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优势理论与中国制造业结构调整的思考

比较优势理论与中国制造业结构调整的思考

ID:13211386

大小:27.94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7-21

比较优势理论与中国制造业结构调整的思考_第1页
比较优势理论与中国制造业结构调整的思考_第2页
比较优势理论与中国制造业结构调整的思考_第3页
比较优势理论与中国制造业结构调整的思考_第4页
比较优势理论与中国制造业结构调整的思考_第5页
资源描述:

《比较优势理论与中国制造业结构调整的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比较优势理论与中国制造业结构调整的思考摘要从亚当·斯密的绝对比较优势论到李嘉图的相对比较优势论,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要素禀赋优势,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的规模经济优势,再到新兴古典经济学的综合比较优势,比较优势理论经历了由外生比较优势向内生比较优势与外生比较优势并重,由单因素比较优势向多因素比较优势发展的过程。中国根据比较优势理论的内涵制定其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实现了国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提高了本国的国家综合实力。但是,如果中国过分依赖或者发挥比较优势理论,无法以一种全球化的视野和长远发展的眼光来实现我国制造业结构的

2、战略性升级,其代价将是沉重的。因此,我国应正确运用和发挥比较优势理论,适时地进行制造业结构转型升级和技术改进,保持经济的持久健康发展,实现我国制造业结构调整的跨跃式发展。关键词:制造业,比较优势理论,结构调整引言本文将从比较优势的动态演化入手,研究中国制造业的现状与趋势,并对产业结构、外贸结构进行全面的分析,从而找到一条实用有效的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之路,为我国制造业发展提供一些理论与实践上的帮助。比较优势理论的动态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产业经济学的兴起,有关产业结构方面的理论和实证研究逐渐成为受到长期关注的重点内容。特别是在

3、产业结构调整所依据的理论基础方面,各国学者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比较优势是分工和专业化发展的基本动力,而分工和专业化又是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原因,因此比较优势必然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基础。比较优势理论最早用来解释贸易条件和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在李嘉图之前,不无经济学大家对国际贸易的成因进行了苦苦探索。在《国富论》(TheWealthofNations)中,古典经济学的创始人亚当·斯密(AdamSmith)便提出了绝对成本理论。他认为,如果A国甲产品的成本比B国绝对低廉,而B国乙产品的成本比A国绝对低廉,则A国可向B国出口甲产

4、品,B国可向A国出口乙产品。这样就从经济成本这个最基本的角度解释了国际贸易发生的一部分原因。但他的理论不能解释如果某国各种产品的成本绝对地低于或高于另一国,那么国际贸易可否进行下去呢?答案是肯定的。李嘉图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另外一种合理的解释。9李嘉图指出一国虽然在两种商品生产上较之另一国均处于绝对劣势,但是处于劣势的国家在两种商品生产上劣势的程度不同,处于优势的国家在两种商品生产上优势的程度不同,则处于劣势的国家在劣势较轻的商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处于优势的国家则在优势较大的商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因此,只要两国分工生产各自具有

5、相对优势的商品,两种商品的产量都会增加,通过交换各国都能得到比较利益,在国际贸易中获得利益。但是,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也有着明显的缺陷。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将产品的相对成本的差异归结为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但却没有说明这种差异形成的原因,即为什么同样劳动投入在不同国家产出却不同。这个问题连李嘉图的后继者约翰—穆勒(JohnStuartMill,1806—1873)也没有回答。俄林一方面明确反对李嘉图的劳动单一要素说,他在《域际与国际贸易》最后一章以诘问的口吻不断对单一要素说进行质疑;另一方面把产品成本的相对差异归结为各

6、国资源禀赋的相对差异。俄林认为,每一种产品都是劳动、土地、资本等诸多要素以不同比例组合生产的结果。而这个国家出口什么、进口什么并不一定出于单一的劳动生产率的相对优势或相对劣势。俄林认为生产不同商品投入要素的比例是不同的。生产呢绒所要求的劳动/土地的投入比例比生产谷物高,这样呢绒就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谷物相对呢绒就是土地密集型产品。由于各国资源禀赋的相对优势不同,在没有明显要素流动的情况下,一国所相对丰裕的要素或相对稀缺的要素,其价格总是较为低廉或昂贵的。在假定任何一国生产同一种产品所投入的要素比例完全相同的情况下,自然产生了同一种

7、产品在不同要素禀赋国家成本的差异。而且根据比较成本理论,两国两种产品各自成本的差异,是贸易进行的先决条件。比较优势是由各国要素禀赋比例不同决定而不是由单一的劳动要素决定的。经过大量实证研究,俄林得出结论:各国应生产并出口密集使用其相对要素的产品,进口那些密集使用其相对稀缺要素的产品。俄林用了一种与李嘉图有相同关系而又不相同的方式论证了他的要素禀赋学说,其最大的改进在于突破了李嘉图单一劳动要素的前提假设,也很好地解释了各国比较优势的来源,是一种比较成熟的学说。但这些比较优势理论也不能解释为什么技术和禀赋条件相似的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量

8、比技术和禀赋条件悬殊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量大的现象。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Dixit-Stiglitz,简称D-S模型)基于规模经济优势的贸易理论诞生了。D-S9模型的基本思路是消费者对多样化消费的偏好意味着消费品种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