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2941344
大小:48.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7-19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六章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知识结构提要】概念:病因→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活化→微血管内广泛微血栓形成→凝血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感染性疾病:革兰氏阴性或阳性菌感染、败血症等 病因肿瘤性疾病:胰腺癌、结肠癌、食管癌、胆囊癌、肝癌、胃癌、白血病、前列腺癌妇产科疾病:流产、妊娠中毒症、子痫及先兆子痫、胎盘早期剥离、羊水栓塞等创伤及手术:严重软组织创伤、挤压伤综合征、大面积烧伤等组织严重损伤→组织因子入血→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发病机制血管内皮广泛损伤→激活Ⅻ因子→激活内源性凝血系统 血细胞大量破坏,血小板激活→引发和促进凝血过程 其它促凝物质入血诱因: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障碍、肝功能障碍、血液的高凝
2、状态、微循环障碍高凝血期:凝血系统激活→微血栓形成→表现血液高凝状态分期消耗性低凝期: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消耗及继发性纤溶系统激活→出血倾向继发性纤溶亢进期:由于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激活→出血表现明显加重急性型病因:严重感染、创伤、异型输血等临床:出血、休克等按临床经过分亚急性型病因:恶性肿瘤转移、宫内死胎临床:介于急性和慢性之间分型慢性型病因:恶性肿瘤、胶原病、慢性溶血性贫血临床:常以某器官功能不全为主要表现失代偿型:常见于急性型DIC按机体代偿分代偿型:常见于轻度DIC过度代偿型:可见于慢性DIC特点:DIC最突出的表现,早期就可出现,出血程度不一,部位广泛。出血机制:凝血物质消耗、继发性纤
3、溶亢进、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形成 特点:DIC与休克互相影响,互为因果休克 机制:微血栓广泛形成、血容量减少、血管扩张肾→急性肾衰竭肺→急性呼吸衰竭主要临床表现心脏→心功能不全器官功能障碍脑→脑多发性灶状坏死胃肠→胃肠黏膜损伤肾上腺→急性肾上腺皮质功能衰竭(即沃-弗综合征)垂体→垂体功能低下(即席汉综合征)微血管病性特点:周围血涂片中可发现裂体细胞溶血性贫血微血管内纤维蛋白网形成可将红细胞割裂机制微血栓形成血流受阻,红细胞扭曲变形破裂内毒素等因素引起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防治原则:治疗原发病、改善微循环、重建凝血与纤溶的动态平衡4【目的要求】1.掌握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概念。2.掌握影响弥散性血
4、管内凝血发生、发展的因素。3.熟悉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原因和发生机制。4.熟悉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分期和功能、代谢变化。5.了解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防治原则。【自测题】一、名词解释1.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2.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二、填空题1.DIC的临床变化表现为明显、 、和。2.影响DIC发生发展的主要因素是障碍,严重障碍, 障碍, 以及不恰当使用纤溶抑制剂等。三、选择题A型题1.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发病中心环节是:A.广泛微血栓形成 B.MODSC.继发纤维蛋白溶解亢进 D.凝血酶生成增加E.凝血功能紊乱2.在下列疾病中,哪一项是引起DIC最常见的疾病:A.恶性肿瘤 B.产科意
5、外 C.代谢性疾病D.大手术创伤 E.感染性疾病3.DIC患者最初的临床症状是:A.出血 B.休克 C.MOFD.贫血 E.以上都不对4.典型DIC的血液凝固性障碍过程常表现为:A.持续高凝状态B.先高凝后转为低凝 C.先低凝后转为高凝D.原发性低凝状态 E.以上都不对5.DIC晚期发生明显出血时,其主要的原因是:A.凝血系统被激活B.补体系统被激活 C.激肽系统被激活D.血管的严重损伤 E.纤溶系统激活,并远大于凝血活性6.DIC患者的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原含量升高的现象可见于:A.代偿型DICB.失代偿型DIC C.急
6、性DIC早期D.慢性DIC E.以上都不是7.产科意外容易诱发DIC,其主要原因是:A.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低下 B.血液处于高凝状态C.微循环血流淤滞 D.纤溶系统活性增高4E.血中促凝物质含量增多8.DIC时引起休克的主要机制:A.微血栓形成,使回心血量减少 B.凝血系统、激肽系统和补体系统激活C.心肌毛细血管内微血栓形成,影响了心肌收缩力,引起心功能降低D.出血可影响血容量 E.以上都不对9.DIC产生的贫血属于:A.溶血性贫血 B.失血性贫血 C.中毒性贫血D.再生障碍性贫血 E.缺铁性贫血10.DIC的病理
7、特征为:A.血液凝固性增高B.血栓形成C.继发性止、凝血功能障碍 D.原发性纤溶功能增强E.以上都不对11.DIC时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A.出血 B.休克C.MOFD.贫血E.以上都不对B型题A.纤溶系统异常活跃,FDP增多B.继发性纤溶系统激活,血中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减少C.纤溶系统异常活跃,血中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增多D.凝血系统被激活,血中凝血酶增多E.凝血系统被激活,FDP增多12.高凝期13.消耗性低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