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的网络媒介素养研究初探

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的网络媒介素养研究初探

ID:12739171

大小:31.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07-18

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的网络媒介素养研究初探_第1页
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的网络媒介素养研究初探_第2页
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的网络媒介素养研究初探_第3页
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的网络媒介素养研究初探_第4页
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的网络媒介素养研究初探_第5页
资源描述:

《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的网络媒介素养研究初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的网络媒介素养研究初探  在信息时代,网络的迅猛发展使大众传播日益发挥强大的正功能,但其负面作用也日益显现。近两年几个著名的网络事件生发了“网络暴民”现象,由此对“网络暴民”现象及网络言论自由与保护人格权等问题的探讨引起了新闻传播学界和法学界的关注。但目前学界对此问题关注的论文多是对现象的原因特征的论述或从法律层面寻求解决办法。笔者从媒介素养的视角对这一问题进行审视,期望通过对媒介本质、作用的认识培养网民以独立的、批判的眼光看待媒介信息,以及建设性地使用媒介的能力,从而维护公民与媒介、社会的协调发展,进而探求网络舆论空间健康发展的

2、路径。一、“网络暴民”现象背景概述10回首近两年国内几个著名的网络事件,从“虐猫事件”到“铜须事件”,从“人肉搜索”到“范跑跑事件”,天涯、新浪、网易等各大网站迅速传播,立即引起网民的强烈的震动,不断生发、重演了“网络暴民”现象。《国际先驱论坛报》以《以键盘为武器的中国暴民》为题,激烈抨击中国网民的“暴民现象”,质疑中国网民的做法是对个人权利的严重侵犯。中央电视台、《中国新闻周刊》等国内媒体也纷纷以此为专题进行讨论、评说。可见,“网络暴民”现象已经成为近两年中国网络的著名事件目前国内外学界和业界还没有对“网络暴民”的内涵明确地界定,但基于实证分析原

3、则,我们仍需要针对事件的共性进行理性的界定,即从“事件”的动机、方式、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到网络暴民共有以下三个共同点:一、主观动机,恶意制裁、审判当事人并谋求网络问题的现实解决。二、采用方式,通过网络追查并公布传播当事人的个人信息(隐私),同时煽动和纠集人群以暴力语言进行群体围攻。三、导致结果,在现实生活中使当事人遭到严重伤害并对现实产生实质性的威胁。这三点特征与《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腾讯网新闻中心联合开展的一项在线调查(3226人参与)显示结果相似。[1]调查结果如下(表1):在线调查结果(表1)10目前关于“网络暴民”现象的评论颇多,但基本

4、上持两种对立观点:第一种观点将其视为一个语言哲学上的伪命题,认为网络大众群体式的狂欢和发泄是民主萌动的希望;另一些“专家”则强调虚拟网络暴力带来的危害,为推行实名制等网络管理措施推波助澜。笔者认为双方观点都有偏颇之处。“网络暴民”毕竟给当事人及我国的网民形象造成了巨大的损害,人们需要对这种破坏性的言行进行有效的节制;第二种观点未能将“网络暴民”的现象放在更广阔的社会开放、文明碰撞的历史时代的大背景下进行思考,显然过于武断。基于以上的分析,采取何种方式进行节制则成为进一步思考的核心问题,笔者认为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既是当务之急,又是根本之策二、网民媒介素

5、养教育的必要性(一)媒介素养教育是网民社会化的需要社会化是作为个体的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并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经由这一过程,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形成和完善。在现代社会中,随着大众传播的日益发达,它在人们社会化方面的影响日益重要,这种影响表现为形式上的多样性、内容上的丰富性和受众的广泛性,对人们的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对行为活动具有暗示作用10据CNNIC在2008年7月公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30岁及以下的年轻群体成为当今中国网民的主体。其中,18~24岁的年轻人所占比例最高,达到30.3

6、%,其次是18岁以下和25~30岁的网民,分别为19.6%和18.7%,[2]这三部分人群占到中国网民的68.6%,超过网民总数的2/3。年轻人作为准社会人,他们的思想和思维正处在变化时期,对信息的接受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在“铜须事件”中,网民盲目的跟贴,披露了“铜须”的住址、电话等个人信息,这其实已经构成了侵害隐私权的行为。新闻法学者王军副教授认为:“网络犯罪案件大多是25岁青少年干的,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提升网民的媒介素养,已经成为现代教育中一项刻不容缓的紧迫课题。[3]”因此,了解和掌握媒介素养知识,提高自我的媒介素养水平有助于自身的社会化(二)

7、媒介素养教育是网民现代化的需要人的现代化就是人具备了现代化社会需要的各种素质。在传媒科技、信息技术现代化的今天,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人能够相应地具有现代化的素质,实现“物”的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的同步和协调发展。传播素质和媒介素养属于素质教育特别是传播教育的范畴,其目的是增强全民内化的传播知识、提高全民外化的素质能力,以此为基础来塑造人的现代化观念、思维、人格和能力。然而网络的互动性、随意性等特点在信息迅速方便传播的同时也为网民理性地思维、完善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传播素质和媒介素养的提升使人能够在现代化的传播媒介面前充分发挥主动性,

8、娴熟地运用现代化媒介,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适应现代化社会的发展步伐,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强人”(三)媒介素养教育是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