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态学2海洋与海洋生物相互关系

海洋生态学2海洋与海洋生物相互关系

ID:12992229

大小:4.68 MB

页数:62页

时间:2018-07-20

海洋生态学2海洋与海洋生物相互关系_第1页
海洋生态学2海洋与海洋生物相互关系_第2页
海洋生态学2海洋与海洋生物相互关系_第3页
海洋生态学2海洋与海洋生物相互关系_第4页
海洋生态学2海洋与海洋生物相互关系_第5页
资源描述:

《海洋生态学2海洋与海洋生物相互关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LOGOwww.themegallery.com海洋生态学目录1.绪论2.海洋与海洋生物间的相互关系3.海洋生物机器生活方式4.海洋生态学5.海洋水与生物生产6.海洋生物资源7.人类活动对海洋的影响8.海洋生态与可持续发展海洋导论01海洋生物之间相互关系022.海洋与海洋生物间的相互关系01011.海洋导论地球就象一个广阔无垠的蔚蓝色“水球”。地球表面大部分为海水所覆盖,海洋面积为362×106km2,约占地球面积71%,平均深度为3800m,最深处超过10000m。海洋的空间总体积达1370×106km3,比陆地和淡水中生命存在空间大300倍。洋,是海洋的中心部分,是海洋的主

2、体。世界大洋的总面积,约占海洋面积的89%。水深一般在3000米以上,平均盐度35%。海,在洋的边缘,是大洋的附属部分。海的面积约占海洋的11%,海的水深比较浅。海可以分为边缘海、内陆海和地中海。溶解性:溶解大量营养物质,包括氧、碳、氮、磷钾等等透光性:光合作用流动性:扩大分布范围浮力余粘性:个体小、结构简单而脆弱的生物得以生存缓冲性能:维持环境稳定性1.1海水某些物理特性的生态学意义1.2海洋环境的主要分区基本划分方法是从水层和两个方面进行的。水层指海洋的整个水体。从表层到整个大洋最大深度水底指整个海底。它们各自又可分成不同的环境区域。海洋生物的主要生活方式也有两大类,即在水

3、层中过漂浮或游泳生活的种类和栖息于海洋底部(底上或底内)的种类。下图是参考Tait(1981)提出来的海洋主要分区。1.2海洋环境的主要分区图2-1海层划分(一)水层部分(pelagicdivision)在水平方向上分为浅海区(neriticprovince)和大洋区(oceanicprovince)。1.浅海区本区由于受大陆影响,水文、物理、化学等要素相对地说还是比较复杂多变的。平均深度一般不超过200m,宽度变化很大,平均约为80km。2.大洋区。大陆缘以外的水体,这是海洋的主体,其理化环境条件比浅海区较为稳定。大洋区的不同深度,其环境条件也有很大不同,从垂直方向看,把大洋

4、水体分为:①上层(epipelagiczone):从海面至150~200m深,这里不仅光照强度随深度增加而呈指数式下降,有的海区温度也有明显的昼夜和季节差异。很多海域温度出现所谓不连续面或温跃层。②中层(mesopelagiczone):从上层的下限至约800~1000m深的水层,这里光线极为微弱或几乎没有光线透入,温度梯度不明显,且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由于不能进行有效的光合作用,加之上方下沉的有机物不断分解,所有常出现氧最小值和硝酸盐、磷酸盐最大值的层次。③深海(bathypelagiczone):从1000m至4000m深水层,这里除了生物发光以外,几乎是黑暗的环境,水温低

5、而恒定,水压大。④深渊(abyssopelagiczone):超过4000m的深海区,这里是又黑暗又寒冷、压力最大、食物最少的世界。海底划分海底可划分为大陆边缘和大洋底两大部分。具体包括:1.海岸带包括潮间带和高潮时浪花可溅到的岸线,是海洋与陆地之间一个狭窄过渡带,潮间带交替地受到干露和海水淹没的影响。在低潮线以下的10~20m深的海底称为潮下带。2.大陆架和大陆边缘①大陆架是从潮下带至大陆边缘的海底,地形较为平缓、坡度小,水深平均约200m。大陆缘(陆架坡折)是其外界。②大陆坡是大陆缘外坡度较大的海底,深度变化较大。大陆隆(也称大陆裾)是大陆坡下方缓缓趋向洋底的扇形地,水深约

6、2000~5000m,主要是由沉积物堆积的海底。3.大洋底①深海平原这是大洋海底的主体,平均水深3800m。②洋中脊,深海平原中贯穿世界大洋的绵长海底山脉,它们可向上延伸至水面以下2000m左右(有时以洋中岛的形式露出水面)。洋中脊的轴部有断裂的中央裂谷,是海底扩张中心,常有火山活动。③深海沟,最深处超过10000m。2.海洋生物之间相互关系2.1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规律一、环境与生态因子环境(environment)泛指生物周围存在的一切事物;或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及直接、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大环境、小环境生态因子(ecological

7、factors)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如温度、湿度、食物和其他相关生物等。生态因子分类①传统分类:非生物因子或称理化因子、生物因子②按性质分: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③按稳定程度分:稳定因子、变动因子生态因子作用特征①综合性;②非等价性;③阶段性;④不可替代性和可补偿性;⑤直接性和间接性。生态因子①非生物因子(abioticfactors)或称理化因子:海洋环境的主要非生物因子包括光照、温度、盐度、海流和各种溶解气体等。它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