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3289892
大小:125.0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07-21
《长春版七级语文下册单元试题第一单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长春版七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测试《陌上桑》1、<<陌上桑>>是汉乐府中的名篇,汉乐府是指____________。乐府原是__________设的_____机关,职责是_________,后来就称这类诗歌为乐府。2、本文描写的是_____的故事,塑造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的少女形象,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颂。4、按要求填上原句。1) 描写罗敷采桑工具美的句子是:2) 描写罗敷衣着服饰美的句子是:3) 从侧面烘托罗敷美的句子是:4)描写夫婿体貌形态的句子是:二、思考与探究。1、作者
2、在叙述罗敷穿着时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种写法的好处是什么?2、第三段中罗敷从哪四个方面夸夫?为什么夸夫?3、你认为罗敷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三、阅读下列文字,回答后面问题。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3、”“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罗敷前致词:“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1.根据课文内容,在横线上填写下确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 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4、2)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3、说说罗敷是怎样一个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诵读画“_________”的诗句,试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罗敷的美貌的。5、诗中罗敷夸丈夫官位显赫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本诗的夸张与细节相结合,使人感到夸张得真实可信。试举一两例作具体说明。 文中自名为罗敷桂枝为笼钩为人洁白皙中3个为的意思、请分别解释、自名为罗敷罗敷自有夫中2个自的意思、请分别解释《观沧海》1. 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
5、有动有静,如“_______,________”写的是动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的是静景.2. 后两行诗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3. 按要求原诗句中的语句:(1) 诗人登临碣石山的目的是:(2) 实写诗人所见之景的句子是:(3) 虚写诗人所想之景的句子是:4. 请根据你的阅读感受,说说本诗的情感基调。5. 这首诗的主旨是: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1.东临碣石临:________2.水何澹澹何:________澹澹:________3.山岛耸峙耸:________峙:
6、________4.星汉灿烂星汉:________5.幸甚至哉幸:________至:________.阅读理解,完成下列练习题。(1)从诗的体裁上看,这是一首_________;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__________诗。(2)这首诗的作者是 朝的 家, 家,诗人 。 (3)诗中写诗人见到的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对景物作总写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抒发了
7、诗人 的感情,可见其博大的胸襟。(4)本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这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龟虽寿》1、划分节奏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2、理解古今意义差别较大的字词:烈士:古义 今义不但:古义 今义4、曹操所云:“养怡之福”指什么?下列对诗词鉴赏不正确的是( )A、《龟虽寿》(曹操)a、这是一首抒发人生感
8、慨的咏志诗。作者以神龟、腾蛇、老骥为喻,表明宇宙万物有生必有死,是自然的规律,人应该利用有限之年,建功立业,始终保持昂扬乐观的积极进取的精神。b、“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是全诗的核心。要求自己利用这短暂的生命建功立业,不要虚度一生。c、“志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