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299294
大小:166.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7-11-09
《匀速圆周运动的实例分析例题[1][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知轩学府教育 Let'smakeeducationbetter! 匀速圆周运动的实例分析 典型例题1——关于汽车通过不同曲面的问题分析 一辆质量t的小轿车,驶过半径m的一段圆弧形桥面,求: (重力加速度) (1)若桥面为凹形,汽车以20m/s的速度通过桥面最低点时,对桥面压力是多大? (2)若桥面为凸形,汽车以10m/s的速度通过桥面最高点时,对桥面压力是多大? (3)汽车以多大速度通过凸形桥面顶点时,对桥面刚好没有压力? 解: (1)汽车通过凹形桥面最低点时,在水平方向受到牵引力F和阻力f.在竖直方向受到桥面向上的支持力和向下的重力
2、,如图(甲)所示.圆弧形轨道的圆心在汽车上方,支持力与重力的合力为,这个合力就是汽车通过桥面最低点时的向心力,即.由向心力公式有: , 解得桥面的支持力大小为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汽车对桥面最低点的压力大小是N. 第7页共7页 知轩学府教育 Let'smakeeducationbetter! (2)汽车通过凸形桥面最高点时,在水平方向受到牵引力F和阻力f,在竖直方向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和桥面向上的支持力,如图(乙)所示.圆弧形轨道的圆心在汽车的下方,重力与支持力的合力为,这个合力就是汽车通过桥面顶点时的向心力,即,由向心力公式有 ,
3、 解得桥面的支持力大小为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汽车在桥的顶点时对桥面压力的大小为N. (3)设汽车速度为时,通过凸形桥面顶点时对桥面压力为零.根据牛顿第三定律,这时桥面对汽车的支持力也为零,汽车在竖直方向只受到重力G作用,重力就是汽车驶过桥顶点时的向心力,即,由向心力公式有 , 解得: 汽车以30m/s的速度通过桥面顶点时,对桥面刚好没有压力. 典型例题2——细绳牵引物体做圆周运动的系列问题 一根长的细绳,一端拴一质量的小球,使其在竖直平面内绕绳的另一端做圆周运动,求: 第7页共7页 知轩学府教育 Let'smakeeducation
4、better! (1)小球通过最高点时的最小速度? (2)若小球以速度通过周围最高点时,绳对小球的拉力多大?若此时绳突然断了,小球将如何运动. 【分析与解答】 (1)小球通过圆周最高点时,受到的重力必须全部作为向心力,否则重力G中的多余部分将把小球拉进圆内,而不能实现沿竖直圆周运动.所以小球通过圆周最高点的条件应为,当时,即小球受到的重力刚好全部作为通过圆周最高点的向心力,绳对小球恰好不施拉力,如图所示,此时小球的速度就是通过圆周最高点的最小速度,由向心力公式有: 解得: (2)小球通过圆周最高点时,若速度v大于最小速度,所需的向心力将大于
5、重力G,这时绳对小球要施拉力F,如图所示,此时有 解得:N 若在最高点时绳子突然断了,则提供的向心力mg小于需要的向心力,小球将沿切线方向飞出做离心运动(实际上是平抛运动) 第7页共7页 知轩学府教育 Let'smakeeducationbetter! 典型例题3——转动系统中的惯性力 一辆质量为的汽车以速度在半径为的水平弯道上做匀速圆周运动.汽车左、右轮相距为,重心离地高度为,车轮与路面之间的静摩擦因数为.求: (1)汽车内外轮各承受多少支持力; (2)汽车能安全行驶的最大速度是多少? 汽车左转弯行驶时受力情况如图1所示,图中
6、分别为汽车内、外轮受到的摩擦力.如果选一个和汽车一起做圆周运动的参照系,则汽车是静止不动的,但必须在汽车的质心处加上一个惯性离心力f,其大小为,方向沿半径方向向外, 以内轮着地点为转轴,由合力矩为零可列出 将代入得 由竖直方向受力平衡可得 汽车安全行驶时,要求既不打滑,又不会倾倒.汽车不打滑时,应有,汽车允许的最大速度 汽车不倾倒的条件是,即 第7页共7页 知轩学府教育 Let'smakeeducationbetter! 汽车不倾翻的最大速度: 从和的结果可以看出,汽车轮胎与地面之间的静摩擦因数越大,左、右轮间距离越宽,
7、车身重心越低,汽车的行驶越稳定. 1、关于地球的圆周运动 例1:把地球看成一个球体,在地球表面上赤道某一点A,北纬60°一点B,在地球自转时,A与B两点角速度之比为多大?线速度之比为多大? 2、关于皮带传送装置的圆周运动特点 例2:如图所示,皮带传送装置A、B为边缘上两点,O1A=2O2B,C为O1A中点,皮带不打滑.求:(1)νA:νB:νC= (2)ωA:ωB:ωC= 1、如图5-26所示,O1皮带传动装置的主动轮的轴心,轮的半径为r1;O2为从动轮的轴心,轮的半径为r2;r3为与从动轮固定在一起的大轮的半径.已知r2=1.5r1
8、,r3=2r1.A、B、C分别是三个轮边缘上的点,那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