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摘录松山战役20131111

ID:12893940

大小:33.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7-19

读书摘录松山战役20131111_第1页
读书摘录松山战役20131111_第2页
读书摘录松山战役20131111_第3页
读书摘录松山战役20131111_第4页
读书摘录松山战役20131111_第5页
资源描述:

《读书摘录松山战役2013111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读书摘录20131109:松山战役松山战役位于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县腊勐乡,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滇西抗日的主战场.属横断山系高黎贡山山脉,由大小二十余个峰峦构成,海拔2200米的主峰顶上,北东南三面可俯瞰气势恢弘的世界第二大峡谷—怒江峡谷.怒江东岸的高山峭壁与西岸的松山对峙,形成惊涛拍岸飞峰插云的怒江天堑.著名的滇缅公路经惠通桥越过怒江后,在该山的悬崖峭壁间盘旋四十余公里.大有"一夫挡关万夫莫开"之势,是滇缅公路的咽喉要塞,被美国军事家称为"东方直布罗陀"二战时期,中国南方最大的战役之一松山战役就在这里进行.现在的松山战役遗址,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保存最为完整的战场遗址之一.主要集中在腊勐乡大垭

2、口村东西两侧的松山山顶一带,范围约四平方公里.在大小松山黄土坡等大小七个高地上,地堡战壕弹坑等随地可见.其中较重要的足迹有:松山主阵地我军坑道作业遗迹及大爆炸坑;滚龙坡鹰蹲山等战场遗址;日军发电站抽水站和慰安所遗址等.龙陵县委政府及上级有关部门对松山遗址的保护和开发工作极为重视,拨专款15万元修复抗日将士公墓,修建了3座标志说明碑18座遗址说明碑和一条上山公路.1986年5月松山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松山战役旧址被国务院核定文化部确定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松山战役是滇西缅北战役中的一部分.在抗日战争后期中国为了打通滇缅公路,远征军于1944年6月

3、4日进攻位于龙陵县腊勐乡的松山,同年9月7日占领松山.起因1942年中国远征军首次入缅作战失利,滇缅公路被切断.撤退到到怒江东岸的远征军余部与日军隔岸对峙.日军在怒江西岸及滇缅公路旁的松山修建了坚固的准要塞式防御工事.而中国方面远征军与陆续赶来的援军则整编为滇西远征军下辖第十一第十二集团军共计16万人,并且接收了少量美式装备,当中大部分军官亦接受了美军的训练.1944年为了重新打通滇缅公路驻印军(X部队)开始从印度反攻缅甸,按照史迪威的计划为配合驻印军行动,滇西远征军(Y部队)分左右翼渡过怒江占领腾冲松山龙陵.松山的战略地位尤其重要,它扼守着滇西进入怒江东岸的交通咽喉.紧靠怒江惠通桥"前

4、临深谷,背连大坡"左右皆山,松山突兀于怒江西岸,形如一座天然桥头堡,扼滇缅公路要冲及怒江打黑渡以北40里江面.而且掌握著怒江战场的主动权:进可攻,退可守,还与腾冲,龙陵形成犄角之势,互相呼应,松山不克滇缅公路不通交通运输困难,反攻龙陵腾冲就会得而复失.所以说松山战役是滇西战役中关键性的战役.被称为东方的直布罗陀.我军原计划主攻腾冲,以便尽快与驻印军取得联系,而对龙陵方向以防御日军增援为主.但我进攻计划数月前已泄密,日军早已做好准备,将龙陵和松山日军主力部分调往腾冲,而龙陵方向较为空虚.我方对此毫不知情,继续按原计划攻击,在高黎贡和腾冲方面损失惨重.1944年5月16日,在龙陵方向作战的11

