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3273722
大小:62.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7-21
《教学设计成果评价量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模块七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例点评《找春天》今天,认真阅读了安老师的《找春天》教学设计,又观摩了课堂教学视频,结合《教学设计成果评价量表》,感觉安老师的设计和教学过程很精彩,同时也有疑惑之处。我本身是一名数学老师,对于语文教学流程也不太熟悉,更不好点评。只能粗浅的谈谈我的看法:从总体上来讲,这节课的教学设计目标明确,体现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能体现出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教学过程设计条例很清晰,环环相扣,步步深入。课堂中能利用信息技术,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现
2、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安老师教态自然、大方,语言流畅、生动,过渡语衔接自然、合适。是一堂比较成功的课堂。我觉得本课有以下几个优点:1、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课前布置学生找春天,课堂上学生回答“春天在小草里,春天在迎春花上,春天在柳枝上”,使学生紧密结合实践中的体会去感受春天,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2、注重朗读能力的培养。课堂一开始,教师就引导学生读“春天来了,春天来了。”“我们仔细地找啊找啊”使学生读出了感情,读出了感悟,把学生带入了春的世界,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进而通过
3、教师范读、学生齐读、自读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感悟语言的能力。教师重视学生阅读。从读入手,以读导读,以读导写。尤其在教师范读后学生试读环节,处理的非常到位。教师在具体语境中抓住重点词句品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课堂上通过学生谈感受这一环节,抓住“遮遮掩掩、躲躲藏藏、冲、奔向、脱掉”等重点词语和“春天像害羞的小姑娘”等重点句子,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3、注重创设写话的情境。教师注意培养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掌握和渗透。在最后的拓展环节,学生描绘自己
4、心中的春天,学生通过想象,触摸,尽情徜徉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感受春天的气息,享受春天的温暖。培养了学生想象能力,使学生体会到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乐趣,增强了学生的成就感,调动了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通过写作,不仅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有利于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和自主组织信息的能力。学生还是具有写作的灵性的,学生还是乐于写作与交流的。使学生享受写作的乐趣,增加写作的自信心。4、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课文,教师采用的不是传统的讲解,而是提出几个关键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自主寻找答案的过程中
5、,更好地学习课文。教学环节的设计也体现了一定的层次性。教师通过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走进春天,观察春天,感受春天、品读春天、描绘春天。5、多媒体方面:媒体运用较恰当,教学资源与主题相关,表现形式合理,基本符合学习者的年龄特征和学科特点,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导航比较清晰,无错误链接,图文比较清晰,但比较简单。6、教态方面:安老师教态自然、大方,和蔼可亲,课堂气氛活跃。针对这节课,我还想提几点不成熟的建议:1、新课标规定低年级教学重点应以识字、写字为主,针对低年级学生年龄特点,识字教学应体现在教学过程中
6、的各个环节,但是,这节课中,没有体现出识字教学,没有完成教学目标(1)会认9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2.老师对媒体的操作比较熟练,但是中间还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如开始的环节,老师在点击课件时,学生停下了读书,都在等待老师操作完毕,这样很浪费时间3、老师对每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不合理,如开头导课时间太长,中间重点对课文的理解,时间有点少。导课时的整合切入点不恰当,让学生把小草、树枝带回教室,这样会给学生造成错误的引导,要从爱护花草树木的角度来考虑。导课时可以让学生看春天的百花盛开、百鸟争鸣的图片,激发他们
7、的兴趣。中间的授课过程中,可以增加一些视频或者动画,这样更能起到突破重难点的作用。4、在一节课中,老师要学会倾听学生的发言,发现错误必须马上纠正,但是,课堂上,有的学生把“奔向”的“奔”读错了音,在这里应读四声,学生却读成了一声,老师没有发现;还有一位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把“而且”的音读错了,老师也没有纠正,这是语文老师,特别是小学语文老师不该犯的错误。5、课堂中,应设计可操作的评价方式,让学生在老师的评价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自己的进步,给学生以信心。总之,本课较成功地实现新的教与学方式,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
8、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变革传统教学结构,由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转变为“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方法进行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使学生处于一种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从而有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它实现了以“知识为中心的整合”向“知识与综合能力为中心的整合”再向“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整合”转变。点评不恰当之处,请给予批评指正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