、星光、乐鑫等67家规模以上“农字号”龙头企业。依靠龙头企业的辐射和带动,形成25个农产品种植基地,其中,红枣基地达到100万亩,年产干枣1亿公斤,占全国红枣产量的十分之一,成为中国最大的金丝小枣生产、加工、出口基地,仅此一项,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1500多元。    同时,依靠龙头企业转移农民,富裕农民,在有条件的村庄,实行以企业为依托和支撑的管理体制,将企业与村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改善村庄村貌,改变农民的生存状态和生产模式,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希森三和集团让农民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先后建成希森牛业和希森中联马铃薯两大龙头企业,不但使梁锥希森新村和许家希森新村的1300多名村民成为上班领薪的产业工人,而且家家户户都住上了社区型、花园式的房子。2006年,两村农民人均纯收入都在15万元以上。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市有近20万农民被吸纳到各个产业链条上,从事非农生产,年人均收入都在万元以上。乐陵市还积极引导农民兴办各类经济合作组织,依托“公司+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模式带动农民致富。目前,全市共发展起各类经济合作组织260多个,使近10万农户受益。    乐陵市坚持城市建设与村镇建设互促并进,加快城镇化进程,大力规划建设以乐陵城区为中心,以重点镇为骨干,以中心集镇为基础的三个层次的城镇化体系,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倾斜力度。按照50年不落后的原则,聘请高资质单位,对全市城乡进行了统一规划设计;加大小城镇和小康示范村建设,着力建设了黄夹、朱集、郑店等一批条件好、潜力大、功能全的中心镇和重点镇;大力建设乡镇工业集中区,增强辐射力度和拉动作用,从而形成了以城带镇、以镇带村良性互动的发展局面。    乐陵市还坚持城乡社会事业互动,努力改善农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在农村社会保障方面做到“广覆盖”,着力缩小城乡社保水平的差距。逐步建立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失地农民养老保障等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农村校舍改造、农村教育经费、教师工资及各项福利待遇已全部落实到位,保证了农村孩子和城里孩子拥有同样的校舍、师资和设施。加大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力度,建起中等以上职业学校3处,并实行“订单培训”,先后为金麒麟、泰山等企业培训中级以上技能人才近万人。大力改善农村交通状况,累计投入3亿多元,使90%以上的村通了油路。-23-     工业经济拉动,龙头企业促动,保障一体推动,使乐陵市真正密织起城乡统筹发展网络,使城乡群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失有所补、弱有所助,谱写了城乡共赢、和谐发展的新篇章。    统筹城乡发展  促进社会和谐    河北景县县委书记  卢援助    河北省景县坚持城镇建设与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统筹考虑,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为统筹城乡发展做出了积极探索。    景县地处冀东南,过去是一个有名的穷县。改革开放以来,景县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还不全面,城乡之间发展还不平衡。为此,景县县委、县政府近年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加大对农村的各项投入,推进城乡协调发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2006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096元,比2002年增长49%,年均增长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092元,比2002年增长454%,年均增长9%。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要靠发展增强实力,要靠发展解决矛盾,要靠发展夯实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景县坚持把更多的财力向农村倾斜,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公益事业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着力解决农民一家一户甚至一村一乡办不了的事情,避免各种乱摊派、乱集资,减轻了农民负担。同时,大力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发展林畜两大产业,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目前,全县速生丰产林面积达到25万亩,林木保有量达到4500万株,实现了农民“人均百株树,收入创千元”目标。每年向外输出劳动力5万人次,年可创收26亿元。    统筹城乡发展必须坚持以民为本,从解决关乎民生最现实、最直接的事情做起。近年来,景县高度关注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努力为群众解除后顾之忧。一是认真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2006年,景县全部取消了农业税,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全部落实,每年减轻农民负担7000多万元。二是加大城乡基础建设力度。几年来,全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完成投资8亿元,使98%以上的村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400公里。大力开展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全县有161个村基本达到了净化、绿化、亮化、美化标准,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三是实施了农村人饮解困、人饮安全、危桥改造和咸淡混浇工程,共打抗旱浇地井6000多眼,改造农村危桥70座,推广咸淡混浇面积26万亩,解决了242个村的人饮困难问题。四是加快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投资近3亿元对部分中小学校进行改扩建,投资近亿元,完成了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疗救治中心和乡镇卫生院改造工程。    