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3321917
大小:41.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7-22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复习课说课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复习课说课稿 沙办中心学校邓继清一、说教材 1、说地位 这节课通过对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从怕图到习惯用图,到综合分析地图,从而产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说联系 本节课与前面所学的知识紧密相连,如方位的判断、比例尺的计算、经纬度的应用,同时对学习后面的知识也有铺垫作用,有利于复习中地理知识体系的形成。3、说课标 根据初中地理课标要求,学生能由实际具体情况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习惯。本节课就是要求学生能根据实际地形图,来为生活和生产服务。 4、说内容 本节课内容是湘教版地理
2、七年级上第二章第三节地形图判读部分。这节课的内容包括掌握海拔、相对高度的概念、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概念和掌握判读方法。 二、说教材处理 本节课对教材内容进行删减,对后面的分层设色地形图的教学放在下节课中。在拓展延伸方面,对前面的知识如方位、比例尺,后面的知识如经济的发展等进行了串联。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即海拔和相对高度。理解等高线的概念,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在地图上识别六种地形。 (2)能力目标:学会在地图上判断地势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的关系,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山地不同部位。 (3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局部地形的丰富性,热爱自然,逐步树立因地制宜、人地和谐的科学发展观。 4四、说重点难点重点:根据等高线数值大小辨别地势高低;根据等高线疏密辨别坡度陡缓 。 难点: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表的各种基本形态,并会综合应用。 五、说教法学法 1、教学方法:以图片引导为主,运用观察法、对比法、启发式教学原则进行教学;适时地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并引导学生拓展; 2、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动手临摹,观察对比,对现象尝试合理解释,并进行小组交流;六、说教学手段 教师以图片教学为主,辅助以多媒体备进行引导。 七、说教学程序 •
4、1、导入新课(2分钟)。 • 2、出示学习目标(2分钟)。 • 3、课件展示内容( 18 分钟)。 • 4、综合应用(10分钟)。 • 5、小结作业(2分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导入新课。 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后提问: 你游览过哪些名山吗?你是怎样登山的? 你想当一名山区经济的综合设计师吗?二、教师出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复习海拔、相对高度的概念。2、复习判读等高线地形图坡度的方法。 3、复习六种常见的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方法,并会综合应用。 三、复习1、复习基本概念 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
5、离。 4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即两地的海拔高度之差。 教师强调:地图上出现的高度一般情况下都是海拔。 学生练习:教师展示两山高度,让学生填写海拔、相对高度。2、复习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 第一步,要确定山的高度; 第二步,根据山的高度确定等高距; 第三步,根据等高距将山分成若干个平行的平面; 第四步,把每个面利用正投影把投影线的边缘画成闭合的曲线。 3、复习等高线的基本特征 (1) 等高线均为闭合曲线(2)同线等高 (3)等高距全图一致 (4)等高线疏密反映坡度缓陡 (5)等高线一般不相交、不重叠;有时也看到重
6、合,那只有在峭壁处出现。然后,学生根据等高线地形图进行练习。 4、复习地形坡度与等高线的关系 坡度越陡,等高线越密;坡度越缓等高线越密;等高线重合在一起,坡度呈垂直状态便是陡崖。 学生根据坡度练习。 5、复习六种等高线地形图讲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 第一步,要确定山的高度; 第二步,根据山的高度确定等高距; 第三步,根据等高距将山分成若干个平行的平面; 第四步,把每个面利用正投影把投影线的边缘画成闭合的曲线。 6、教师利用图片展示。四、学以致用,教师讲授复习例题 五、拓展提高 出示图:练习下面是一幅1:200000地形图,判读后回答
7、: 1、李村在余村的什么方向------ 42、若量的王村与余村的图上距离为4厘米,那么王村与余村的实际距离为多少? 3、以王村为基点,丁山的相对高度是 米。4、从王村修建公路到余村,有甲乙两种方案,你认为哪种方案好,为什么?六、小结 本节课复习了海拔、相对高度的概念 等高线地形图坡度的判断比较 等高线的六种地形 七、作业 1、临摹等高线地形图。 2、同学们根据等高线地形图的原理,绘制自己家乡某座山的地形图。 八、说板书设计 • 海拔 • 相对高度 • 山顶 中间高四周低 • 山脊 等高线
8、向低处弯曲• 山谷 等高线向高处弯曲• 鞍部 两山顶之间的部分 • 陡崖 等高线重叠在一起 • • 盆地 四周高中间低 九、说课后反思 4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