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2962490
大小:1.28 MB
页数:20页
时间:2018-07-19
《专题十三 区域灾害的综合治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专题十三区域灾害的综合治理考纲指津【考点内涵分析】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类一方面提高了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在自然因素基础上加剧了自然灾害暴发的频率和强度。伴随着自然灾害的频发,人们逐渐开始认真关注各种自然灾害的预防与整治,并在实践过程中提出了大量科学的整治措施,为人类社会战胜自然灾害提供了有力保障。该专题在高考中能力要求相对较高,且主要针对当今世界比较严重的自然灾害现象,突出其时代性,具有较强的现实社会意义,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水土流失及其治理。2.荒漠化及其治理。3.河流流域的综合开发与整治。【考查
2、类型概说】根据近几年的高考情况,命题突出反应具有生活化、时代话的特点,选择题、综合题并重,试题多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相关基础知识,并由考查单个知识点向综合考查知识内在联系的方向转变。【考查趋势预测】纵观近几年的高考题,本专题命题有以下趋势:一、结合区域地图或热点问题为背景,考查主要灾害分布区及形成原因、危害和治理措施。二、大江大河的治理仍然是命题的热点问题。尤其是以河流“梯级开发”为核心的综合整治。三、通过对常见灾害的认识,提出一定的对策。能正确分析一些自然灾害之间的关联性,并提出减灾防灾的一些具体措施。【考点核心整合】
3、自然灾害直接威胁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有关自然灾害的知识分散在自然地理各章节中,是近几年高考试题考查的重点内容和高考关注的热点之一。复习时要将与自然灾害有关知识通过整合,构建一个比较系统、完整的专题知识体系。一、水土流失的治理区域以黄土高原为例区域特征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地理环境过渡性明显,大陆性季风气候。形成黄土质地疏松、垂直节理发育,当地夏秋季多暴雨;人类活动破坏植被、不合理耕作、轮荒、开矿。整治方向以治水为中心,工程措施加生物措施与农业技术措施结合。案例小流域综合治理——保塬、护坡、固沟。关于水土流失应掌握以下问题:
4、 1.水土流失类型: 水蚀:流水侵蚀作用,分布普遍,以东部季风区最显著; 风蚀:风力侵蚀作用,在干旱半干旱区分布较多,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西北地区的干旱风沙区; 冻融侵蚀:冰川侵蚀作用,我国青藏高原较集中。 2.成因分析:从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知识智囊水土流失水土流失(waterandsoilloss)是指“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和水土损失,亦称水土损失。”▼3.治理措施:主要从工程、技术、生物三个方面采取措施。链接·思考 分析我国
5、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地区及其治理措施?链接·提示:水土流失是我国当前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在我国的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华南的丘陵山地、北方的土石山地大约共有180万平方千米的水土流失面积。其中,以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状况最为严重。水土流失的治理要针对水土流失的原因尤其是人为原因,来提出水土保持所应采取的措施。1.压缩农业用地,提高土地生产率,建设基本农田。2.扩大林草种植面积。3.改善草场植被,合理放牧,保护草场。4.矿区存好表土,大力复垦。5.小流域的综合治理。(1)坚持以小流域(相当于坳沟或河沟的沟道流域)为单元,以修
6、建水平梯田和沟坝地等基本农田为突破口,综合运用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耕作(农业技术)措施治理水土流失。(2)坚持以退耕还林还草为基础,走综合治理的路子。(3)坚持治理与开发相结合,突出经济效益,走优质高效之路。(4)坚持把治理开发和预防保护紧密结合起来,制止破坏林草植被的势头。(5)治理方针:保塬、护坡、固沟。二、西北地区荒漠化的防治区域我国西北地区,大兴安岭以西。区域特征四面距海远,高山阻挡,降水少,干旱程度高,且水分由东向西减少;草原、荒漠景观。知识智囊▲我国的水土流失现状(1)水土流失是我国土地资源遭到破坏的最常见的地
7、质灾害,其中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为严重。我国目前水土流失总的情况是:点上有治理,面上有扩大,治理赶不上破坏。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解放初期为17.4亿亩,到1980年约治理6亿亩。▼形成原生沙质和砾质荒漠,次生土地退化,沙层裸露或沙丘活化;自然因素——干旱、大风;人为因素——过度开垦、过度樵采、过度放牧。整治方向核心——协调人地关系,合理利用土地;治理目标——预防潜在荒漠化,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恢复已经荒漠化的土地;整治模式——明确目标,建立防治体系;因地制宜,完善措施。案例宁夏中卫沙坡头——建草方格沙障;“三北”防护林——西北
8、、华北、东北,12个省市区。链接·思考 什么是荒漠化?防治荒漠化的重要意义表现在哪些方面?链接·提示:什么叫荒漠化?过去我们常理解为“沙漠不断扩大,把沙漠里的沙子扩散到越来越广的肥沃土地上去”,这是不准确的。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的定义是“包括气候和人类活动在内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