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2765873
大小:136.50 KB
页数:21页
时间:2018-07-18
《试析医学院校教学管理模式改革创新探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试析医学院校教学管理模式改革创新探索内容简介:高校扩招使我国高等医学院校教育教学管理改革面临许多新挑战和新问题,当前我们必须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教育教学管理模式改革,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对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需要。高校教学管理模式创新高论文格式论文范文毕业论文"高校扩招使我国高等医学院校教育教学管理改革面临许多新挑战和新问题,当前我们必须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教育教学管理模式改革,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对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需要。高校教学管理模式创新高等医学教育与人的生命健康密切相关,责任重大。我国高等医学院校教育教学管
2、理与其他文理工科院校教育教学管理相比有许多不同特点,具体表现如下:一是学习年限长,临床医学本科学制为五年,而其他类别本科学制仅四年;二是学习课程多,临床医学必修课安排30门课程以上;三是实验教学要求高,直观性强;四是见习教学安排小组人数少,临床见习课教师每次只能带10名左右学生到医院对一个病人进行现场见习教学,需要安排多名教师才能完成一门课的教学任务;五是毕业实习时间长,医学生一般都安排一年左右的毕业实习,要求学生基本掌握人体多发性常见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医学院校教育教学特点,决定了医学院校教学管理模式要求高
3、,难度大。长期以来,我国医学院校校级教务部门管理任务重,权力集中,从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学督查与监控,学生学籍管理、考试考核、成绩管理等都由校级教务部门负责,而二级学院教学管理相对软弱。这种集中管理体制,有利于医学院校教育教学资源的统一调配,体现了传统医学精英教育模式的需求。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医学教育要求越来越高,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高等医学教育必将由精英教育模式向大众化教育模式转变,因此,我国高等医学院校教学管理模式和方法也面临着重大转变与挑战。为适应新时期医学教育发展需要,培育高素质的医学
4、人才,我校近几年来对教学管理模式和方法进行大胆改革创新探索与实践,取得了明显成效。一、下放管理权限,提高二级学院的管理权能我国传统的高等医学院校教学决策机构,主要是按照等级制设计决策的来源和分配。一般管理层次由上而下,即校长→主管教学副校长→教务处→二级学院(系)。工作方法基本上也是自上而下地下达指令和自下而上地请示汇报。校长享有一般教学事务的最后决定权,教务处是作为协助和落实校长决策的职能部门,这两级机构有相当大的决策和管理权力,相反,二级学院(系)的权力相对较小。我校针对这种集权式的体制进行改革,转变教务
5、处的职能,增强其宏观的规划和指导职能,将一部分管理权力下放到二级学院,在各二级学院专门成立教学管理科,允许二级学院在具体的工作实际中创造性地开展教学管理工作。此举可以切实加强学校对教研室和教师的教学管理,调动二级学院教学管理的积极性,进一步规范教育教学日常管理工作。二、引进现代管理方法,增强决策和管理的科学性以往传统行政型教学管理主要是一种经验性管理,管理者注重的往往是传统的延续、历史的类比、经验的积累、单向的回忆,以及主观的判断和想象等,缺乏对现代新兴管理方式的运用。为了适应形势的发展和要求,我校在教学和管
6、理中引进系统科学、控制论、信息论、决策科学等现代科学理论和管理方法。同时,运用网络化手段,借鉴国际上成功的经验,建立了网络决策信息系统、教师教学考试考核管理系统、学生成绩查阅系统、质量监控系统等完善的决策体制,增强了科学性和规范性,减少了盲目性和经验性;既减轻教师人工负担,又方便学生网上选课和及时了解自己各门课程的学习成绩。三、师生参与管理,建立教、学、管制衡机制传统的高校教学管理存在明显的权力失衡,特别体现在管理者和管理对象之间,作为教育教学的主体教师和学生,参与决策和监督权力渠道少。我校转变教务服务职能,
7、注重师生参与管理。建立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三者之间权力制衡关系,以促进教学管理更加良性和高效运行。在校和系建立由资深教授组成的教学督导组,在学生班级建立各门课程教学信息员,加强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使学生多一些谦虚、理智和建设性参与,使管理者和教师多一些理解宽容和支持合作,使教、学、管三方交往平等,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四、实行学分制管理,体现管理育人,调动学生积极性实施学分制,是适应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改革教学管理模式、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我校为适应医学教育改革发展需要,探
8、索形成了完全的学分制管理制度。1.按课程性质模块分类。将所有课程按课程模块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课程模块。其中公共基础课程分为德育、公共、基础等三类课程。同时将所有课程分为必修课、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必修课:是指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生基本要求,学生必须修读和掌握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术的课程和环节,包括公共基础必修课、专业基础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及实践性环节(包括毕业论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