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3251913
大小:2.76 MB
页数:136页
时间:2018-07-21
《开滦荆各庄矿万吨新井毕业设计 说明书 完整》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目录设计总说明1ABSTRACT2一般部分1矿区概述及井田地质特征11.1矿区概述11.1.1矿区地理位置、交通情况及井田范围11.1.2矿区自然地理21.2井田地质特征21.2.1地质简况21.2.2地质构造31.2.3井田水文地质情况51.3煤层特征71.3.1煤层概况71.3.2煤层间距71.3.3煤层顶底板81.3.4煤质81.3.5可采煤层特征表101.3.6矿井自然灾害102井田境界和储量112.1井田境界112.1.1井田划分的依据112.1.2井田范围112.2井田工业储量112.3井田可采储量132.3.1永久煤
2、柱量132.3.2其它煤柱损失计算153矿井工作制度和设计生产能力16-1-3.1矿井工作制度163.1.1矿井年工作日数的确定163.1.2矿井工作制度的确定173.1.3矿井每昼夜净提升小时数的确定173.2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173.2.1矿井生产能力的确定173.2.2矿井及第一水平服务年限的核算174井田开拓194.1概述194.1.1井田内外及附近生产矿井开拓方式概述194.1.2影响本设计矿井开拓方式的原因及其具体情况194.1.3确定井田开拓方式的原则194.2矿井开拓方案的选择204.2.1井硐形式和井口位
3、置204.2.2工业广场的位置、形状和面积284.2.3开采水平的数目、位置和标高284.2.4采区、带区划分及其布置294.2.5矿井水平间、采区间和煤层间接替顺序314.2.6沿井田走向开采顺序314.2.7采区接续计划324.3矿井基本巷道324.3.1井筒324.3.2井底车场374.3.3主要开拓巷道的布置455带区巷道布置505.1煤层的地质特征505.2带区巷道布置及生产系统515.2.1首采带区概况515.2.2设计带区的生产能力和采出率51-1-5.2.3带区巷道布置535.2.4工作面接替顺序545.2.5带区
4、生产系统545.3带区车场布置555.3.1带区车场555.3.2装车站线路设计555.3.3带区煤仓形式、容量及支护575.3.4带区硐室简介586采煤方法596.1采煤方法和回采工艺596.1.1设计带区地质条件596.1.2采煤方法及其机械化程度的确定596.1.3回采工作面参数的确定596.1.4综采工作面回采工艺606.2综采工作面巷道布置方式676.2.1工作面巷道布置方式676.2.2回采巷道断面选择及其掘进方式677井下运输707.1概述707.1.1井下运输的原始条件707.1.2各环节运输方式707.2带区运输
5、设备707.2.1带区运输设备707.2.2带区运输能力验算717.2.3带区辅助运输设备的选择727.2.4带区车场一次提升的矿车数737.3大巷运输设备选择748矿井提升768.1概述76-1-8.2主副井提升768.2.1主井提升768.2.2副井提升779矿井通风及安全技术799.1矿井通风系统选择799.1.1矿井通风系统的基本要求799.1.2矿井通风方式的确定799.1.3主要通风机工作方法的确定839.1.4采煤工作面通风类型的确定849.2全矿所需风量的计算及其分配859.2.1风量计算859.2.2风量分配89
6、9.2.3风量的调节方法与措施899.2.4矿井风速的验算909.3全矿通风阻力计算919.3.1通风容易和通风困难两个时期位置的确定919.3.2绘制两个时期的通风系统立体图和网络图929.3.3矿井通风阻力的计算949.3.4矿井等积孔的计算、969.4通风设备的选择979.5矿井安全技术措施9910矿井基本技术经济指标102参考文献104致谢105专题部分1国内外冲击地压灾害及研究现状1141.1我国冲击地压现状与特点1141.2我国冲击地压理论研究现状115-1-1.3现存的主要问题1152冲击地压理论及其发展1162.1
7、 冲击地压发生的原因1162.1.1冲击地压发生的内因1162.1.2冲击地压发生外因1162.2冲击地压机理研究的进展1162.2.1互强度理论1172.2.2刚度理论1172.2.3能量理论1172.2.4冲击倾向理沦1172.2.5失稳理论1172.2.6突变理论1172.2.7分形理论1182.2.8断裂力学理论1182.2.9断裂力学理论1183冲击地压倾向性评价与预测技术1183.1冲击倾向性判定理论及其判定方法1183.2一般情况下煤岩冲击倾向性的判定标准1234冲击地压的控制技术与途径1234.1降低应力集中124
8、4.1改变煤岩层的物理力学性能1245冲击地压理论与技术发展展望1246评价模型的建立1256.1综合指数法评价冲击倾向性研究1256.2数量化理论建立冲击倾向性评价模型研究126结论与展望126结论126展望127-1--1-设计总说明本设计包括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