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3207963
大小:15.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7-21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之谜》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之谜诸葛亮斩马谡可谓是千古传诵。马谡的伏法归咎于他犯的军法,但马谡的死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伏法。我们可能这样会想,犯了军法的将领不一定就一定要处斩,比如唐时二路元帅薛丁山屡次犯军法,但却并没有被斩首示众,那么诸葛亮为何一定要斩马谡呢?马谡,字幼常,襄樊宜城人,生于公元190年,死于公元228年。马谡在历史上算不上是大人物,可是知名度却很高很高,一部《三国演义》的小说,一出《空城计》的戏曲,使他定格在历史的天幕上。因为马谡在平时颐指气使,吹嘘自己“熟读兵书,颇知兵法”,在战时,他骄傲轻敌,让
2、军队驻扎在山上,舍弃有利地形,不切实际地用“居高临下,势如破竹”,“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兵法等为理由,拒绝遵守诸葛亮于路口扎营的吩咐,并置王平的“魏军断我水源”的警告于耳后,屯兵山头。后来禁不住王平苦谏,分5000兵与王平,让其于山下扎寨。后来,司马懿听说诸葛亮派马谡来时,笑曰:“此人徒有虚名,乃庸才也!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误事!”。于是,司马懿一面命令张郃率军困住王平,一面对马谡围而不攻,并断其水源,马谡不战自乱,司马懿最后发动火攻,马谡惨败而回。王平此时兵少力薄,抵不住张郃的猛攻,也与马谡一起退兵
3、。马谡在行军前曾立过军令状,所以他败北而归理应当斩首,而且也违抗了诸葛亮的军令,但由于那个时期正是用人之际,且孔明也是爱才之人,不忍杀他。然而爱才是一回事,斩首又是一回事,俗话说“军令如山”,特别像诸葛亮这样治军严谨的人物更是如此。正如诸葛亮回答蒋琬时所说:“若马谡不按军法处置,何以服众,如何有‘讨贼’一说呢?”。况且当时街亭失守,整个蜀国就处在危险中,虽然不是人心惶惶,但也有一些不安。为了安抚朝野上下,不得不用马谡的人头。《三国演义》中的说:诸葛亮下令将马谡革职入狱,斩首示众。临刑前,马谡上书诸葛亮
4、:“丞相待我亲如子,我待丞相敬如父。这次我违背节度,招致兵败,军令难容,我罪有应得,死而无怨,只是恳望丞相以后能照顾好我一家妻儿老小。这样我死后也就放心了。”诸葛亮看罢,百感交集,老泪纵横,于是,他强忍悲痛,让马谡放心而去,自己将收其儿为义子,照顾其妻小。十万之众为垂涕,亮自临祭,待其遗孤若平生。这普遍为大众所认同的结果。马谡的确是死了,但马谡是如何死的?在《诸葛亮传》中只称诸葛亮“戳谡以谢众”,《王平传》中又载:“丞相亮即诛马谡及将军张休、李盛”。从这两传来看,马谡确实是被诸葛亮下令处死的,但到底有
5、没有付诸实施呢?答案是没有。因为在《马谡传》中有明确记载:“谡下狱物故”,即病死狱中。一些说法中称马谡是诸葛亮权术的牺牲品。《向朗传》中也记述,向朗素与马谡善,“谡逃亡,朗知情不举,亮恨之,免官还成都。”此段意思十分明显,就是街亭之战后,马谡并未投案自首,而是畏罪潜逃,而向朗知情不报,被诸葛亮免去官职。另一些观点是认为孔明用错了人。在孔明召开紧急大会选人去驻守街亭时,没有人站出来去接受这项重任,于是马谡挺身而出,愿领命前去,这应该也算诸葛亮的无奈吧。先帝在时,曾叮嘱亮:“马谡生性自大,不宜大用”,然而
6、,偏偏在在这个时候亮命其去驻守汉中咽喉之地,此乃误也。一失足成千古恨,于是后来有了“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千古遗憾啊。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