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隧道施工组织设计

南湖隧道施工组织设计

ID:12770364

大小:1000.50 KB

页数:58页

时间:2018-07-18

南湖隧道施工组织设计_第1页
南湖隧道施工组织设计_第2页
南湖隧道施工组织设计_第3页
南湖隧道施工组织设计_第4页
南湖隧道施工组织设计_第5页
资源描述:

《南湖隧道施工组织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南湖隧道施工组织设计1编制依据(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001-2003)(2)《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D70-2004)(3)《公路隧道通风照明设计规范》(JTJ026.1-1999)(4)《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5)《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D40-2002)(6)《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06)(7)《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8)《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GF60-2009)(9)交通部颁《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建设文件编制办法》(10)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公

2、路工程部分》1.2主要技术标准1.2.1设计行车速度:100Km/h1.2.2设计交通量:2008年:10551辆/日2015年:23024辆/日2027年:45191辆/日1.2.3隧道建筑限界限界净宽:10.50m行车道宽度:2×3.75m限界净高:5.0m1.2.4行驶方向:单向行驶。1.2.5隧道内卫生标准:A、一氧化碳(CO)允许浓度:正常营运时为294.6ppm;发生事故时,短时间(20min以内,阻滞段长度不大于1Km)为300ppmB、烟尘允许浓度:正常营运时为0.0065m-1;当烟雾浓度达到0.012m-1时采取交通管制措施,维修时,烟雾浓度不大于

3、0.0035m-12工程概况2.1地理位置、地形地貌进洞口位于南彭镇新铺子五社,靠近现南彭至石岗二级公路内侧,出洞口位于南彭镇鸳鸯六社,交通便利。隧道区地形地貌受地层、地质构造和岩性控制明显,进出洞口为砂、泥岩形成的坡、崖,隧道中部为较宽阔的丘陵。进洞口上部为砂岩形成的陡崖,下部为泥岩形成的斜坡;出洞口为一砂岩陡崖及倒崖区,陡崖及倒崖下部为泥岩及第四系残坡积土层形成的斜坡,斜坡下有一由东南向西北的冲沟,隧洞从泥岩斜坡近顶部穿过,陡崖呈近M形。隧道靠近进洞口一侧有近平行的由北向南的三条冲沟,但冲沟切割深度均不大,靠近出洞口一侧有一沿南东向北西向的冲沟,冲沟最大切割深度近

4、20m。隧道区内最高点标高为478.50m,最低点标高为395.00m,相对高差达83.50m。隧址区工农业较发达。农产品有水稻、玉米、红苕、家禽、家畜等,粮食和肉类自给自足有余。2.2气象、水文隧址区属亚热带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具有春早夏长秋雨连绵、冬暖多雾之特点,多年平均气温17.5~18.5℃,极端最低气温-3.7℃,极端最高气温度42.2℃。雾日全区年平均30~40天,最多达148天。多年平均相对湿度80%,绝对湿度17.6毫巴。多年平均降雨量1094.6毫米,最大平均降雨量达1378.3毫米,最小平均降雨量783.2毫米,降雨主要集中于5~9月。多年平

5、均风速1.3m/s,一般风力为3~4级。隧道进洞口处于南湖西边,南湖坝顶高程约400m,而隧道进洞口高程约426m,相对高差约26m,且隧道进洞口距南湖水库最近约150m,进洞口与现南湖水库坝顶相对高差约26m,中间为一斜坡,斜坡岩性上覆第四系残坡积层低液限粘土,厚度较小,多为1m左右,下伏基岩主要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泥岩,低液限粘土及泥岩均为不透水层,地形坡度较缓,约30°。南湖水库按现有坝顶标高蓄水之后,不会对隧道进洞口产生不利影响。隧道靠近进洞口一侧有近平行的由北向南的三条冲沟,但冲沟切割深度均不大,靠近出洞口一侧有一沿南东向北西向的冲沟,冲沟最大切割深度近20

6、m,三条冲沟为隧址区地表水主要的排泄途径,其流量为0.013L/s~0.032L/s,水量随雨季变化明显,无用途。3、工程地质3.1地质构造隧道位于广福寺向斜东翼,岩层呈单斜状产出,倾向245~330°,倾角6~13°,无断层通过,节理裂隙不发育,地质构造较简单。在隧道进出洞口各有三组裂隙。隧道进洞口段:①产状为108°∠85°,主要发育于砂岩中,长5~25m左右,见3条,裂面较平,呈闭合至张开。张开裂隙最宽约30cm,被粘性土所充填,贯通性较好,下雨时有水渗出;②产状为70°∠85°,在泥岩及砂岩中均可见到,长2~8m左右,间距约1~3m,裂面较平,多呈闭合,内无充

7、填;③产状为160°∠73°,主要发育于泥岩中,长1~5m左右,间距约2~3m,裂面较平,呈闭合至张开,张开裂隙最宽约5cm,局部被粘性土所充填。隧道出洞口段:①产状345°∠82°,为砂岩中的卸荷裂隙,最长约70m,一般为10m左右,大多张开,裂隙最宽约5cm,局部有少量充填物,贯通性较好,大多有基岩裂隙水渗出,间距2~3m;②产状为284°∠83°,长1~3m左右,间距约2~5m,裂面较平,多呈闭合,内无充填;③产状为230°∠75°,主要发育于泥岩中,长1~3m左右,间距约2~7m,裂面较平,呈闭合至张开,张开裂隙最宽约3cm,局部被粘性土所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