5、集团军71军88师262264团在平戛方向的勐糯三村缴获日军作战命令一份,方知我攻势计划泄密.远征军总部遂命令右翼20集团军继续攻击腾冲,而左翼11集团军由防御转为主动攻击龙陵芒市,展开全线反攻.因松山久攻不克,弹药粮草等只能靠人力畜力从保山大后方翻越山路转运,加上雨季影响,根本无法保障前线需要(运弹则无法运粮,运粮即无法运弹)加上被调往腾冲增援的原松山守备队113联队长松山秀治又率队1500人于6月11日增援龙陵,我方本已攻占的龙陵城区一部之防线被攻破,不得不退守相持,而腾冲攻势亦陷入胶着状态,至此,滇西战局全线告急.松山战役遂成为扭转滇西战局之关键.战场概况1942年5月日军进驻怒

6、江西岸后,将松山作为警备中心进攻据点和防御支撑点三位一体的战略目标,开始阵地建设.1943年太平洋败退中,日军战略专家预见到松山作为支撑滇西和缅北防御体系重要支撑点的作用凸显为首位,遂拟将松山建设为永久性防御要塞.缅甸方面军15军令第56师团派去工兵联队并从中国滇西缅甸印度等地强征民夫1670余名(其中印度人80余人,东南亚华侨138人)昼夜施工.为保密,仅允许他们到大垭口为止.工事完成后,为完全保密,1944年2月21日至25日,日军将抓来的民夫以打防疫针为名,全部秘密注射处死,并焚尸掩埋,战后在大垭口曾发现"千人坑"松山战役期间,驻防日军还经常活体解剖虐杀中方战俘,极为残忍.至1

7、942年底完成第一期施工.后又以防御为主,对松山腹部阵地加固和扩建.至1944年5月,于远征军反攻前夕完成松山地区的准要塞式堡垒防御阵地体系:在滚龙坡(日军称本道阵地)大垭口(日军称中间阵地)松山小松山大寨黄家水井黄土坡(日军称横股阵地)马鹿塘编成7个据点群,每个均以数个最坚固的母堡为核心,四周有数个子堡拱卫,共有子母堡40多座,堡垒互为侧防.并且,其堡垒为地堡,一般分三层构筑,大致相当于以三层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正文描述:

《读书摘录松山战役2013111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读书摘录20131109:松山战役松山战役位于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县腊勐乡,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滇西抗日的主战场.属横断山系高黎贡山山脉,由大小二十余个峰峦构成,海拔2200米的主峰顶上,北东南三面可俯瞰气势恢弘的世界第二大峡谷—怒江峡谷.怒江东岸的高山峭壁与西岸的松山对峙,形成惊涛拍岸飞峰插云的怒江天堑.著名的滇缅公路经惠通桥越过怒江后,在该山的悬崖峭壁间盘旋四十余公里.大有"一夫挡关万夫莫开"之势,是滇缅公路的咽喉要塞,被美国军事家称为"东方直布罗陀"二战时期,中国南方最大的战役之一松山战役就在这里进行.现在的松山战役遗址,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保存最为完整的战场遗址之一.主要集中在腊勐乡大垭

2、口村东西两侧的松山山顶一带,范围约四平方公里.在大小松山黄土坡等大小七个高地上,地堡战壕弹坑等随地可见.其中较重要的足迹有:松山主阵地我军坑道作业遗迹及大爆炸坑;滚龙坡鹰蹲山等战场遗址;日军发电站抽水站和慰安所遗址等.龙陵县委政府及上级有关部门对松山遗址的保护和开发工作极为重视,拨专款15万元修复抗日将士公墓,修建了3座标志说明碑18座遗址说明碑和一条上山公路.1986年5月松山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松山战役旧址被国务院核定文化部确定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松山战役是滇西缅北战役中的一部分.在抗日战争后期中国为了打通滇缅公路,远征军于1944年6月

