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白炭黑表面改性对nr》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白炭黑表面改性对NR/BR硫化胶性能的影响·作 者:曹奇崔蔚贾红兵文威刘卫东胡学清·关键词:白炭黑,表面改性,偶联剂,表面活性剂,硫化胶,物理性能,老化·概 述:·摘要:研究了10种偶联剂和3种表面活性剂改性白炭黑后对NR/BR硫化胶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表面改性剂改性白炭黑后对NR/BR硫化胶物理性能的影响程度大小顺序为:硅烷类偶联剂>钛酸酯类偶联剂>表面活性剂。其中硅烷类偶联剂的改性效果优劣顺序为:KH550>KH846>KH590>KH560,带胺基和磷酸酯基团的偶联剂具有较好的抗老化作用;钛酸酯类偶联剂的改性效果优劣顺序为:NDZ-31
2、1w>NDZ-102>NDZ-201>NDZ-311>NDZ-401>NDZ-101;表面活性剂的改性效果优劣顺序为:ATAC>T-40>ABS。·内 容:· 炭黑是橡胶制品的重要补强剂。近年来,随着能源日益紧张,人们越来越重视无机填料对橡胶的补强效果,特别是白炭黑对橡胶的补强作用。然而由于白炭黑的表面极性和亲水性较强,与烃类橡胶的相容性不如炭黑好,若在橡胶中大量填充,不仅降低了补强效果,而且胶料的定伸应力、压缩变形、生热、磨耗及加工工艺性能均不如炭黑填充胶料。为了提高白炭黑与聚合物之间的相容性,增大界面间的相互作用活性,通常采用表面改性剂对白炭黑
3、进行改性。本工作系统地研究了10种偶联剂和3种表面活性剂改性白炭黑后对NR/BR硫化胶物理性能的影响。1实验1.1原材料NR,1号烟胶片,马来西亚产;BR,齐鲁石化公司产品;沉淀法白炭黑,南京橡胶厂提供。偶联剂:γ-胺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KH550)、γ-缩水甘油基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60)、双[3-(三乙氧基甲硅烷基)丙基]四硫化物(KH-846)、乙烯基三叔丁基过氧硅烷(KH-590)、异丙基十二烷基苯磺酰钛酸酯(NDZ-101)、异丙基(3-二辛基磷酸辛氧基钛酸酯)(NDZ-102)、异丙基三(丁基甲十焦磷酸酯钛酸酯)(NDZ-201)、双
4、(二辛基磷酸酯)含氧乙酸钛酸酯(NDZ-311)、双(二辛基焦磷酸酯)含氧乙酸钛酸酯(NDZ-311w)、四异丙基双(二月桂亚磷酸酯)络钛酸酯(NDZ-401),南京曙光化工厂产品。表面活性剂:吐温40(T-40)、十二烷基苯磺酸钠(ABS)、十二烷基三甲基氯化铵(AT-AC),上海化学试剂厂产品。1.2试验配方NR65;BR35;硫黄2.5;促进剂CZ0.8;炭黑40;白炭黑15;改性剂3;硬脂酸2;防老剂4010NA3;防老剂RD3;氧化锌5;凡士林7。1.3性能测试(1)硫化胶的拉伸性能按GB/T528—92于XLL-250型拉力试验机上进行;撕裂强
5、度按GB/T529—91测定;邵尔A型硬度按GB/T531—92用LX-A型橡胶硬度计测定;老化试验采用401A型鼓风式老化实验箱,老化温度为100℃,老化时间为72h。(2)采用平衡溶胀法测定硫化胶的交联密度,由下式求得:γ=ln(1-Vr)+Vr+μV2r/[V1(Vr1/3-Vr/2)]式中γ———交联密度,mol·cm-3;Vr———溶胀试样中硫化胶的体积分数;V1———溶剂的摩尔体积,cm3·mol-1;μ———聚合物与溶剂的作用参数。其中,Vr的计算公式如下:Vr=1/[1+(mr/ma-1)ρr/(bρs)]式中mr———溶胀后的试样质量;m
6、a———溶胀前的试样质量;ρr———生胶的密度;ρs———溶剂的密度;b———配方中生胶的质量分数。交联密度的测定采用苯作为溶剂,V1=89.4cm3·mol-1,μ=0.43,ρs=0.88Mg·m-3。为使试样充分溶胀,用细绳将试样悬挂于苯溶剂中,使之不与容器壁接触,溶胀时间为72h。(3)氨校正溶胀:在密闭的干燥皿底层放置浓缩的氨水,试样在含氨的大气中溶胀72h后,用苯进行彻底的清洗,于室温下在真空干燥器中予以干燥。2结果与讨论不同表面改性剂改性白炭黑对NR/BR硫化胶物理性能的影响如表1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白炭黑表面改性填充NR/BR硫化胶的拉伸
7、强度、撕裂强度(表面活性剂ABS改性除外)和交联密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不同改性剂改性白炭黑对NR/BR硫化胶物理性能的影响程度大小顺序为:硅烷类偶联剂>钛酸酯类偶联剂>表面活性剂。不同表面改性剂对改性白炭黑性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这是由于硅烷类偶联剂中含有能水解成硅烷醇的基团,硅烷醇与填料表面产生缩合,在硫化时偶联剂中的有机官能团与橡胶发生反应,使橡胶分子与白炭黑之间产生化学结合,从而使硅烷类偶联剂的补强效果十分明显(硅烷偶联剂的改性效果优劣为:KH-550>KH-846>KH-590>KH-560)。具体过程为:(1)硅烷类偶联剂水解,生成羟基硅烷(R’
8、O)3—Si—R+3H2O→R—Si—(OH)3+3R′OH(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