统筹城乡发展必须关注农村各类困难群体,努力建立健全惠及广大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近年来,景县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让广大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加大财政投入,给予困难群体更多的关注和扶持。一是建立健全农村困难群体社会保障机制。创造性地开展了农村困难群体救助活动,通过政府救助、社会互助、部门帮扶,对全县2500户、4900人进行了救助,并建立了长效救助机制。在全市率先启动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06年全县参合农民达到356万人,参合率达到804%,有效缓解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二是建立健全让农民群众长期受益的保障机制。特别是对于失地农民,在土地补偿上,实行“分期补偿、长期受益、优先就业、多方照顾”,确保失地农民不失业,生活水平不降低,确保了失地农民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三是探索建立县乡村利益联结机制。对于农村新上企业,由财政部门根据税收完成情况给村集体留一部分,作为村集体的固定收入来源,用于公益事业投入和农民养老保险。    欠发达地区如何推进统筹城乡发展  从2002年党的十六大作出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部署到现在的八年时间里,各地作了一些探索,也总结出一些发展模式。发达地区的统筹城乡发展路子走得比较轻松,形成了城乡一体化的共识;欠发达地区的统筹城乡发展道路探索得比较艰难,认识不一,进程也较缓慢。欠发达地区统筹城乡发展道路怎么走?如何推进统筹城乡发展?作者谈点拙见。  对统筹城乡发展的理解-23-   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但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形成了东部绝大部分地区为发达地区,中西部很大部分地区为欠发达地区。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对统筹城乡发展的理解有出入,发展的路径也有些不同,发达地区可以做到城乡一体化,欠发达地区根本就无法做到。欠发达地区不能效仿发达地区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和做法,既要体现统筹城乡发展的精神,又不一味追求统筹城乡发展的速度。欠发达地区首要的任务是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增强经济实力,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  欠发达地区推进统筹城乡发展,要消除几种认识上的误区:(1)消除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全面开花的误区。一提到统筹城乡发展,就认为工作重心要转移到农村,在农村全面展开。事实上,欠发达地区幅员辽阔,有限的资金仅是杯水车薪。好钢要用在刀刃上,优先解决好道路、农田水利等农村基础设施,着力点应放在发展经济。我们也要杜绝那种只把有限的资金用于搞点示范的做法,忽视大面积的需要。(2)消除统筹城乡发展就是建设农民新村的误区。一些欠发达地区的交通干道沿线,新村建得漂漂亮亮,民房都刷得白白净净,再通过政府投入发展了些种养殖基地。以为这样就是统筹城乡发展了,做到城乡一体化了。其实统筹城乡发展的要义涵盖方方面面,不是建几个新村就了事,它需要我们正视城乡的差距,统筹兼顾农村的发展。(3)消除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看得见”的误区。一些人总认为中心工作的推进就是搞点示范,要有“看得见”的东西,才叫政绩。其实统筹城乡发展从根本上讲,就是要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公平对待农民,使农民获得平等的教育、就业、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权益,提高农民的社会地位,让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欠发达地区统筹城乡发展总的规划必须以农民市民化为出发点  “三农”问题就是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农民是人,是“三农”中最活跃的因素。农民问题在“三农”问题中应该是第一位的,解决“三农”问题首先要解决好农民问题,只有农民问题解决好了,农业、农村问题才能找到出路。农民问题的解决首先又要解决好农民工的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的农民进了城,成了农民工。由于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制约,农民工离土又离乡在城市成了产业工人,却始终徘徊在城市融入不了城市,成不了市民。应该进城的农民工家庭进不了城,仍挤占着农村有限的公共资源,特别又造成土地等资源的大量闲置;农民工在城市不能安居乐业,小农意识始终去不掉,又不能一心一意去提高职业技能,就成不了优秀的产业工人。想在农村进一步发展的农民又无更多的资源可利用,致使增收困难;想到农村发展的资本也无门路,制约着农业的发展。多少农民居住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到底多少农民进入城市能成市民的不确定,对农村的投入、公共服务只有按地域来配置,结果造成极大的浪费,同样制约着农村问题的解决。  因此,统筹城乡发展总的规划必须以农民市民化为出发点。对农村来说,只有把在城市有了谋生能力又愿意在城市居住的农民工及家庭迁入城市,才能有针对性地作出科学规划,才能让真正在农村的农民享受到更多的公共财政、公共服务的阳光。对城市来说,能接纳多少农民工家庭,最终会有多少农民工家庭成员变成市民,决定着城市的规划布局。  农民市民化正是时机成熟的时候。一是我国经济仍将持续增长。虽然我国经济规模赶上了日本,但与美国差距仍很大,仅为它的三分之一,加之我国人口多,人均GDP占有少,增长的空间仍很广阔。经济的持续增长必然需要大量的劳动力(现阶段时不时发生的“民工荒”也说明了这一点),农民在城市有就业保障。二是欠发达地区的农民工在城镇站稳了脚跟。农村劳动力转移经历了二个阶段:季节性外出,农忙时回家;常年性在外,春节回家。现在有的农民工几年才回一次家,成了“华侨”。农民工职业也趋于稳定:过去以打零工为主,职业不断变换;现在以技能立足,基本在同一城市不同用人单位之间变换。农民工就业的稳定,谋生能力的增强,对回到农村的想法变淡,希望在城镇定居下来的愿望强烈。三是欠发达地区的城镇需要农民工,农民工也急需城镇安置。农民工以劳动力融入工业化浪潮,自己获得了务工收入,但他们的收入又无法在务工地获得体面的生活需要回到家乡城镇。家乡城镇安置了农民工,就是安顿好了他们的家庭。解除了农民工的后顾之忧,他们才能安心学技能,成为优秀的产业工人,也才能增强欠发达地区劳务输出的竞争力。解除了后顾之忧的农民工,他们才可以大胆消费,放心消费,释放出消费能量,拉动三产业的增长,进而推动城镇的发展。