3、4日进攻位于龙陵县腊勐乡的松山,同年9月7日占领松山.起因1942年中国远征军首次入缅作战失利,滇缅公路被切断.撤退到到怒江东岸的远征军余部与日军隔岸对峙.日军在怒江西岸及滇缅公路旁的松山修建了坚固的准要塞式防御工事.而中国方面远征军与陆续赶来的援军则整编为滇西远征军下辖第十一第十二集团军共计16万人,并且接收了少量美式装备,当中大部分军官亦接受了美军的训练.1944年为了重新打通滇缅公路驻印军(X部队)开始从印度反攻缅甸,按照史迪威的计划为配合驻印军行动,滇西远征军(Y部队)分左右翼渡过怒江占领腾冲松山龙陵.松山的战略地位尤其重要,它扼守着滇西进入怒江东岸的交通咽喉.紧靠怒江惠通桥"前

4、临深谷,背连大坡"左右皆山,松山突兀于怒江西岸,形如一座天然桥头堡,扼滇缅公路要冲及怒江打黑渡以北40里江面.而且掌握著怒江战场的主动权:进可攻,退可守,还与腾冲,龙陵形成犄角之势,互相呼应,松山不克滇缅公路不通交通运输困难,反攻龙陵腾冲就会得而复失.所以说松山战役是滇西战役中关键性的战役.被称为东方的直布罗陀.我军原计划主攻腾冲,以便尽快与驻印军取得联系,而对龙陵方向以防御日军增援为主.但我进攻计划数月前已泄密,日军早已做好准备,将龙陵和松山日军主力部分调往腾冲,而龙陵方向较为空虚.我方对此毫不知情,继续按原计划攻击,在高黎贡和腾冲方面损失惨重.1944年5月16日,在龙陵方向作战的11

5、集团军71军88师262264团在平戛方向的勐糯三村缴获日军作战命令一份,方知我攻势计划泄密.远征军总部遂命令右翼20集团军继续攻击腾冲,而左翼11集团军由防御转为主动攻击龙陵芒市,展开全线反攻.因松山久攻不克,弹药粮草等只能靠人力畜力从保山大后方翻越山路转运,加上雨季影响,根本无法保障前线需要(运弹则无法运粮,运粮即无法运弹)加上被调往腾冲增援的原松山守备队113联队长松山秀治又率队1500人于6月11日增援龙陵,我方本已攻占的龙陵城区一部之防线被攻破,不得不退守相持,而腾冲攻势亦陷入胶着状态,至此,滇西战局全线告急.松山战役遂成为扭转滇西战局之关键.战场概况1942年5月日军进驻怒

6、江西岸后,将松山作为警备中心进攻据点和防御支撑点三位一体的战略目标,开始阵地建设.1943年太平洋败退中,日军战略专家预见到松山作为支撑滇西和缅北防御体系重要支撑点的作用凸显为首位,遂拟将松山建设为永久性防御要塞.缅甸方面军15军令第56师团派去工兵联队并从中国滇西缅甸印度等地强征民夫1670余名(其中印度人80余人,东南亚华侨138人)昼夜施工.为保密,仅允许他们到大垭口为止.工事完成后,为完全保密,1944年2月21日至25日,日军将抓来的民夫以打防疫针为名,全部秘密注射处死,并焚尸掩埋,战后在大垭口曾发现"千人坑"松山战役期间,驻防日军还经常活体解剖虐杀中方战俘,极为残忍.至1

7、942年底完成第一期施工.后又以防御为主,对松山腹部阵地加固和扩建.至1944年5月,于远征军反攻前夕完成松山地区的准要塞式堡垒防御阵地体系:在滚龙坡(日军称本道阵地)大垭口(日军称中间阵地)松山小松山大寨黄家水井黄土坡(日军称横股阵地)马鹿塘编成7个据点群,每个均以数个最坚固的母堡为核心,四周有数个子堡拱卫,共有子母堡40多座,堡垒互为侧防.并且,其堡垒为地堡,一般分三层构筑,大致相当于以三层

显示全部收起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