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新课程标准下“发现法”教学改革初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新课程标准下“发现法”教学改革初探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数学课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最有效的学科之一。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必须要较好的体现出来,否则培养学生的“三创”就成为泡影。创造力离不开主动学习和质疑,质疑就要提出问题。著名教育家、原复旦大学校长、现被聘为英国诺丁汉大学第一位华人校长的杨福家教授说得好:“什么叫学问?就是学习问问题,而不是学习答问题。如果一个学生能够懂得怎样去问问题,怎样去掌握知识,就等于给了他一把钥匙,就能够自己去打开各式各样的大门。”李政道教授说:“最重要的是会提出问题,否则将来就
2、做不了一流的工作。”平时我们常说要善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分析、解决问题要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发现与提出问题,并且要在很正常的情况下发现问题,这才是学习的最高境界,要登上这个境界,必须具有问题意识。现在,在许多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加之生怕学生弄不懂,听不明白,往往是按部就班地进行琐细的分析、讲解,但过多地诉诸纯理论的分析、讲解,学生的创新就失去了展现和培育的空间。还有就是教师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和讨论,但学生被动地回答问题,不能作为学习的主体参与教学,学生的积极情感得不到体验,意志品质得不到体现,再加上教师应变机智不够等因
3、素,结果使教学流于形式,放而不开,无法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更有甚者把教学过程变成教师自编、自导、自演的教案剧。课堂不应该是教师独自表演的舞台。近几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方面有了较大的改革,如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研究教师事先设计好的问题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但学生并没有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只是课堂比较活跃,有一定的教学效果而已。新课程理念强调:启发式教学法、探究法、讨论法、合作学习法,并实施数学问题活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比较容易得到体现。我个人认为: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并没有完全实现以学生提出、讨论、解决问题,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的一
4、种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上应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尽可能地还给学生,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学生在真实地探究、发现和创新中建构知识,体验成功,建立自信;在积极参与中逐步认识自我,培养合作意识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美国心里学家布鲁纳倡导“问题式(法)”又叫发现法,他在《发现的行为》中指出:“发现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确切地说,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他提倡自己发现、回答。我的具体做法是:上课复习提问、引入、新课中的问题设计,直至课堂小节都由学生小组完成的教学模式。此方法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参与教学
5、,使他们的积极情感得到了体验,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运用小组合作机制,培养学生参与、合作、竞争、交往等现代意识,也有益于学生的成长。这样一来课堂不仅是教师的舞台,更是学生展现自我的舞台。教师起组织、协调、启发、引导以及补充保障的作用。运用这种教学方法时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一、结合日常教学,营造一个“问题”环境,让学生知道问什么,怎么问,让学生“问出一片新天空”,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要注意引导、启发学生自己去拓展、开拓问题链。在问题环境的设计中,教师不要总带着学生去解决问题,而要设法揭示解决问题的过程是怎样的。二、利用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相互解疑,学生讨论时
6、要容许学生发展、验证他们自己的猜想和结论,忌轻易肯定或否定学生的猜想。这样能使他们对错误认识比较清楚,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学风,并且每个学生都拥有自己的一片思维空间,真正体现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也给学生展示个性的机会。三、“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运用时,学生分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以他们小组的表现为依据,获取奖励或认可时,要引导小组各成员做出自己最大的努力,避免由于相互指责伤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教师应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特别是组织、协调能力;以新课程标准为基础,努力拓宽视野,提高认识;经常与学生谈心,加强对学生心理、个性品质的研究;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7、强调阅读理解对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构造“问题资源库”。问题资源可以来源于教材、现实生活、学生提出的问题及其他教师提出的问题,并逐步将问题加以分类、归纳。这种教学方法是进行教学改革的一种尝试,其价值体现在:一、更能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自主性和主动性。二、小组合作机制,能逐步改变独生子女自我中心和不合群的孤僻性格,有助于培养学生较好的心理素质。三、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数学素质,大面积提高教学质。四、遵循多种教学原则:如合作交流原则、主体性原则、反馈性原则、创造性原则等。五、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六、实践研究,可全面促进教师改变教育观念,提高教学研究
8、水平。七、进一步丰富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