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纬度环流系统与东亚夏季风监测分析

中高纬度环流系统与东亚夏季风监测分析

ID:13015460

大小:282.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7-20

中高纬度环流系统与东亚夏季风监测分析_第1页
中高纬度环流系统与东亚夏季风监测分析_第2页
中高纬度环流系统与东亚夏季风监测分析_第3页
中高纬度环流系统与东亚夏季风监测分析_第4页
资源描述:

《中高纬度环流系统与东亚夏季风监测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中高纬度环流系统与东亚夏季风监测分析*由本期改文件名为:《中高纬度环流系统与东亚夏季风监测分析》2006年第2期图1东亚大陆和西北太平洋地区1948─2002年间东亚夏季副热带季风(20ºN及以北)建立的平均日期(候)的空间分布图图1为按照LianandShenetal.定义的东亚夏季风(EASM)建立标准[1-2],利用1948—2002年NCEP再分析资料,计算给出东亚大陆和西北太平洋地区1948─2002年间东亚夏季副热带季风(20ºN及以北)建立的平均日期(候)的空间分布图(用EC资料计算结果基本相近)。从图1可见,东亚夏季风(EASM)于26候(5月上旬)

2、自110ºE、20ºN爆发建立以来,继续推进建立的等时间(候)线的分布和主要前进方向有如下特征:①东亚大陆至中国近海和西北太平洋EASM等时线分布,总体呈“凸”形状,36─40候等时线在中国大陆35ºN附近明显向北突起,107.5ºE以东的等时线自中国大陆至海洋区呈西北─4东南走向,在海洋区域近于纬圈平行,表明107.5ºE以东的东亚大陆EASM建立时间显然早于同纬度的中国近海和西北太平洋海域,东亚大陆的EASM建立的等时线梯度密集,西北太平洋的等时线梯度小而且比较均匀(20─25ºN除外)。②在20-25ºN,102.5ºE─152.5ºE区域,以107.5ºE为

3、轴心等时线向东西两个方向呈经向分布,107.5ºE以西的等时线梯度很大,其前进方向以西北方向为主,34候(6月中旬)西端点位于102.5ºE、25ºN,越过该点后等时线前进方向转向北,止于102.5ºE、34ºN的40候(7月中旬末)等时线的西端点;107.5ºE以东的等时线梯度很小,等时线的主要前进方向向东,止于34候等时线(145ºE),还有一条沿东北方向止于116ºE、25ºN附近。③102.5ºE─152.5ºE、25ºN及以北地区,EASM建立的等时线有两个主要前进方向:一个是东亚大陆EASM主要向北的推进方向,32候等时线向北突出的部分先到达30ºN以北

4、之后,向北突出的等时线逐渐转向北北东方向,34候(6月中旬)到达长江流域,38候(7月上旬末)等时线“凸”向华北地区以北,到达117.5ºE、45ºN,比同纬度的陆地要早1─2候,40候(7月中旬末)等时线与38候分布类同,已推进到中国东北地区,以及中国西北地区的东部,40候等时线转向东扩展到整个中国东北地区,西边的40候等时线穿越中国西北地区东部和蒙古东部地区,成东北—西南向的斜线止于中国的102.5ºE、34ºN,东边的40候等时线近于南北向贯穿中国东北地区中部,经朝鲜半岛中部入日本海;另一个等时线前进方向是沿25ºN向东,该等时线止于152.5ºE、25ºN,

5、亦表明EASM可能达到西北太平洋副热带地区的东界。2006年东亚夏季风沿117.5ºE和122.5ºE的850hPa候平均时间-纬圈剖面图上θse336K和南风4m/s在28候(5月第4候)在20ºN建立,29候在117.54ºE、25ºN地区建立,与多年平均值相近。图2为沿不同经度2006年25─37候夏季风建立候与多年平均建立候的距平值,由图中所列数值可知25ºN以南,除117.5ºE经度外,其余各经度夏季风建立均较早于常年,最早提前3.8候左右在132.5ºE、25ºN建立,在30ºN纬圈,除102.5ºE提前4.4候建立,其余中国大陆区夏季风建立均较常年晚,

6、112.5ºE滞后3.8候,东部沿海122.5ºE与常年接近,海洋区建立正常或稍早。图22006年25─36候沿不同经度东亚夏季副热带季风在不同纬度建立候与多年平均建立候距平值分布(正值:超前建立;负值:滞后建立;0值:在该经、纬度夏季风未建立)(单位:候)图3为2006年6月25日─47月1日500hPa高度距平分布,由图可知:亚洲大陆中北部贝加尔湖附近为显著正距平区,表明此区域500hPa高度场7天平均场为高压脊,中国东北、华北地区为脊前西北气流控制,副热带高压位置较偏西,致使我国东北和华北地区7月上旬天气以高温少雨为主,不利于东亚夏季风的北进。图32006年6

7、月25日──7月1日500hPa高度距平分布图参考文献[1]廉毅,沈柏竹,高枞亭等.东亚夏季风在中国东北区建立的标准、日期及其主要特征分析,气象学报,2003,61(5):548-558[2]廉毅,沈柏竹,高枞亭.关于确定东亚夏季风强度指数的探讨,气象学报,2004,62(6):782-7894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