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朝阳市喀左县鸽子洞简介

辽宁省朝阳市喀左县鸽子洞简介

ID:13047278

大小:34.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7-20

辽宁省朝阳市喀左县鸽子洞简介_第1页
辽宁省朝阳市喀左县鸽子洞简介_第2页
辽宁省朝阳市喀左县鸽子洞简介_第3页
辽宁省朝阳市喀左县鸽子洞简介_第4页
辽宁省朝阳市喀左县鸽子洞简介_第5页
资源描述:

《辽宁省朝阳市喀左县鸽子洞简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朝阳喀左鸽子洞遗址简介朝阳鸽子洞遗址位于喀喇沁左翼蒙古自治县水泉乡瓦房村的西汤山南侧,两级50余米高的悬崖陡壁位于大凌河边。鸽子洞是处于第二级悬壁上的天然洞穴。因成群的鸽子居洞中而得名。该洞穴是一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1973年、1975年考古工作者对鸽子洞进行了发掘,发掘出一批石制品、动物化石,发现了用火痕迹。  洞穴由奥陶纪石灰岩和诛罗纪紫红色砂页岩组成,由于地下水溶蚀作用,使这一带石灰岩生成袋形和垂直竖井式洞穴。洞内有许多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溶洞。考古工作者将其分为上、中、下三洞,其中下洞又分为A洞和B洞,A洞是鸽子洞人居住的遗址。鸽子洞呈岩厦结

2、构,洞口向东,宽1.8米、洞内纵长15米,最高处18米,最里面有20平方米的“内室”,洞内宽敞明亮,蔽风遮雨。洞前是宽阔的大凌河,河东岸,山低坡缓,构成大凌河二级阶地,多灌木丛林,是鸽子洞人的狩猎场所。  洞内堆积可分六层,文化遗物主要集中在二三层,厚达1.5一2米。鸽子洞文化层中发现少量人骨化石。从骨胳形态观察和测量情况看,与智人阶段的人类化石相当。  鸽子洞出土的文化遗物较为丰富,两次发掘出石制品280余件,制作技术较高,工具的类型、规格、修理石器的方法,与以北京猿人为主体的文化内涵有相继承的关系,说明鸽子洞是北京人向东北地区发展的重要一支。与石制

3、品共出的哺乳动物化石共26个种属,说明鸽子洞人类生存环境是处于晚更新世期间的寒冷冰期阶段。  鸽子洞应是我国旧石器时代中期遗址中最晚的一处,地质时代相当于晚更新世中期之末,距今5一7万年。鸽子洞遗物代表我国东北地区石器时代中期一个重要文化类型,也是迄今辽西大凌河流域最早的古人类居住址,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1979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辽宁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早在远古时代,这里就有人类生活劳动、繁衍生息,被誉为辽宁旧石器时代活化石的鸽子洞人就是辽宁古人类的一个类型代表。鸽子洞遗址的发掘和对鸽子洞人的研究,把辽宁的文明进程推进到十几万年前

4、,鸽子洞遗址代表着我国东北地区石器时代中期一个重要的文化类型,也是迄今辽西大凌河流域最早的古人类居住地,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人体骨骼惊现鸽子洞  在辽宁省朝阳市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水泉乡瓦房村西汤山南侧,两级50余米高的悬崖峭壁陡立于大凌河西岸。在第二级悬壁上有一个天然的大溶洞,因洞中多有野鸽子栖息,所以当地人将这里称之为鸽子洞。  上世纪60年代初,朝阳市文化馆组织各县文化干部对朝阳地区的重点古迹进行勘察,这是朝阳地区首次文物调查。在此次勘察中,考古工作者在鸽子洞内发现旧石器时代的文化堆积和古人类生活的迹象,遂将这里命名为鸽子洞遗址。  196

5、5年5月,辽宁省博物馆和朝阳地区文物工作组对这里进行调查,并进行首次发掘,发现了烧骨、灰烬及人工打制的旧石器。  1973年5月,辽宁省博物馆主持了鸽子洞的考古发掘工作,朝阳地区文教局、朝阳地区博物馆、喀左县文化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等单位均派人参加了这次考古发掘。在25天的时间里,考古工作者分别对A洞的2/3堆积和B洞的1/3堆积进行发掘,发现了丰富的打制石器和大批的脊椎动物化石。考古工作者对鸽子洞原始人当时的生活情景及附近的自然环境有了一定的了解。此次发掘获得68件石器,22种哺乳动物化石。  人类活动遗迹发现于A洞内。A洞内地层堆

6、积可划分为六层,第二、三层为人类活动所形成的文化堆积层。在第二层中,发现多种哺乳动物化石和数十件石器。在第三层灰烬层中,发现烧骨、木炭、烧土块和少量打制石器及哺乳动物化石。  洞内发现的动物化石,共有哺乳动物6目15科22属种。其中有达呼尔鼠兔、野兔、硕旱獭、简田鼠、鼢鼠、黑鼠、仓鼠、直隶狼、沙狐、虎、豹、猞猁、小野猫、鬣狗、野马、野驴、披毛犀、野牛、鹿、羚羊和岩羊等,均属中更新世向晚更新世过渡时期的哺乳动物。  更引人注目的是,1979年调查该洞时又发现了一颗完整的小孩牙齿化石。1983年在对洞内出土骨骼作进一步鉴定时,又发现一块人体的髌骨化石。  

7、根据鸽子洞出土的石器特征和大量的哺乳动物化石标本推断,鸽子洞原始人的生存年代大约在距今10多万年前。鸽子洞人揭开了辽西地区人类活动历史的序幕。  鸽子洞人属母系氏族社会  为了生存繁衍,自古以来人类就伴河而居,鸽子洞人也是如此。鸽子洞位于大凌河上游西岸的悬崖峭壁上,洞口面对大凌河,高出河床35米。对岸为开阔的扇形台地,周围是缓坡低山和小型河谷盆地,附近裸露的基岩主要为古代奥陶纪石灰岩。由于地下水的长期溶蚀作用,形成了大洞套小洞的天然溶洞。考古工作者在洞中发掘出大量石器和哺乳类动物化石,其中烧骨中以羚羊化石最多,所以有人把鸽子洞人也称为“猎羊人”。  时

8、光倒流,让我们根据考古发掘成果,重新想象一下十几万年前大凌河畔原始人的生活。  旭日初生、普照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