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3024292
大小:777.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7-20
《avo 技术在建南构造浅层气研究中的应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AVO技术在建南构造浅层气研究中的应用钟庆良(江汉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物探分院,湖北潜江433100)摘要:AVO是在叠前CDP道集上分析振幅随偏移距的变化特征来识别岩性及预测油气的研究岩性、识别油气的重要技术。本文首次系统地分析了四川盆地建南构造建34井下侏罗统自流井组珍珠冲段和上三叠统香溪组两个储层的AVO属性参数,分析建34井的资料作出珍珠冲段和香溪组层段含气砂岩顶面反射振幅与偏移距之间的关系图和有关AVO属性参数的交会图,研究了两个储层的AVO异常地质属性特征,得出了该区浅层气具有Ⅰ类砂岩类型,即正的AVO截距P和负的AVO斜率G且油气储层顶部的地震反射振幅随偏移
2、距的增大而减小。这种规律对于采用AVO方法进行储层预测具有明确的指导意义。提出做好AVO三项工作:正演分析、高保真处理、综合资料分析,是得出正确结论的前提。关键词:四川盆地建南构造浅层气AVO振幅偏移距前言建南构造浅层油气勘探是指中三叠统巴东组以上地层,它的主要岩性为砂泥岩。以下侏罗统—上三叠统为目的层的建南构造浅层油气勘探,由于勘探历史短且钻井中的油气显示及电测—测试资料不全,前人没有进行过深入系统的研究工作。本文运用AVO技术首次对四川盆地建南构造浅层砂泥岩地层进行了系统的分析,证明了AVO异常在利用地震资料确定天然气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AVO基本原理AVO是在叠前CDP
3、道集上分析振幅随偏移距的变化特征来识别岩性及预测油气的,是一项利用振幅信息研究岩性、识别油气的重要技术。它是通过建立储层含流体性质与AVO的关系,应用AVO的属性参数来对储层的含流体性质进行检测。在实际应用中,就是利用地震反射的CDP道集资料,分析储层界面上的反射波振幅随炮检距的变化规律,或通过计算反射波振幅随其入射角q的变化参数,估算界面上的AVO属性参数(AVO截距P和AVO斜率G)、泊松比和流体因子等,进一步推断储层的岩性和含油气性质。AVO技术是基于Zoeppritz方程及简化式,当入射角较小(q<30°)时,纵波反射系数近似与入射角正弦值的平方成线性关系,Shuey
4、近似式为:R(θ)=P+Gsin2θ(1)式中:R:反射系数,q:入射角AVO正演模型分析正演模型研究是采用AVO方法进行烃类检测的基础。本次选择建34井在合成地震记录层位标定的基础上,研究含气砂岩顶部的地震反射振幅随偏移距的变化关系和各种AVO属性参数的特征,以及含气砂岩与非含气砂岩在各项特征上的差异和变化。含气砂岩AVO属性特征的确定可以指导利用地震道集的AVO反演结果进行可靠的含气砂岩分布预测。1.合成地震记录在AVO正演模型研究中,合成地震记录的作用是通过不同相位子波所做的合成地震记录与邻井实际地震记录的对比,确定所要分析的地震道集的相位角,并以此为基础在进行AVO反
5、演前,对地震道集资料进行相位转化。因为AVO反演要保证地震反射振幅极性与地层实际反射系数的极性一致,这样才能使AVO的属性参数真正具有地质意义,如:P+G视为泊松比的参数对待,P-G视为横波速度的参数对待。层位标定的另一个目的是为AVO正演模拟作准备,因为在射线追踪时,必须有准确的时深关系进行约束。图1为建34井合成地震记录,建34井测井解释出五个比较好的气层,(见表1),表中由于井段840-847.4米和井段851-868米之间间距只有3.6米,在AVO模型中,将其看作为一薄互层。根据图1我们确定了气层顶部对应的反射是波峰,另外根据合成记录的时深关系我们还得到了气顶对应的反
6、射时间。图1建34井合成地震记录表1建34井气层统计表层位井段厚度(米)顶部反射T0(ms)解释结论珍珠冲段gas1t765.5-767.52545气层gas2t804-8084565气层香六段Gas3t840-847.4851-8687.417583气层Gas4t1111.2-11208.8709气层2.储层砂岩分类随着AVO技术的提出和应用,国内外专家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Rutherford和Williams(1989)提出的含气砂岩的分类具有重要意义。随后,Castagna和Swan(1997)在此基础上对含气砂岩的分类又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第四类含气砂岩。他们分类
7、的主要依据是砂岩顶部反射系数的符号和大小。Castagna(1997)的含气砂岩的分类如图2所示。图2Castagna的含气砂岩分类图(1997)图3建34井振幅随偏移距变化图在合成地震记录层位标定的基础上,我们对建34井做了AVO正演模拟,模拟结果表明:在正常反射情况下,由于衰减和频散作用,随着偏移距的加大,非含气地层的反射振幅是不变化和逐渐减小的;但在含气地层顶部的反射振幅是随偏移距的增大而减小,这些特征在振幅随偏移距变化图(图4)上看得更加清楚。由于第一层气太薄因而它所表现出的曲线与其它3层明显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