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体验与主体移情的教师文化心理导向功能探究.doc

基于文化体验与主体移情的教师文化心理导向功能探究.doc

ID:13106294

大小:31.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20

基于文化体验与主体移情的教师文化心理导向功能探究.doc_第1页
基于文化体验与主体移情的教师文化心理导向功能探究.doc_第2页
基于文化体验与主体移情的教师文化心理导向功能探究.doc_第3页
基于文化体验与主体移情的教师文化心理导向功能探究.doc_第4页
基于文化体验与主体移情的教师文化心理导向功能探究.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基于文化体验与主体移情的教师文化心理导向功能探究.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基于文化体验与主体移情的教师文化心理导向功能探究摘要:“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主体”的文化体验与主体移情的体验式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不仅是加深学生对异国文化的认知与领悟、强化对本土文化的民族身份认同意识的可靠方式,也是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适应时代发展之需的各类人才的有效手段。文章一方面通过对语言教育中文化重量的强调与阐释,分析了脱离文化体验及文化参照的英语教学所呈现的弊端,并揭示了内化了的文化理解之于语言得体输出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也阐明了“教师积极的文化心理场”不仅在整个英语语言教学中具有操控、引导、启发及导向等作用,还能使教学与师生之间建立起健康有序、双向互动的教育认知模式

2、。关键词:文化体验;主体移情;文化心理;导向功能中图分类号:G65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8—079—03在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经济、政治、教育、社会及文化等诸多领域都在进行着世界范围内的重构,可以说,这种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的双向共振势必会波及且影响到大学英语教育理念的转变。毋庸讳言,在跨文化交际和跨文化语言教学日趋成为主流趋向之际,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已跟不上时代步伐、其弊端也越发凸显,而且成为当代教育发展的羁绊。在此种情况下,我国大学英语教育该何去何从?其转向与侧重在哪Jh?或言之,其现实的培养目标与具体的实施方略要做怎样的调整,均是值得

3、深入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指出,当下大学英语教育在走出一味应试的狭域后,本着适应我国新世纪的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教学要旨已调整为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应该说这是英语教学大的进步与跨越,这无疑也意味着语言教育工作者——作为语言教学活动的引领者和组织者——要适时地从教学方法到文化心理进行全方面的调整与重塑。一、语言教育中的文化重量我们知道,语言不但表达文化现实、体现文化现实,而且,语言也象征文化现实。显然,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对此,美国语言学家Sapir(1921)在论述语言与文化间的交互关系时即已讲过:“语言要有一个环境。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孤立存在。”不难看出,文化是语

4、言的成因,而语言又是文化的载体。5从实践中我们也深深体会到,任何脱离文化参照的英语教学通常会造成学生在实际的跨文化交流中处于交际失败的窘境。正是基于这一现实,2006年11月颁布的新《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大纲》已经对考试目的定位作以重大修订,即把原大纲的“考试的目的在于考核已学完大学英语四级的学生是否达到教学大纲所确定的各项目标”调整为“考试的目的是准确地测量我国在校大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因此说,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呈现了当前的大学英语教育是以交际为目的综合能力教育。实质上,成功的跨文化交际绝非是单纯、机械地套用文化概念,更不是看似规范的生搬硬套,它需要语言实践者从容得体地将已内化

5、了的文化理解自然渗透到每一次的交际行为之中。多元文化教育专家认为,优秀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将文化相关教学融人到课堂中,因为此举能够改善教学的有效性(Diaz,2001)。从近年国内大学英语教育实践来看,已有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语言的独立“得体输出”在交际层面的重要意义,并将其纳入语言教学的目标体系中。因此,我国外语教学的期望目标也已经从获得最初的由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Chomsky)提出的“语言能力”(LinguisticCompetence)逐步向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Hymes)提出的“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Competence)上迈进。随着全球范围内经济与文化

6、交流的频繁和深入,此目标又继续扩展到当前处于不断发展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Cross—cul-turalCompetence)的培养上。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个综合的、多向度(multi—dimensiona1)的概念:除了知识向度,还有思维向度、行为向度乃至情感和个性向度。其表现形式即包括在语言使用过程当中,参与交流的双方不仅要熟练地把握交际语言的语法、语义、语用等结构性因素,更需要深刻明晰交际话语在特定的文化环境及语言氛围中是否能够准确、得体而优雅地完成言语目的。譬如,“松、竹、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指文人墨客们寄物抒情的“岁寒三友”,具有“斗霜傲雪”、“高风亮节”以及“坚贞的友

7、谊”等附加性文化意义和价值内涵,但是如果将它生硬简单地直译成pine,bamboo,plum等词,或许只能指向这些符号本身的所指实物,却根本不能使英语民族的读者具有汉语文化语境下的同样价值导向和意义联想,因此也就失去了本身的文化内涵。德国社会学家哈贝马斯在他的“交往行为理论”中曾经对语言作过如下表述:“一个社会共同体是通过人际间语言交往得以形成和维系的”,“人际交往最基本、最核心的形式是语言。”而语言作为一种社会性产物,它的存在与有效性,以及语言使用者有效的听说又都紧密关联到对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