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2810187
大小:37.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19
《2017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2017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指南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是学校保证教学质量和形成人才培养特色的重要文件。它是学校组织教学、管理教学过程和确定教学编制的依据,是学校对教育教学质量实施监控与评价的基础性文件。为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落实我校“十三五”发展规划,构建体现我校办学定位与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学校经研究决定制订2017版人才培养方案。现提出制(修)订工作的几点原则性意见。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优化人才培养过程,体现桂医办学理念及
2、办学特色,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和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二、基本原则1.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注重素质教育以人为本,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加强学生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积极拓宽学生视野,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适应力。2.加大公共课程改革力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对思想政治教育类、军事理论教育、大学英语、计算机、体育等课程,在符合相关政策要求总学时数不变的前提下,删减课堂理论教学学时数,增加数字化教
3、学、实践实训、课外指导课时,促进学生自主学习。3.合理设置课程内容,整合优化课程体系依据国家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制定培养方案,合理设置课程内容、整合优化课程体系,体现“以通用、适用为本,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抓手,进一步处理好公共教育与专业教育、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主干学科与相关学科、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等方面的关系,建立和优化公共基础课程平台和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5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人文素养、科学思维、实践能力为目标,研究开设专业基础课程之间、专业基础与专业课程之间的融合性课程,加强医学与人文,专业与基础之间的渗透,体现专业教育课程
4、体系的系统性、融合性。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凝练、整合教学内容,兼顾知识的基础性、系统性与学科发展的前沿性。同时,注重创新,各专业可有所区别,自设一定学分的特色课程,努力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形成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专业课程体系。4.重视基础教育,加强实践能力培养重视学生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培养与训练,加强学科基础课程,强化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减少课堂教学,加大实践课程比例,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明确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内涵和要求,统筹规划实验教学环节,优化实验课程设置,更新实验内容,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
5、;加强实(见)习教学,根据专业实际制订详细的实习安排计划,加强对毕业实习各环节的监督和管理;丰富实践教学内容、方式和途径,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5.体现“三早”教育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将“早接触专业,早接触科研,早期触社会实践”纳入培养方案,增加假期及课后的专业实践、社会活动,并在课程设置、能力培养及毕业要求等方面体现“三早”教育理念。6.以学生为中心,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注重发掘学生潜能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改革传统教学方法,从以“讲授式”为主向综合应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问题导向式、启发式、参与式讨论教学、仿真模拟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转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6、,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通过调整教学进程、优化核心课程体系、加强创新创业课程、设置学生自主发展学分等方式,促进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自主发展有机结合,为学生的多元化职业发展规划提供多样化选择。加大考试改革力度,采取形式多样的考核方式,建立健全以“能力”为导向的形成性评价体系;进一步提高课程考核命题质量,加强试卷管理,重视考试结果的分析与反馈,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三、基本框架和具体要求(一)基本框架5本次修订延用2013版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架构和主要指标:明列课程系列、课程群;设置素质基础、专业基础和专业课三类课程模块;课程属性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类,且
7、选修课细分为指定、推荐和个性选修三种。各专业总学分原则上控制在50学分/学年(可依据培养目标略有差别)。(二)主要内容包括:专业名称、代码、培养目标、培养要求、修业年限、学位授予、主干学科和主要课程、主要实践教学环节要求、第二课堂、成绩考核和毕业要求、教学时间分配表、学时分类统计表、教学进程表、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安排等。(三)人才培养目标我校本科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道德高尚、基础扎实、素质良好、实践能力强,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奉献精神以及发展潜能的各类应用型高级人才。各专业应在符合我校总体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下,以社会需求
8、为导向,体现专业实际,凝练人才培养特色,确定各专业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