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王维所访“香积寺”为“汝州风穴寺”考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王维所访“香积寺”为“汝州风穴寺”考辨王维所访“香积寺”为“汝州风穴寺”考辨王维所访“香积寺”为“汝州风穴寺”考辨王维所访“香积寺”为“汝州风穴寺”考辨王维所访“香积寺”为“汝州风穴寺”考辨王维所访“香积寺”为“汝州风穴寺”考辨王维所访“香积寺”为“汝州风穴寺”考辨王维所访“香积寺”为“汝州风穴寺”考辨王维所访“香积寺”为“汝州风穴寺”考辨王维所访“香积寺”为“汝州风穴寺”考辨王维所访“香积寺”为“汝州风穴寺”考辨王维所访“香积寺”为“汝州风穴寺”考辨王维所访“香积寺”为“汝州风穴寺”考辨王维所访“香积寺”为“汝州风穴寺”考辨王维所访“香积
2、寺”为“汝州风穴寺”考辨王维所访“香积寺”为“汝州风穴寺”考辨王维所访“香积寺”为“汝州风穴寺”考辨王维所访“香积寺”为“汝州风穴寺”考辨第25卷第5期河南科技大学(社会科学版)Vo1.25No.52007年l0月JOURNALOFHENAN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SOCIALSCIENCE)Oct.2007【艺文丛谈】王维所访”香积寺”为”汝州风穴寺”考辨常法亮(河南省宗教文化研究会,河南郑州450008)摘要:王维诗《过香积寺》中的”香积寺”一直被各家注释为”长安香积寺”.根据实地勘查,长安香积
3、寺不具备王维诗中的各种自然环境,而且王维不可能不知道寻访长安香积寺的道路.而诗中特征,汝州香积寺全部具备.结合有关文献资料确认:王维所访当为汝州香积寺(今风穴寺).关键词:王维;香积寺;风穴寺中图分类号:I22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910(2007)05—0045一o5王维有《过香积寺》诗:”不知香积寺,数里人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清人赵殿成说:“此篇起句超忽,谓初不知有山寺也;迨深入云峰,于古木森丛人迹罕到之区,忽闻钟声,而始知之.四句一气盘旋,灭尽针线之迹;非
4、自盛唐,未易多靓.”该诗是王维田园诗中有代表性的一首,被选人我国高中课本和日本小学课本.该诗包含很深的佛教思想,题目中的”过”为”过访”之意.王维诗大体以开元二十八年为界分前后两期,前期诗有较进步的政治倾向,后期则多带逃避现实的消极情绪.根据这首诗的意境及其所表达的心情,应属后期作品.诗中香积寺幽静的环境让人向往,但诗中的“香积寺”在哪里呢?盛唐时期,全国以”香积寺”命名的寺院有长安,汝州,灌县,涪城,天水和博罗6个.王维没有到过广东博罗和甘肃天水,故此二寺可排除.灌县和涪城都在四川.关于王维人蜀时间,”考,维自开元二十二年之后,形迹仕履历
5、历可考,故其游蜀大抵当在开元二十一年以前闲居长安的数年内”,…那时的诗风不同于后期;另从其人蜀诗《清溪》中的“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请留磐石上,垂钓将已矣”,及其他人蜀诗作分析,他当时心情非常放松,与《过香积寺》诗中心境不符;再有,从人蜀诗《晓行巴峡》中的”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及《戏题磐石》的”若道春风不解意,何因吹送落花来”等句知王维人蜀时为春季,与《过香积寺》诗也不符,故灌县和涪城香积寺也可排除.长安香积寺,因不在山中最易排除,而由陈铁民选注,中华书局2005年出版的《王维孟浩然诗选》,由王达津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o年出版的
6、《王维孟浩然选集》等书籍,都将其释为长安香积寺.但是,许多到过长安香积寺的人普遍感觉这不是诗中的香积寺,到过长安香积寺的日本佛教界友好人士也是这种感觉.长安香积寺,中国净土宗祖庭,建于唐神龙二年(公元706年).该寺院编写的《香积寺揽胜》这样描写四周风光:”南望是和云半月的巍巍苍山;近看是细浪翻激的濠涌二河;北面是樊川飞红堆翠,冈原层叠起伏;既紧靠皇家的行宫御苑,又离繁华的帝京不远;附近的温国寺濡河津渡是北连帝京,南通蜀汉,为出入子午谷的必由之路.”汝州香积寺,盛唐时期天台宗圣地,五代后为临济宗祖庭.该寺始建于汉代,五代后汉之前称”香积寺”
7、,之后称”白云禅寺”,俗称”风穴寺”.清道光《直隶汝州志》记:”万柏参天,苍翠欲滴.塔影沉沉,诸峰如笑.流水潺潺,鸟语花香.峰峦秀拔,甲于西京.”为求诗中”香积寺”所指,笔者亲到汝州,西安实地考察并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得以确认.元代骆天骧着《类编长安志》对长安各大寺院的环境皆选用名人诗文作注,而香积寺无,更无述及寺周有”云峰”“古木”“深山”“泉声”“危石”“空潭”等景色!实证考知王维所访香积寺不是长安香收稿日期:2006—11—27作者简介:常法亮(1968一),男,河南郑州人,高级经济师,主要从事寺院经济与文化研究.?46?河南科技大学
8、(社会科学版)2007血积寺.首先,首句”不知香积寺”明显与王维的精神思想及活动地域不符.其一,据考王维开元三年进入长安(由《过秦皇墓》题下注”时年十五”知),而这首诗从风格看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