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寻根文学的研究理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寻根文学的研究理路第30卷第2期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Vo1.30No.22010年3月AcademicForumofNandu(Journalofthe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Mar.2010寻根文学的研究理路赵冬梅(北京语言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北京100083)摘要:作为新时期非常重要的一个文学潮流,寻根文学是当代作家寻求现代意识与民族文化融合,并以此来重塑民族形象和文学的努力的产物,而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化思想界的"文化热"与李泽厚的"文化一心理结构","积淀说",以拉美魔幻现实主义
2、小说为代表的外来文学思潮,以鲁迅,沈从文等为代表的现代文学传统等,则是它得以产生的理论与文学资源.由于作家们对传统文化所表现出来的复杂态度,使许多研究者认为寻根文学的创作与其理论存在着矛盾,因为无论作家们的初衷如何,他们在作品中所描述出来的文化似乎都只是一些"失落"的或"原始生命之根早已衰朽了"的文化.关于寻根文学的种种批评,说明了寻根文学负载了远非一个文学思潮所能负载,所能解答的重大的社会文化问题,而它对其后文学创作的影响,以及它所探讨,所反映的诸种问题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与后殖民等新的理论视角下的再阐释,表明寻根文学的意义
3、和价值并不仅限于文学层面,也不仅限于它引起热潮的那几年.关键词:寻根文学;文化语境;当下价值中图分类号:1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6320(2010)02—0070—07.一位研究者在谈到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专业难度时,曾概括了四条理由,其中的一条是"被研究的对象正处在运动状态之中",由于时间距离的短暂,"将事情看走眼,根本不是什么新鲜事"….基于此,当我们在新世纪之始回顾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文学现象时,一方面因为中国社会文化的快速变迁,而产生了事过境迁似的心理距离,使得我们有理由相信能够较为客观,全面
4、地审视彼时的文学创作与理论批评;另一方面又担心因为缺乏亲历性和现场感,而对彼时的文学创作与理论批评产生误读.所以我们现在所能做的,一方面尽量把将要论说的文学现象还原到当时的语境之中,寻求其共时性的意义,一方面考察其历时性的后续创作,寻求其史的意义,对于当时的研究而言,后者也许是我们的优势之所在.一,一个年代与一次会议在新时期的文学史上,也许有许多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时间值得纪念,对于寻根文学来讲,一个绕不开的年代就是1985年,而在许多研究者看来,1985年的意义远不止于寻根文学,尹昌龙在"百年中国文学总系"中的《1985:延伸
5、与转折》一书中,这样写到:"1985年是思想爆发的一年,更是艺术革命的一年,从文学到美术,音乐,电影等,几乎所有的艺术类型都呈现出新奇而又灿烂的面容."正是有了如此多的收获和实绩,人们用怎样激情澎湃的语言来描述1985年,都显得名至实归,寻根文学便是在这些激荡的潮流中"似乎是一夜之间从地平线上冒出来的"(南帆),并成为新时期文学转折的一个重要标志,然而和所有的文学潮流,文学现象一样,它还有着自身的脉络.提到寻根文学,许多研究者会不约而同地回忆起1984年l2月,由《上海文学》,《西湖》等在杭州举办的一个主题为"新时期文学:回
6、顾与预测"的座谈会,即"杭州会议".正是这样一个并非精心策划,主题又十分宽泛的会议,"竟然成为一场影响深远的文学运动的开幕式".曾参与筹备杭州会议的批评家蔡翔(曾任《上海文学》执行副主编)后来回忆:这次会议不约而同的话题之一,即是"文化",陈建功,郑万隆谈京城的胡同文化,韩少功谈楚文化,李杭育谈吴越文化.其时拉美文学"爆炸",尤其是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收稿日期:2009一lI一2O作者简介:赵冬梅(1973一),女,河南省南阳市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比较文学与中国现当代文学.2010年第2期赵冬梅:寻根文学的研究理路
7、?7l?(当时还没有中译本,但《译文》等报刊有过介绍)给我们刚刚复兴的文学这样一个启发:要立足本土文化,由此则谈到当时文学对西方的模仿并且因此造成的"主题横移"现象,这些作家和评论家都曾受西方现代主义影响,此时亦是他们对盲目模仿西方的现象作出有力批评,同时还对当时流行的伤痕文学,改革文学进行反思,认为文学性不足,太简单化了.后来寻根文学的基本概念在这次会议上已经有了一些共识,这次会上算是把大家平时想的问题明朗化,所以杭州会议和"寻根文学"有内在联系(韩少功等作家关于"寻根"的一系列论文,就是在杭州会议后陆续发表的),但不能说
8、直接酝酿了寻根文学.由此可见,寻根文学即使是如大家所印象的似乎在一夜之间浮出水面,但它毕竟集聚了作家们很长时间的思考和创作实践,在内(不满当时的政治化写作和对外国文学的缺乏创造的模仿等)外(将现代主义和本土文化很好结合的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的影响等)因的双重作用下,终于在1985年有了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