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3098273
大小:45.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20
《爱过以后你才会明白这些道理,这些话说的太对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考复习之八年级下册《五柳先生传》学案识记下列知识点一、【古今异义】1.会意(古:指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今:指领会别人没有明确指出的意思)2.亲旧知其如此(旧古:旧交,旧友今:过去的,过时的)3.不求甚解(古: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今:只求懂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4.造饮辄尽(造古:到,往今:制造)5.或置酒而招之(或古:有时今:或者)6.因以为号焉(以为古:以之为,把(它)当作今:认为)7.赞曰:黔娄之妻有言(赞古:常用于传记体文章的结尾处,表示作传人对传主的评论。今:
2、夸奖,夸赞)二、【一词多义】:以:1、因以为号焉(介词,把、用)2、以此自终(凭借或连词,不翻译)之:1、或置酒而招之(代词,他)2、葛天氏之民欤(助词,的)言:1、闲静少言(说,说话)2、黔娄之妻有言(言语,话)如:1、晏如也(......的样子)2、亲旧知其如此(像)许:1、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处所、地方)2、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表示估计、左右)其:1、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语气词,表示揣测,反问)2、亲旧知其如此(代词,他)三、【词类活用】:1.亦不详其姓字:(形容词用作动词,知道)2.亲旧知
3、其如此:(形容词用作名词,亲戚朋友)3.以乐其志:(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乐)4.性嗜酒:(名词用作动词,喝酒)四、【特殊句式】:1、省略句:好读书,不求甚解。(省略主语,应为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因以为号焉。(介词“以”后省略宾语“之”,应为:因以之为号焉)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缺少主语,应为“(先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缺少主语: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因以为号。(省略“之”字,应为“因以(之)为号”。)2、倒装句:
4、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状语“于贫贱”“于富贵”后置,应是:不于贫贱戚戚,不于富贵汲汲)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应为“不知先生何许人也”)3、疑问句:无怀氏之民欤?(一般疑问式)4、判断句式: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也”表判断。)《五柳先生传》小测验一、词语翻译:⒈【何许】许:⒉【不详】3、【或】4、【因以为号焉】因,以,以为,5、【不求甚解】6、【造】7、【辄】8、【会意】会,9.【期在必醉】期,10【亲旧】亲,旧,11【曾不】曾,12【吝情】13【去留】14.【环堵萧然】环堵,萧然,15.【
5、短褐穿结】短褐,穿结,16.【晏如】晏:17.【自终】18.【赞】19【戚戚】20【汲汲】21.【衔觞赋诗】觞,二、句子翻译:1、闲静少言,不慕荣利。2、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3、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4、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5、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三、选择题:1、选出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A、兹若人之俦乎?B、或置酒而招之C、无怀氏之民欤D、葛天氏之民欤2、找出文中的肯定句()A.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B.不
6、慕荣利;不求甚解。C.家贫不能常得。D.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3.下列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因以为号焉(语气助词)B.造饮辄尽(就)C.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大约)D.曾不吝情去留(竟不)4.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译文: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用它做了自己的号。B或置酒而招之。译文:有时就摆了酒叫他来喝。C造饮辄尽,期在必醉。译文:他去了就要喝得尽兴,约定一定喝醉。D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译文:经常写文章来消遣时光,从文中也稍微透露出
7、自己的志趣。5.下列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或置酒而招之 B.不知日之入C.友人惭,下车引之 D.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6、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每有会意(料想,猜测),便欣然忘食 B.造饮辄(就)尽,期(希望,愿望)在必醉 C.既醉而退,曾不吝情(挂心,在意)去留 D.不戚戚(忧愁的样子)于贫贱,不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于富贵 7.对下列语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好读书,不求甚解。喜欢
8、读书,但是囫囵吞枣,浅尝辄止 B.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天性喜好喝酒,但因家里贫穷不能常有酒喝 C.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简陋的居室,冷冷清清,不能遮风蔽日 D.衔觞赋诗,以乐其志。一边喝酒一边做诗,为抱定的志向感到快乐 8.下列四项中不能体现五柳先生志趣的一项是() A.好读书,不求甚解 B.性嗜酒 C.或置酒而招之 D.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9.对本文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是作者托言为五柳先生写的传记,实为自传。 B.本文的“赞语”既进行了评论,又照应了前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