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历史文化名城综合现状分析

宜宾历史文化名城综合现状分析

ID:12738267

大小:101.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07-18

宜宾历史文化名城综合现状分析_第1页
宜宾历史文化名城综合现状分析_第2页
宜宾历史文化名城综合现状分析_第3页
宜宾历史文化名城综合现状分析_第4页
宜宾历史文化名城综合现状分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宜宾历史文化名城综合现状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宜宾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基础资料宜宾历史文化名城综合现状分析宜宾市位于川西南川、滇、黔结合部。东界泸州,北临自贡,西与乐山和凉山州相连,南与云贵高原接壤。宜宾城市位于市域北部,辖10镇6乡8个街道办事处,面积1123平方公里,人口70万,金沙江与岷江在旧城东北部汇成浩浩长江,东流入海,故有万里长江第一城之称。由于宜宾自然地理条件优越,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丰富,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和革命意义,1986年12月8日,国务院以国发(1986)104号文件批准公布宜宾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一、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宜宾旧城位于东经104037/

2、与北纬28046/,海拨高程在280—290米之间,地势东北高而西南低,为古河床一级阶地。旧城区东西长为2.3公里。南北1.8公里。城区于金岷二江之间,地势平坦,城内街道为棋盘式布局,纵横交错,向三江延伸。市区东部被长江分割,江北为丘陵地区,以催科山为制高点。江南为平坝及金沙江河谷地貌,西部地形复杂,有山地、丘陵、平坝及高河漫滩,菜坝、麻糖坝、鱼尾坝、旧州坝、天池坝、李庄坝、南岸坝等为经济作物和优良的农业耕地。长江基本水位258米,最大流量25300立方米/秒,三大河流水力资源丰富,具有常年通航能力,市区兼受水利、航运之便。宜宾城西

3、靠翠屏山、真武山,东、南与东山和七星山隔江相望。两江环绕,大江始流,群山拱卫,平坝分呈,提供了建立城池的绝好条件。正如《管子.乘马篇》中所说的“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勿近旱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的建城原则。加之这里的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物产丰富,为城市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宜宾之所以成为一座绵延两千年经久不衰的历史文化名城,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得益于水陆交通运输之利。这里陆路北经自贡、内江、资中、资阳而达成都,水路自岷江溯流而上经犍为、乐山、眉山、新津而抵灌县;西则以金沙江与云南相联,并有陆路大道通往云贵;东顺大江而下,

4、经泸州、重庆、万县、武汉至达上海,尤其是川西南和云南东北部的对外交通咽喉要道,可以说是川西南和云南东北部的货物集散重镇。因此,从地理位置上可以说宜宾是镶嵌在祖国西南川、滇、黔交界处的一颗明珠。二、古老的历史渊源正是由于大自然赋予的优越条件,宜宾在很早以前就有我们的原始祖先在这里生息、繁衍。从先后在三江口附近出土的新石器考证,说明宜宾地区至少在新石器时期已有了远古的原始文化。在宜宾这块土地上,人类最初活动情况,至今不详。据史籍记载,距今2400多年前,已有僰人聚居,600多年后,东汉的应劭注《汉书》,称之为“僰侯国”,相传至后代。战国

5、到秦汉,僰人活动范围大体以今宜宾为中心,东至今沪州,南达今云南巧家、东川,西邻今乐山,北接今彭山。僰人与汉民族接触频繁,是西南各少数民族中接受中原文化较早的民族之一。他们以种植水稻和经营荔枝园著称。僰人较先进,古称“夷中最仁,有仁道”者。秦孝文王时(公元前250年),蜀郡守李冰带兵沿岷江南下开发今川南。李冰在今宜宾城西北岷江北岸(或说即朝阳崖)“积薪烧岩”,然后泼以冷水,使坚岩爆裂,以整治航道和开山修路,古僰人聚居之地,即纳入11宜宾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基础资料秦国蜀郡范围。今宜宾市境建立县级行政机构时间,史籍记载不一,大约在秦

6、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因为秦汉时有“县有蛮夷日道”之制,此地原本僰人聚居,又地当巴、蜀通向“滇僰”的交通要冲,故建县后县名叫“僰道”。三、宜宾城池的变迁宜宾城前身为僰道,始建城于西汉高后六年(公元前182年)。从初建城到宜宾解放约2180余年,宜宾城经历过由小到大、由土城到砖石城,以及由初治三江口、迁治江北和东山、复治三江口等多次变迁。汉、晋时,僰道县“治马湖江会”(马湖江即金沙江下游),城址在今女学街、走马街、小南门附近及栈房街一带。解放后,在大观楼侧和中山街西口发现汉代墓葬,证实这带地域汉时尚属城外,可见,初建城时城址即今城区东南一

7、侧。唐贞观中(约公元632年),僰道城区已被视为“三江口”,其后,在今大南街已建佛寺,城东北筑“东楼”,街市范围比过去扩展。唐德宗贞元中(约公元794年前后),僰道“创筑土城”,开始有了较为固定和坚实的城墙,土城已初具“临江枕山”之势。唐武宗会昌二年(公元842年)旧历六月,因马湖江“爆水至”三江口,僰道城被大水“荡圯”,设于城内的戎州和僰道县治所同时迁往江北旧州坝。旧州城从唐武宗会昌二年起,经五代至北宋末,作为州、县治所驻地,共历425年。其城址在今安阜街道旧州村,经近年勘测,占地面积22.32万平方米。因宋末已遭元军毁城,现仅存

8、部分城墙基石及土夯而成的南北两段城墙,另有砖塔(即旧州塔)及唐、宋大佛沱石刻尚在。南宋度宗咸淳三年(公元1267年),又在东山修登高山城,将州、县治由旧州城迁此,对抗元军9年。登高山城呈椭园形,由陡岩和条石构成,占地约1.8万平方米,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