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3068521
大小:25.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7-20
《城轨车辆牵引传动技术课程教学研究.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城轨车辆牵引传动技术课程教学研究 摘要:本文结合实际教学,对《城轨车辆牵引传动技术》课程教学进行了研究,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考核方式 从1890年12月18日世界上第一条真正的电气化地下铁路诞生以来,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几乎都已经采用了电力牵引,随着科学技术和城市化的发展,大运量的轨道交通在现代大城市中的重要作用尤显突出。重视城轨车辆牵引传动技术课程的教学,是高校培养21世纪高素质车辆工程技术人才的迫切要求,也同样对城轨车辆牵引传动技术的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城轨车辆牵引传动系统荟萃了电力
2、电子、计算机检测与控制、电机与电器制造等学科的先进技术。必须及时反映城轨车辆牵引传动技术该课程的相关技术的最新成果,才能保持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先进性。 一、教学改革的必然性 随着21世纪的到来,尽快应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适应国家发展和社会竞争的需要,培养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所需要的人才,是教学改革的目的所在。 城轨车辆牵引传动技术作为城市轨道车辆专业方向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在讲解相对复杂的原理图时,教师只能依托课本来讲解,学生学习感觉繁难、
3、困惑,不知所以。使得讲课的效果大打折扣,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因此教学改革是势在必行的, 二、课程的教学方法、手段的研究 (一)采用传统教学与可信息化的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 尽管近年来教育的信息化发展一直异常火爆,可信息化的课堂教学中也出现了这样的不良倾向:人们把信息技术从最现代的科技变成了课堂教学中的点缀品,教学改革还停留于教学表演形式上,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并没有得到质的改普,一些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手段(如:教师的板书、语言等特有的人文素养和人格魅力)正在淡化和消失,师生课堂上情感的交流日渐减少,学生的主动精神和主体意识难以发
4、挥,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辨证观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3的,不存在完美无缺的事物。可信息化的课堂教学与传统教学也不例外,它们既具有各自的优势,也存在各自的不足。采用传统教学与可信息化的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将这二者结合起来,使二者优势互补,有助于改变现行课堂教学的上述缺憾,是有效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获得最佳学习效果的关键和难点,也是我们教学发展的重要方向。采用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5、的教学手段,旨在于寻找、生成、应用教学优势互补的智慧,使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与传统教学取长补短、相互交融,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进入更精、更细、更人性的美妙境界,实现《新课程标准》中倡导的“师生互动、共同发展”教学理想。 (二)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 课堂教学一定要体现学习自主性、建构性的新思考。学生学习不应该是一个传输过程,也不应是一个接受过程。它应该是师生交互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的结果也不仅仅是学生用口袋“装”知识,而是在教师指导下创建实际成果,培养创新精神。本课程灵活运用多种先进的教学方法,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发展学生的学习能
6、力。除了常规性教学以外,还采用有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采用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 采用“工程实际问题→引出概念及所需理论基础→探索解决方法与理论→应用提高”的探究课堂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模式遵循认知规律,体现科学探索与工程实现过程,通过对对实际工程问题的分析,深化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使学生在探究中掌握创新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融入、转化、结合”一体化的教学理念 将科学研究方法、教改成果等及时融入课堂教学,将科研工作中所研究的问题通过合理的简化提炼后作为案例引入课堂教学、将科研成果与研制开发出的产品转化为实验教学平台,理
7、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堂教学与课外科技实践密切结合。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热爱和确定未来的发展目标奠定基础。 3、“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教学理念 教师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单存的传授知识,而是让学生获取学习方法、感受学习过程、促进知识的有效迁移和重组,教师要扮好“指导者”的角色,主要任务是导学、导读、导看、导行,给学生更多自学、自渎、自练、自做的机会,增强课堂互动环节,其中包括讨论、课堂提问等多种教学环节,不但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观能动性,活跃课堂气氛,同时能
8、增强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三)考核方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