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3240476
大小:128.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07-21
《电工高级技师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变压器调压与保护2014年4月9日变压器调压与保护摘要变压器是利用电磁感应的原理来改变交流电压的装置,主要构件是初级线圈、次级线圈和铁心(磁芯)。在电器设备和无线电路中,常用作升降电压、匹配阻抗,安全隔离等。变压器的功能主要有:电压变换;电流变换,阻抗变换;隔离;稳压(磁饱和变压器);自耦变压器;高压变压器(干式和油浸式)等,变压器常用的铁芯形状一般有E型和C型铁芯,XED型,ED型CD型。下面简要介绍一下变压器有载调压系统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以及变压器有载调压技术的新进展,同时对三种典型的调压技术的动作原理和发展过程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并得出了一些的结论
2、。关键词:调压,变压器,新技术向配电网直接供电的配电变压器在国内外均属于应用量大面广的产品。在我国,配电变压器的年产量达5000万KVA左右,约占全部变压器年产量l/3左右。因此,配电变压器的运行可靠性、产品技术性能与经济指标都会直接影响国家的经济建设与城乡居民及企事业单位供电安全。近几年,为适应国家在城乡电网改造的需求,发展了一批新型、优质的配电变压器,使配电网络的变压器装备更趋先进,供电更可靠,农村用电更趋低价。近年发展的配电变压器的损耗值在不断下降,尤其空载损耗值下降更多,这主要归功于磁性材料导磁性能的改进,其次是导磁结构铁心型式的多样化。如较薄
3、高导磁硅钢片或非晶合金的应用,阶梯接缝全斜结构铁心、卷铁心(平面型、立体型)、退火工艺的应用等。在降低损耗的同时也注意噪声水平的降低。在干式配电变压器方面又将局部放电试验列为例行试验,用户又对局部放电量有要求,作为干式配电变压器运行可靠性的一项考核指标,这比国际电工委员会规定的现行要求要严格。因此,在现有基础上预测我国各类配电变压器的发展趋势,推动配电变压器进一步发展应是一件比较重要工作。变压器有载调压技术广泛应用于配电系统,在发电厂的升压变压器应用的更多。其基本原理是:从变压器某一侧的线圈中引出若干分接头,通过有载分接开关,在不切断负荷电流的情况下,由
4、一分接头切换到另一分接头,以变换有效匝数,达到调节电压的目的。传统的有载调压变压器,采用机械式调压分接开关,存在许多问题,如产生电弧,动作速度慢,维护不便,故障率高等。因此我国目前普遍采用的机械式调压分接开关,对改善调压开关的特性,提高变压器有载调压的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1我国的传统调压变压器 传统变压器有载调压装置采用机械式有载分接开关,其原理如图1所示(以双过渡电阻为例)。 图1中,在选择好分接头后,转换开关从左至右(或从右至左)切换。机械式开关的动作(包括其驱动齿轮)容易导致操作性事故,降低了变压器的可靠性。机械开关在动作时,会产生
5、一定的电弧,使开关的触点逐渐烧蚀,在操作一定次数后,必须更换触头,而且电弧的产生会导致变压器油质下降,造成变压器绕组的绝缘水平下降,导致匝间短路或相间短路。据统计,1990年全国110-500kV变压器事故中,有载调压分接开关的事故和故障分别占变压器各种总故障的18%和12.5%,500kV变压器的57次故障中有载分接开关故障约占25%,事故和故障率高,而且有上升的趋势。由于机械式开关的动作时间长,一般为5s,因此,传统有载调压变压器只用于稳态的电压调节。2新型有载调压变压器 针对传统有载调压变压器机械式开关存在的问题,各国研制出多种新型有载调压
6、装置。按照其调压分接头的组成,新型有载调压变压器分为机械式改进型,辅助线圈型和电力电子开关型三类。2.1机械式改进型机械式改进型有载调压变压器是在传统型的基础上加一电子开关电路变换而成。其分接开关只需1个过渡电阻和少量的晶闸管,通过电子开关电路和机械开关的配合,限制其操作过程中产生电弧,图2为其工作原理图。 图2中,A和B、C和D、E和F均是机械开关的触头,图3为电子开关实现电路。 图3中,1对反接的晶闸管接在机械开关的两端,1和4、2和3分别是2对机械开关的触头。以A-B电流从2-3支路流过,需要断开该开关支路为例
7、:当断开2-3支路时,触头上的电压触发了晶闸管5或6,二极管D2提供门极电流,二级管D1用于防止反向门极电压,电流立即从1-4支路流过。由于电流过零时,晶闸管关断,持续的电流不超过5个周期,同时,不会产生电弧。合上开关支路时,由于1-4支路是先合上的,晶闸管支路分得了一部分电流,2-3支路上的电弧被限制。这种调压装置的优点是不需要时间控制回路;晶闸管触发靠机械开关的操作完成;晶闸管的额定容量要求不高;晶闸管的失控不会损坏分接头和变压器。缺点是速度慢。2.2辅助线圈型 早在1979年Arrillage就提出这种方法,图4为其最初的原理图。
8、 图4可见,通过控制晶闸管S1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