一个没有人气的城镇,也是没有活力的城镇,更是没有希望的城镇,城镇需要农民工。-23-   农民市民化不会急剧增大城镇负担。根据城镇承载能力,逐步放宽城镇落户条件,准许在城镇有谋生能力的农民工及家庭成员将户籍迁入城镇。农民市民化后,农村承包地、林权、宅基地作为物权,可以保留也可以流转;与其他城镇居民一样享受同城待遇。农民市民化是有步骤地进行,农民市民化是与城市承载能力相适应的,农民工市民化后仍然外出务工,不会增大城镇负担,也不会给城镇留下后患。重庆正在进行的户籍制度改革值得各地学习借鉴。  欠发达地区统筹城乡发展工业化、城镇化的步子要坚定不移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是被三十多年来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了的是正确的。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农、工、商都很落后,远远被美、日、英等发达国家甩在后面,在世界大格局中属于发展中国家。邓小平从百废待兴的各项工作中,找到了经济振兴的突破口,以非凡的胆识和气魄作出英明伟大的决定:改革开放和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方先富起来先发展起来。对农村实行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决了吃饭问题,稳定了人心;对外实行开放政策,引进外资大办工业,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在东西部都落后的情况下,让区位优势明显的东部沿海地区给特殊的政策先行发展,实现了长三角、珠三角的大繁荣;在都不富裕的情况下,让经济能人先行先富,实现了财富的空前积聚。当前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的状况和当时的中国与发达国家的状况类似。若想统筹城乡发展的方方面面事业都要得到发展,那只能是相互掣肘,永远也发展不了;只有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集中资金找准突破口,集中精力搞经济建设,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才能缩小日益与发达地区越拉越大的差距,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城乡一体化。  当今欠发达地区统筹城乡发展的中心任务仍是发展经济,目标是实现跨越式发展,不能有一丝的动摇,不能有任何的懈怠。着力点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坚定不移,不能有半点的含糊。  全力推进工业化。没有工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农业的现代化、服务业的现代化;没有工业集聚财富,统筹城乡发展就没有物质基础;没有工业的跨越式发展,就不能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欠发达地区大办工业的机会到来。发达地区工业有了雄厚的经济实力,正寻求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正为资本找出路,加之这些年国家对西部地区交通的改善,只要欠发达地区善于抢抓机遇,就能承接到产业转移资本。欠发达地区要全力保障工业基础的投入,把有限的财力用在工业上,建设好工业园区这个发展平台,才能引进更多更好的企业。  大力推进城镇化。城镇和城市现在还有概念上的区分,这种区分应该取消,只要不是以农业为生的聚集区,都应该统称为城镇或城市。欠发达地区的城镇特别是乡镇场镇,不仅是外出农民工回乡找到体面生活的地方,还是农村生产资料的供应地农民生活的改善地。随着城镇的发展,农村主要是农业的生产地,并非理想的居住地,留在农村农民的生活还得就近的城镇来提供,生活质量还得靠就近的城镇来提高。城镇又是商贸流通服务业的载体。三产业发不发达,取决于城镇的发展程度,城镇规模大、功能完善、宜居度高,人气、物流兴旺,三产业就活跃。否则,死气沉沉。欠发达地区的乡镇政府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场镇,把农民工家庭在场镇安置下来了,把他们的消费潜力挖掘出来了,三产业兴旺发达了,也是在发展经济,也是在抓统筹城乡发展。  保持农业的稳定  统筹城乡发展在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时,要稳定农业,毕竟粮食安全要由大家来承担。农业的出路主要在于深化改革,消除制约农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让城市资本自由流向农业。农业没有大量资本的注入,就不能实现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加快农民市民化进程,让承包地不再成为农民的“保险阀”。只有农民在城镇立足了,才能自愿放弃承包地。  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承包土地经营权或林权的流转,要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采取转包、转让、出租、互换、委托、股份合作等不同形式进行。进城农民宅基地的流转,坚持自愿的原则,可随承包地一起流转,也可单独进行流转,还可以由政府收购整理用于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对农村土地的流转,政府要建立流转平台,加强引导,加强服务。,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科学路子和有效办法。-23- 统筹城乡发展,就要更加注重农村的发展,解决好“三农”问题,坚决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实现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但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形成了东部绝大部分地区为发达地区,中西部很大部分地区为欠发达地区。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对统筹城乡发展的理解有出入,发展的路径也有些不同,发达地区可以做到城乡一体化,欠发达地区根本就无法做到。欠发达地区不能效仿发达地区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和做法,既要体现统筹城乡发展的精神,又不一味追求统筹城乡发展的速度。欠发达地区首要的任务是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增强经济实力,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统筹城乡发展是一项巨大的工程,涉及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内容广泛,但简单讲,就是要改变过去“重城市、轻农村”,“城乡分治”的做法,构建城乡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使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欠发达地区推进统筹城乡发展,要消除几种认识上的误区:(1)消除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全面开花的误区。