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3022408
大小:4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7-20
《梁寅生平经历与事业初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梁寅生平经历与事业初探李莅刘君君【摘要】梁寅,江西新余人,元末明初著名的学者、儒士。他长期隐迹山林,兴办学校,教授诸生,同时又潜心研读经史、撰述文章,写下了大量诗文。为此时人称其为“梁五经”和“石门先生”。本文据所存《石门集》和其他零星资料,对其生平经历和平生事业试做初步探析,以期对弘扬传统文明、促进地方文教有所裨益。【关键词】梁寅生平事业梁寅(1303—1390),字孟敬,汉族,江西新余人。他生活在元蒙统治走向衰亡和朱明王朝建立之初的大动荡、大变革时期,一生以儒为业,隐而不仕,敏而好学,博识多才,潜心学问,著作等身。《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寅平生著述甚富,于易、书
2、、诗、春秋、周礼,皆有训释。其史学则策要、史断等书,杂著则耄言、论林、搜古集、格物篇等书,不下数千卷”,故时人誉之为“梁五经”。另外,梁寅自17岁开馆授徒始就终身从事教育工作,为培养四方弟子,先后创办了宗濂书院和石门书院等,故又享有“石门先生”的美誉。但是他的著作多已散佚,有关其行状、著述的史料也寥寥无几。为了发扬传统文明,建设地方文教,让人们更多地了解梁寅其人,使梁寅的为人与事业不致湮没无闻,本文拟就后人收集重订的梁寅《石门集》及相关资料,对其生平经历和平生事业,试做简略阐述。一梁寅生平经历简述梁寅在世凡八十七年,据《四库全书》《新喻粱石门先生集》所收明嘉靖国子监博
3、士石光霁所撰的“石门先生行状”和梁家族谱的记载,其生平经历可归纳综述如下。1303年(元武宗至大三年,庚戌),7岁,入塾读书。1320年(元仁宗延佑七年,庚申),17岁,立志兴学,开办学馆,教授生徒;同时博求书籍,得《四书》、《书传》、《胡氏春秋》等,“无师指授,皆自点读,穷心力求”。未几又得春秋之文凡十部四十卷,“录而观之”、“求之益力”。1323年(元英宗至治三年,癸亥),20岁,赴南昌谒见前翰林应奉滕玉霄,得到器重,被留置学馆检校群书,尽观所藏古今书史。1324年(元泰定帝泰定元年,甲子),21岁,携文拜谒前国子监博士、儒学提举刘有庆,被荐于南昌富豪邓氏、姜氏,
4、教授其子弟。1329年(元文宗天历二年,己巳),26岁,因学员大增而辟馆僧舍,一边广读经史、精研礼仪之学,“用功益勤锐”。1332年(元文帝至顺三年,壬申),29岁,参加科试失利,遂从母训,决弃功名,继续“授徒豫章”(今南昌)1324年(元顺帝元统二年,甲戌),31岁,母丧,筑舍坟侧,守孝苦读。后此舍发展为书屋(即学校)。1347年(元顺帝至正七年,丁亥),44岁,在家乡创宗濂书院。1348年(元顺帝至正八年,戊子),45岁,应行省架阁官张君济之聘赴江宁(今南京)训导张氏之子,不久又应郡博士罗罕之请执集庆路儒学司训一职。次年辞职,续操儒业。1351年(元顺帝至正十一年
5、,辛卯),48岁,刘福通、韩山童领导红巾军起义,天下大乱,回归故里。嗣后十九年,他始终“以儒为资”、“善默以容”、“持身弗辱”。41368年(明洪武元年,戊申),65岁,应征赴京师参与编修礼书,其间“讨论精审,诸儒皆服”。1370年(明洪武三年,庚戌),67岁,参修《大明集礼》成,又参与编修《元史》,“称旨,授以礼部主事”,“以老力辞”,归,应江西省臣礼聘参与明经举士考试的“文衡”(评卷)工作。1377年(明洪武十年,戊午),74岁,创建石门书舍(后为石门书院),至1390年(明洪武二十二年,辛巳),87岁,卒于家乡。二梁寅生活时期的划分据上文所述,梁寅一生的经历,从
6、横向看,就是读书、育人、著述三件事,从纵向看,大概可以以刘福通举义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一)刘福通举义之前,即从1303年出生至1351年由江宁返回故乡,凡四十八年,属于前期。这一时期,除去成年前的17年,是梁寅投身教育、刻苦研读、兼事撰述的时期。在这一时段里,梁寅的主要作为,一是开办学校、授徒读书,以培养人才为己任;一是博览群书、潜心研究、辛勤撰述。其间虽然曾经一度放下教鞭,外出拜谒硕儒俊贤,但究其用意则似乎是想通过这种方式,历览四方、交游名士、开阔眼界、丰富学识,为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为培养后生之才、阐释儒家经典,打下坚实基础。事实上,梁寅也正是这样做的。
7、他早年开馆授徒之初,鉴于地处穷乡和家境贫寒而难以得到可读之书,就通过种种渠道广搜群书。在得到《四书》、《书传》和十部四十套关于“春秋”的书籍时,喟然长叹:“是何筌蹄之为也哉!”,“筌”,捕鱼之器;“蹄”,捕兔之器。这句话直译过来就是“这是怎样的捕鱼猎兔的工具啊!”意思就是:这些经文典籍是获取知识和功名的根本工具,有了它,就可以而且应该凭着自己的智慧和努力,去实现人生的价值和个人的理想。于是从此以后,他就早晚诵读不止,苦心钻研不倦。后来,在寓居豫章、江宁期间,更因缘机遇得识众多名士、遍读富豪官宦的家藏书卷,从而眼界大开、学问日进,为其教授诸生、撰写文章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