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教学尝试

小学古诗教学尝试

ID:12739433

大小:24.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7-18

小学古诗教学尝试_第1页
小学古诗教学尝试_第2页
小学古诗教学尝试_第3页
小学古诗教学尝试_第4页
资源描述:

《小学古诗教学尝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小学古诗教学尝试   意境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绘表现出来的环境和情调。反映在古诗中就是指诗中所描绘的景物与作者的感情和谐统一。小学古诗的教学过程,就是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意境美的过程。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对如何引导学生体会古诗意境美作了一些尝试。下面谈谈粗浅体会,以求教于方家。  一、运用电教媒体帮助学生体会诗的意境美  每一首诗都蕴含着一定的意境。在教学时可运用电教媒体声、像并存的特点来展现诗的意境,从而使学生领会诗的意境美。如教学《望庐山瀑布》时,为了使学生对庐山瀑布雄伟壮观的气势有一个直接的感受,可以放映录像“黄果树瀑布”,学生从录像中看到:瀑布从万丈山崖上奔腾而

2、下,直泻谷底,那气势真如银河决口,声震寰宇。在学生对瀑布有了深切的体会以后,教师就引导学生学习诗句,学生对诗中的“飞”、“落”两字所表现的力度有了深刻的理解。课文的美丽意境——瀑布那雄伟壮丽的气势和诗人对山河的热爱,便深刻地印在了学生的脑海里。  二、运用比较法帮助学生体会古诗的意境美  在古诗教学中,引导学生对古诗进行分析、比较、体会作者所抒发的感情之不同,也是体会古诗意境美的有效方法。在古诗中因为每个诗人的时代、遭遇、美学等差异,而作者的感情寄托也不尽相同。即使是同一事物,不同的作者在不同的情感支配下,所表达的方式也有所不同。在教学《山行》、《枫桥夜泊》时,可以引导学

3、生抓住两首诗中描绘的相同景物(枫叶)在不同的诗中的感情表达进行比较讨论:“同是红红的枫叶,两首诗的作者所寄托的感情有何不同?”经过讨论,学生对两首诗所蕴含的意境有了更深的了解:《山行》的作者杜牧因山行闲适、意气俊爽而善意描绘了对红枫的“爱”;张继因漂泊异乡、悲怀,秋意融入了另一面——萧瑟,移情入景,故而有了“江枫渔火对愁眠”的悲凉。  三、在品评、咀嚼重点词句的过程中体会古诗的意境美  意境美、音律美、形象美三者衬托,形成了古诗的可欣赏性。在古诗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诗的意境美,就必须使学生对诗句的音律美和形象美有比较深入的理解、体会。而学生对古诗的音律美和形象美的理解过程

4、,则是教师在讲解中引导学生品评词句、咀嚼重点词句的过程。杜甫的《绝句》一诗,全诗以远近映衬,动静配合,构成了完美的“草堂春景图”。学生初读后觉得这是一首纯粹描写自然风景的诗,没有什么深刻的社会意义。在教学时,为了使学生对诗中所表达的感情体会得更真切、更深刻,教师的关键在引导学生理解“‘黄鹂’、‘翠鸟’、‘白鹭’和‘门泊东吴万里船’等词句”,并思考“‘细柳新绿’说明了什么?”、“船儿不远万里而来,表达了什么?”等问题。经过反复吟咏,讨论咀嚼,学生体会到了诗中蕴含着的丰富细腻的思想感情:细柳新绿,这不是春天的色彩?黄莺唱和,这不正是春天的音乐?白鹭从南方飞回,正是春天的第一批

5、客人,冰消水涨,远方的船儿不远万里而来,正说明了人们已开始了一年之计在于春的活动,这一切形象构成了一个鲜明的主题——春天来了。作者以饱蘸喜悦之情的笔墨,描写这些清新活泼、生气蓬勃的事物,以敏锐的观察,摄下一幅万类竞荣的景象,在明丽的画面之中,洋溢着诗人迎春的激情。  四、在身临其境中体会古诗的意境美  在古诗教学中,经常遇到因诗作者的生活环境、社会意识、经济情况等与现代人的生活距离较远,古诗所反映的景象难以为学生所理解,不容易使之头脑中形成鲜明完整的情景,给学生体会古诗的意境造成一定的困难。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克服这种困难。身临其境就是一种克服困难的较好方法,它能变这种纵

6、向的时代距离感为横向间的景象联系,缩短时间差,帮助学生理解体会。教学《村居》一诗时,为了使学生进入“草长莺飞”、“杨柳拂堤”、“春风拂面”的意境中,教师可在阳春三月组织学生春游,在郊外,在春燕回归、暖风扑面、草木吐绿、鲜花开放的一派“山光物态弄春晖”的勃勃生机的田野里、草坡旁,面对着眼前的景物,指导学生边朗读诗句边欣赏风景,将诗情画意融为一体,不用教师讲解,“草长莺飞二月天,杨柳拂堤醉春烟”的意境已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转身期间,咀嚼着诗句,仿佛自己也溶入了那浓浓的春意之中了。  五、教师运用生动、贴切的语言描绘,让学生进入意境,体会意境美  在古诗教学中,教师适当的讲解,

7、有时可以起到拨雾见天的效果。教学《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时,为了使学生深入理解李白对故人依依惜别的深情,在引读完诗文后,教师可以作如下描绘:“阳春三月,柳绿莺啼,故人却要漂泊他乡,李白伫立江边,目送着茫茫江水中的一叶偏舟载着友人孟浩然远去吟唱道:‘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故人从‘昔人已随黄鹤去’的汉南故城前往烟花似锦的江南名都扬州,江汉之上行舟往来也许不会很少,但诗人却惟见浩瀚江流、天际孤帆,他的神思似乎追随着这孤帆渐行渐远,而在江天之间留下了无尽的怅惘。这苍凉而深远的境界,似乎在诉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