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3008957
大小:37.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7-20
《发电厂检修管理模式的思考与对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发电厂检修管理模式的思考与对策廖才金麦勇军 工业发展从手工作坊到机械化和电气化,各个时期的设备管理与检修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检修管理体制演变的过程中,根据不同行业的特点,不同设备的要求,出现了各种追求不同具体目标的检修管理方式。但就检修管理体制而言,归纳起来有四种,即事后检修、预防性定期检修、状态检修和改进型检修。事后维修是当设备发生故障或其它失效时进行的非计划性维修管理模式。预防性定期检修是一种以时间为基础的预防检修方式,也称为计划检修管理。状态检修是一种以设备的状态为基础、以预测设备状态发展趋势为依据的检修方式管理模式,是从预防性检修发展而来的
2、更高层次的检修体制。它根据对设备的日常检查、定期重点检查、在线状态检测和故障诊断所提供的信息,经过分析处理,判断设备的健康和性能劣化状况及其发展趋势,在设备故障发生前及性能降低到不允许极限前有计划地安排检修。这种检修方式能及时地、有针对性地对设备进行检修,不仅可以提高设备的可用率,还能有效降低检修费用。 (一)国内火电厂现行检修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我国建国以来,在学习苏联经验的基础上,长期实行的是以事后维修,预防性计划检修为主的检修管理体制。它一般包括大修、小修、临时检修和定期维护等形式。在发电设备管理中采用这种检修方式可以保持供电的基本稳
3、定性和人力、物力、资金安排的计划性。在这种检修体制下大修间隔2-3年,小修间隔4-8个月,检修项目、工期安排和检修周期均由管理部门根据经验制定。但随着发电设备向高参数,大容量,复杂化发展,现行的检修体制暴露出其缺陷。国内火电厂现行检修管理模式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 1.临时性检修频繁:一些缺陷较多的机组往往不能适应由管理部门统一制定的计划检修安排,运行不到下一个检修时间就必须强迫停运,进行事故性检修,导致电网发电、供电与检修计划经常被打乱。 2.维修不足:机组由于各种原因在检修期未到时产生局部故障,但受到检修计划的制约,不得不带病运行,有时故
4、障的继续恶化造成运行代价和维修费用增大以及不必要的事故损失,甚至严重事故损失。 3.维修过剩:对于设备状态较好的机组,进行了不必要的维修,由此造成设备有效时间的损失和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 4.盲目维修:根据计划检修的标准项目和依靠经验制定的部分非标准项目进行检修对机组不一定能做到对症下药,由此导致不该修的修了,而该修的未修或没有修好等问题。 5.设备可靠性差:我国经济建设目前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对电力的需求与日俱增,由于近年来电源点的建设和燃料运输的严重滞后,造成全国部分地区缺电严重。各发电厂的发电机组大幅度提高了运行小时,
5、严重压缩了电厂对机组的计划检修时间。但从运行效果看各电厂的非计划停运和非计划降低出力的发生次数都大幅度增加,这对电网安全和用户的用电安全都构成较大威胁,而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发电设备欠维修和可靠性的降低。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1.计划检修管理体制的原因:我国长期实行的是计划检修为主的检修管理体制。在这种检修管理体制下检修项目、工期安排和检修周期均由管理部门根据经验制定,它只要求达到计划的检修周期,而不管设备的实际性能如何,因此这种检修管理体制有一定的盲目性。实践表明,有些初始状态和运行状态都很好的设备,经过计划检修后,由于检修人员的责任
6、心、检修工艺、检修现场的局限性等原因,反而破坏了设备原有的良好状态。虽然付出了人力、物力,却降低了设备的可靠性。 2.检修计划管理经验与设备状态的差别:设备检修管理部门在制定检修计划是根据设备出厂资料规定和管理人员的经验,而这种经验和规范与设备的运行实际性能状态相差较大,很容易造成设备的“过维修”或“欠维修”,使设备可靠性降低。 3.人员管理体制的原因:在执行检修计划管理的过程中,由于设备的管理没有落实到明确的责任人,从而使员工的检修过程中的责任心和对设备管理的责任心都打折扣;其次,也不利于提高员工的学习和探索的兴趣;造成“人浮于事”的局面
7、,进而影响到设备的管理的效果。 (一)状态检修管理模式 由于传统的检修管理体制存在明显的缺陷,国内外一些电厂已经开始进行基于设备状态评价的状态检修管理模式。这是一种建立在科学管理方式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尤其是基于先进的检测和诊断技术的发展之上的实施有目的维修的维修体制。简而言之,状态检修即是在设备状态评估的基础上,根据设备状态以及分析诊断结果安排检修时间和项目,并主动实施的检修管理方式。 状态检修管理模式以设备的当前工作状态为依据,而区别于传统的以设备运行时间为依据。它通过先进的设备状态检测手段,判断设备的工作状态,识别设备故障的
8、征兆,对设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