一提到统筹城乡发展,就认为工作重心要转移到农村,在农村全面展开。事实上,欠发达地区幅员辽阔,有限的资金仅是杯水车薪。好钢要用在刀刃上,优先解决好道路、农田水利等农村基础设施,着力点应放在发展经济。我们也要杜绝那种只把有限的资金用于搞点示范的做法,忽视大面积的需要。(2)消除统筹城乡发展就是建设农民新村的误区。一些欠发达地区的交通干道沿线,新村建得漂漂亮亮,民房都刷得白白净净,再通过政府投入发展了些种养殖基地。以为这样就是统筹城乡发展了,做到城乡一体化了。其实统筹城乡发展的要义涵盖方方面面,不是建几个新村就了事,它需要我们正视城乡的差距,统筹兼顾农村的发展。(3)-23- 消除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看得见”的误区。一些人总认为中心工作的推进就是搞点示范,要有“看得见”的东西,才叫政绩。其实统筹城乡发展从根本上讲,就是要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公平对待农民,使农民获得平等的教育、就业、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权益,提高农民的社会地位,让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统筹城乡规划一体化形成以城带乡发展新格局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和布局,是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前提。一是科学编制城乡发展规划。牢固树立规划先行的理念,立足统筹区域经济发展的高度,对照城乡规划全覆盖的总体目标,坚持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权威性相一致的原则,把农村和城市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在统一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明确分区功能定位,统一规划基本农田保护区、居民生活区、工业园区、生态保护区等,努力使城市和农村规划无缝对接、互相促进。二是统筹基础设施建设。统筹供水、供电、供汽、污水处理等工程的配套建设,使城市基础设施、社会公共服务事业向农村延伸辐射,切实加强农村道路、生态等基础设施建设,让农村居民共享政府提供的公共设施服务,切实改善城乡居民生产生活环境。三是全面优化城乡生态环境。严格执行环境评价制度,采取综合措施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努力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实现城乡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统筹城乡公共资源配置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衡发展缩小城乡之间公共服务水平的差距,是扭转城乡发展差距扩大趋势的基础。要按照有利于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加快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加大公共财政向农村教育和公共卫生等方面的转移支付。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全力推进优质社会事业资源进入农村,使广大农民与城镇居民共享更多的质优价廉的公共服务,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一是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继续加大教育投入,实施城乡帮持机制,提高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水平,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改善农村各类学校的办学条件,促进教育均衡化发展,着力构建优质、均衡、和谐的教育发展新格局,加快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二是加大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建设。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全面提升的基础上,加大城乡公共卫生服务建设,全面提高农村医疗保障水平。推进乡镇卫生院运行机制改革,进一步整合城乡卫生资源,健全以乡镇卫生院为骨干、村卫生服务站为基础的布局合理及功能完善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促进城市医疗卫生优质资源向农村倾斜。三是加强城乡文体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加大文体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着力建立城乡联动机制,加快形成满足农民文体需求的覆盖市、县、乡的三级公共文体服务网络体系。统筹城乡保障体系建设筑牢城乡保障基础真正使广大农民享有“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大力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让发展成果普惠于民。一是推进农民养老保障。根据解决农村民生问题的新要求,增加政府投入,提高统筹层次,建立农民养老新机制,提高农民特别是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覆盖率,逐步将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与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相衔接。二是推进农民医疗保障。积极探索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医疗保障管理体系,全面推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加大政府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投入力度,完善补助政策,提升补助标准,不断提高医疗保障水平,缓解农民“看病难”的问题,实现“病有所医”。三是推进农民住房保障。通过加快城乡环境改造步伐,加大对农村危旧房改造力度,不断改善居民居住条件。四是落实农民困难救助,让农民享受到更多的改革开放成果。-23- -23-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