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cel表数据求和的常用方法

excel表数据求和的常用方法

ID:12746558

大小:30.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7-18

excel表数据求和的常用方法_第1页
excel表数据求和的常用方法_第2页
excel表数据求和的常用方法_第3页
资源描述:

《excel表数据求和的常用方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Excel表数据求和的常用方法作为银行的工作人员,会经常用excel制表,而用过excel的朋友都知道,用常用工具对工作表中的数据进行求和是非常方便的,有的同志在使用中可能还有一模糊不清的认识,经过长期使用,笔者发现了最常用的四种数据求和方法,可以帮助同志们方便的对数据进行求和,现归纳如下:一、使用常用工具栏中的“自动求和”按钮求和excel常用工具栏中有个按钮,即“自动求和”按钮,会自动探测用户可能需要进行操作的数据区。一般地,若选取某一数据区下方的单元格区域,它就自动进行该单元格或区域上方数据区域的求和,并把结果存入选定的

2、单元格或区域;若选取某一数据右边的单元格或区域,它就自动进行该单元格或区域左边的数据求和,并把结果存入选定的单元格或区域。例:选中B6单元格,单击“自动求和”按钮,若B1到B5存放有数据,此时在B6中显示的就是B1到B5单元格的和。当然用户也可以选定数据区域,再用“自动求和”按钮进行行、列求和,如选取某行数据后,按“自动求和”按钮会自动在该行数据区右端最近的空闲单元格存放求和结果;如选中某列数据后,单击“自动求和”第3页共3页作者:李勇按钮,则会自动在该列数据区下方最近的空闲单元格存放结果;若选取多行多列的数据区,则只会自动在

3、数据区下方最近的空闲行中存放对数据区的按列求和结果。例:要求数据区域B3到B5的和,可以用鼠标左键选中B3到B5,然后单击“自动求和”按钮,若此时B6为空闲单元格,用户可以看到B3到B5的和显示在B6中。一、利用求和函数求和excel提供了求和函数SUM,用户可以利用求函数对指定的一个或多个数据区域进行求和,用户可以在存放汇总数据的单元格内直接输入“=求和函数公式”(不含双引号),如可在B4单元格中直接输入=SUM(A1:A3,B1)。求和函数的一般形式是:SUM(参数1,参数2,…),其中参数序列可以是单元格或数值。若参数是

4、连续的单元格区域,则可用冒号连接首尾单元格的方法表示。如:SUM(B1:B4,50)表示对B1至B4各单元格相加后再与50相加,相当于SUM(B1,B2,B3,B4,50)。若参数是一个以上的连续的区域时,区域间用逗号隔开。如SUM(A1:A3,B3,C4:C7)。二、在同一工作簿中,对不同工作表中的单元格进行求和在同一工作簿中,当前工作表中的单元格可以引用其它工作表中的单元格,即采取工作表名、单元格列地址、单元格行地址的三维引用,格式是:工作表名!单元格地址。如:把sheet1中的B1单元格和sheet2中的B1单元格数据相

5、加,结果存放到sheet3中的B1单元格中。这时可以在sheet3工作表B1单元格中输入公式:“=sheet1!B1+sheet2!B1”;当然也可以用鼠标选取输入,方法是:先选取sheet3中的B1单元格,输入“=”,单击工作表标签的sheet1,在sheet1中单击B1,键入“+”,再单击工作表标签中的sheet2,在sheet2中单击B1。第3页共3页作者:李勇一、在不同工作簿中,对单位格进行求和在不同的工作簿中,当前工作表中的单元格可以引用其它工作簿上的任一工作表中单元格。引用的格式是:[工作簿名称]工作表名称!单元格

6、地址。例如:要求book1.xls工作簿sheet1工作表中的A1单元格与book2.xls工作簿sheet2工作表中A2单元格的和,该和存放于book3.xls工作簿sheet3工作表中的A3单元格中,用户可以打开book3.xls工作簿选中sheet3工作表中的A3单元格,直接输入“=[book1.xls]sheet1!A1+[book2.xls]sheet2!A2”。当然也可以用鼠标单击选取。方法是:打开所涉及到的多个工作簿:book1.xls、book2.xls和book3.xls。选中book3.xls工作簿shee

7、t3工作表的A3单元格,输入“=”,单击book1.xls工作簿的sheet1工作表的A1单元格,键入“+”,再单击book1.xls工作簿的sheet1工作表的A2单元格。以上列出了几种最常用的数据求和方法,可以方便同志们日常进行数据求和,同志们不妨一试。以上各例在Excel2000以上版本上运行通过。2011.08.28第3页共3页作者:李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