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籍源流是南京应天府高石坎柳树湾之谜解

祖籍源流是南京应天府高石坎柳树湾之谜解

ID:12967590

大小:34.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7-19

祖籍源流是南京应天府高石坎柳树湾之谜解_第1页
祖籍源流是南京应天府高石坎柳树湾之谜解_第2页
祖籍源流是南京应天府高石坎柳树湾之谜解_第3页
祖籍源流是南京应天府高石坎柳树湾之谜解_第4页
祖籍源流是南京应天府高石坎柳树湾之谜解_第5页
资源描述:

《祖籍源流是南京应天府高石坎柳树湾之谜解》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祖籍源流是南京应天府高石坎柳树湾之谜解我们常说祖籍是南京应天府高石坎柳树湾人,我省弥勒县志办公室去函南京查询《南京史志》1984年第四期发表济民、张正祥二同志文章,初步解开了这个谜。一、柳树湾在哪里济民的文章说:“我们一方面翻阅史料,一方面到实地踏宥访问,经多次努力,现已初步查明。……在石门坎一带走访时,至明故宫遗址前发现一块明万历年间大石碑,一段碑文头我们解决了难题。碑文曰:除十三门内大小渠陆续疏通外,惟洪武岗○(以)东,从○○关首下北东城兵马司首下北标营、柳树湾、关王庙、太医院等处……”万历四十年为公元1612年,这一段碑文可以说明两个问题,一是柳树湾的地名明代确实存在……,二

2、是在靠近某条沟的沟沿上……。于是,我们结合碑文查阅水道资料,终于在《明宫城图第十》上,发现故宫的南部有条沟,在另一幅图上有“金水河”三字,“太医院”标在金水河的南岸东段,那么柳树湾在沟的哪一段呢?又据《明应天府城内访厢图第十一》载,大中桥东南方向标有“柳树湾”三字,再根据碑文和《明宫城图》标出的六部,除刑部在太平门外,有五部和东城兵马司以及太医院都集中在明故宫的东南角,即今兰旗街一带。二、高石坎又在哪里济民的文章说:高石坎与柳树湾的关系,不是互不相关的两地,应是大地段中的小地段,两地应是联成一片的,但这带不见什么。“9高石坎”只有“石门坎”,柳树湾所处的位置,正与今石门坎处一个地段

3、,只是因为筑城,才被城墙及护城河隔开。因此,“高石坎”似即“石门坎”,为什么名称不尽相同,这是因为时代久远,一种可能是去边疆的人世代相传讹了,另一种可能本来就叫高石坎,而本地人传走了样。张正祥的文章说:“现在的石门坎是明代地坛外围墙西天门的入口处,天地坛的四周都有门,各门均有石门洞,明亡坛废,门毁后留下石门洞(坎)。是否明初之石门坎,因此为后人叫高石坎”。三、柳树湾人如何来云南?济民的文章及查证说明与沐英征云南有关。《明太祖实录》卷138载:“洪武十四年八月,上谕在建文武诸臣曰:云南自昔为西南夷,至汉置吏,臣属中国,今元之遗孽匝刺瓦尔密自持险远,桀骛梗化,遣使诏谕,辄为所害。负罪隐

4、惹,在所必讨,辟臣合辞以赞上,于是命诸将简练士卒,先给以布帛纱绽为衣装之具,凡二十四万九千一百人……。”所系南京发兵之数(似多为柳树湾发兵之数,另“分遣都督胡海洋等帅兵五万由永宁趋鸟撒”共二十九万九千一百人,故号三十万。9明洪武十四年九月(公元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命颖川侯付友德为征南将军、永昌侯蓝玉为左副将军、西平侯沐英为右副将军统率将士征云南。结束了元朝在云南的统治,大部份军队就地留戌,明代有更多的汉族进入玉溪,元代以前玉溪是否有汉人定居,史籍没有明确记载,据《元史、兵志、屯田》记载,元至元三十年(1294年)梁王由乌蒙(今昭通)调700名汉军(南宋军)到新兴州(今玉溪市)屯

5、垦,“梁千户翼军屯”。这是关于汉人成批迁入玉溪的第一次记载,明代有更多汉人进入玉溪,当时新兴有左、中、前、后、广、南等五卫的士兵屯田,他们的家属也随军迁来,成为世籍军兵,世代为军,父子相继。明武十七年(1348年)朱元璋移中土大姓充实云南。明武二十五年到三十一年(1392—1398年)又从江南移民三十万到云南,这批移民中有一部份来到玉溪屯田。康熙《新兴州志、赋役志》记载“明民户三百二十,丁一千七百五十四”,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任浙江道监察御史的陈表的曾祖父,就是明洪武十七年“自楚徒滇,上籍新兴”的移民,玉溪汉人追溯远祖时,民间普遍流传的说法是“来自南京应天府的高石坎柳树湾”,

6、实际上确系南京籍的只是小部份。从明史记载看,从明洪武到成化之际,先后征调过河南、安安徽、江西、陕西、湖北、湖南、四川等地的军队(包括家属)和移民戌防和屯垦云南。玉溪至今尚留下许多驻军和屯垦的地名,如卫、所、屯、哨、庄、塘、营。明清时期,汉族因游官、经商、授艺、贬谪、流放而入境的,更是来自四面八方,汉族大量进入玉溪后,原居住在玉溪平坝的彝、傣等少数民族一部份移上山区,剩余逐步融和到汉族之中。小石桥、大石板、大凹村等地的汉族,则系清末和民国初年由东川等地逃荒而来,其祖先仍然是来自中原。四、元、明时期进入玉溪的汉族,带来了中原发达的文化和先进生产技术,促进了玉溪的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玉溪

7、的开发和社会进步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玉溪汉族继承了内地汉族“男耕女织”9的传统。在旧社会,城子村80%以上的人家,都有木制的织布机,织的都是三二布,织布从头到尾的工作都由妇女所为,男子只管种田,体现了“男耕女织”的特点。到明代中期无论是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已接近内地水平,汉族成为玉溪经济发展中的中坚力量,他们与各兄弟民族和睦相处、平等互助、团结一致、共同奋斗,为发展玉溪、建设玉溪作出了重要贡献。五、明洪武十六年朱元璋命付友德、蓝玉班师回京,留沐英镇守云南。因此,随沐英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