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结构:由“形构”到“解构”——结构功能主义、结构主义和后

社会结构:由“形构”到“解构”——结构功能主义、结构主义和后

ID:13211736

大小:35.46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8-07-21

社会结构:由“形构”到“解构”——结构功能主义、结构主义和后_第1页
社会结构:由“形构”到“解构”——结构功能主义、结构主义和后_第2页
社会结构:由“形构”到“解构”——结构功能主义、结构主义和后_第3页
社会结构:由“形构”到“解构”——结构功能主义、结构主义和后_第4页
社会结构:由“形构”到“解构”——结构功能主义、结构主义和后_第5页
资源描述:

《社会结构:由“形构”到“解构”——结构功能主义、结构主义和后》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社会结构:由“形构”到“解构”——结构功能主义、结构主义和后社会结构:由“形构”到“解构”——结构功能主义、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理论之走向【标题注释】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我的老师金耀基和张德胜两位教授的指导,特表感谢。【作者】周怡【作者简介】作者 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生,南京大学出版社副编审。【正文】在社会学及其相关学科中,社会结构是一个使用极为广泛,也极为混乱的概念(W.H.Sewell,Jr.,1992:1)。这不仅表现在人们可以用不同的词语,如社会系统、强制性合作伙伴、制度、整合和网络

2、等来表征社会结构,而且表现在同样是对社会结构一词进行诠释时,不同的学者也会有不同的侧重点。前一种做法大多散见于先躯者们的经典论述中,后一种做法则涉及结构功能主义、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各理论流派的主要观点。显然,后者更是本文需要着重铺陈和分析的方面。    一、早期结构研究的经典论述在自然主义和实证主义构成社会学初创期最深层的性格时,社会结构概念的建构基本依赖生物学的移植与嫁接。孔德(Comte,A.)、斯宾塞(Spencer,H.)和涂尔干(Durkheim,E.)的有关论述,都直接反映了这种自然

3、科学取向的认识方式。孔德认为,社会是一种有规律的结构,它与生物有机体有极大的相似性,是一个由各种要素组成的整体。这种整体结构同它的部分之间具有一种“普遍的和谐”,而普遍和谐的根基在于人性。他相信,人类自然拥有博爱的倾向,扩充这种倾向就可以引导人类迈向秩序与和谐的境地;而他认为,人类博爱倾向的孕育和发展地,首先是家庭,这是“社会真正的要素或称之为社会的细胞”;然后是阶级或种族,这是“社会的组织”;最后是城市和社区,这是“社会的器官”(Comte,A.,1975:241—242)。可以说,孔德在这里已

4、经在一些观念事实上引出了一个结构解释视角——尝试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用人性、博爱与秩序的联系串接社会结构的概念。斯宾塞沿着相同的方向作了更具体化的努力。他提出了宏观结构的总体规模、复杂性和差异性的问题,并在区分结构与功能的基础上,引入功能需求的概念,试图用需求来解释各种社会组织的存在。换言之,以功能体现社会结构现实。对应于生物有机体,他认为,社会是由“支持”、“分配”和“调节”三大系统组成的结构(Spencer,H.,1925:505)。由此,他具体发展了孔德的整体方法论的结构思想,并预示人们,在

5、这组概念的支持下,可以从一些显性可见的功能中去把握结构的实在。此后,涂尔干将斯宾塞的社会结构观念发挥得更加彻底,这主要表现在他的三个基本假设上:(1)社会是一个实体,是不可化约的;(2)社会的各个部分可以满足社会实体的基本需求;(3)功能需求是社会需求(Durkheim,E.,1964a)。同时,他还强调社会整体的优先位置——结构的自主存在问题。与其倡导的方法论一致,他指出社会事实并非个人意愿能左右,社会对个人具有制约性,人们的思想结构反映着社会结构的秩序,而且在反映的过程中加强和再现了这些秩序。

6、涂尔干关于社会分工的研究命题,对现代社会结构分析也影响极大。他把社会结构分成两种不同的类型,一种以低度分工为基础,以强烈集体意识为纽带结成的社会关系整合形式,他称之谓“机械团结”类型;二是以高度分工和广泛的相互依赖为基础构成的社会关系整合形式,属于“有机团结”类型。他认为,在有机团结类型中,人们会以更多分工的形式活动并归属于更多的团体。这将造成共同观念和情感的约束程度降低,社会整合的需求会自然引出新一轮的约束形式(Durkheim,E.,1964b:chapter2—3)。在这里,涂尔干显然是把社

7、会结构看作社会关系的组合形式,而且他认为,对社会结构的分析是理解一切社会现象的出发点。可以说,涂尔干率先开拓了结构分析的各个方面;当代社会结构概念的许多论证,常常仅是从不同的方面延续了涂尔干的见解。与上述强调现象及其功能层次的生物学取向不同,在马克思的结构式思路中,更为强调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层次,亦即人们在自给的生活和社会生产关系中发生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马克思

8、、恩格斯,1972:82)这里包含着三方面的思想:一是将“结构”看作“关系总和”,经济结构是生产关系的总和,社会整体结构则是人们的物质生活关系和精神生活关系的总和;二是把社会结构视为矛盾关系体,社会结构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的矛盾关系体,经济结构则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的矛盾关系体;三是社会结构变化的动力来源于社会内部的矛盾运动。在社会结构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经济基础,而在经济结构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力。显然,在马克思的观念中,结构,不仅可以指客观实体之间的关系,也可以指人为实体(如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