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板支座负筋保护层厚度过大的静载试验研究

楼板支座负筋保护层厚度过大的静载试验研究

ID:12734089

大小:35.0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8-07-18

楼板支座负筋保护层厚度过大的静载试验研究_第1页
楼板支座负筋保护层厚度过大的静载试验研究_第2页
楼板支座负筋保护层厚度过大的静载试验研究_第3页
楼板支座负筋保护层厚度过大的静载试验研究_第4页
楼板支座负筋保护层厚度过大的静载试验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楼板支座负筋保护层厚度过大的静载试验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楼板支座负筋保护层厚度过大的静载试验研究楼板支座负筋保护层厚度过大的静载试验研究楼板支座负筋保护层厚度过大的静载试验研究楼板支座负筋保护层厚度过大的静载试验研究楼板支座负筋保护层厚度过大的静载试验研究楼板支座负筋保护层厚度过大的静载试验研究楼板支座负筋保护层厚度过大的静载试验研究楼板支座负筋保护层厚度过大的静载试验研究第36卷第25期?74?2010年9月山西建筑SHANXIARCHITE(EV01.36No.25Sep.2010文章编号:1009—6825(2010)25—0074.03楼板支座负筋保护层厚度过大的

2、静载试验研究陈新于涛摘要:对某支座负筋保护层厚度过大的楼板进行了现场荷载试验,对变形,裂缝宽度进行了测量,并与规范允许值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该楼板能否满足正常使用性能,从而确保了该楼板的安全性.关键词:支座负筋,保护层厚度,静载试验中图分类号:TU3l7文献标识码:A0引言混凝土保护层是指受力钢筋外缘至混凝土外表面的混凝土厚度,亦称为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其对结构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锚固;2)保护钢筋免遭锈蚀;3)对构件受力有效高度的影响.GB50010—200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和GB

3、50204—2002混凝土结构程施工及其验收规范【中对各类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按照使用环境类别,结构类别和混凝土强度等级的不同分别做出了相应的规定.施工过程中,钢筋位置和混凝土施工质量对确保混凝土保护层厚度至关重要.由于施工因素,造成楼板负弯矩钢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满足设计要求的主要原因是负筋当无可靠支撑时,施工过程中由于受浇筑混凝土时的冲击力和施工人员的踩踏,多有变形下沉,影响楼板的安全性.剪力应按对应于地震作用标准值的地震剪力乘以1.15的增大系数并对薄弱部位采取有效抗震构造措施.本工程转换梁刚度过大的主要不利

4、影响是在地震作用下,紧挨转换层的1层,2层将造成框支柱产生很大的弯矩和剪力增大效应.因此在满足转换梁强度和刚度的前提下,设计宜减小梁高,适当增加梁宽,保证转换梁的抗剪承载力,并同时满足转换梁在竖向荷载和水平地震,风作用下抗弯承载力及挠度等要求.本文以第4层⑤轴与⑤轴~⑩轴问的转换主次梁为例说明设计过程,查SATWE内力计算结果,得转换次梁顶底面弯矩组合值M=162kN?m,M=~150kN?m,最大剪力组合值=416kN,根据以上内力进行截面没计HRB335级钢筋=300N/rnrn2,C30混凝土=14.3N/mm

5、.参照规范公式求得梁顶面A=800mm2,梁底面A=1900mm2,实配顶面拉通425,底面拉通6尘25.斜截面考虑转换层楼板的翼缘作用和顶底面钢筋作为受压钢筋,反算正截面抗弯的实际抗力,由此再反推截面实际所需的抗力,以此作为斜截面的设计内力值保证强剪弱弯的实现,可求得箍筋用量A,/S=0.O1,实配10@100(4),满足”强剪弱弯”的要求.1工程概况某住宅楼为4层异形柱一剪力墙结构,采用墙下条形,柱下独立基础,楼板为钢筋混凝土现浇楼板.上部结构混凝土构件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均为C30,楼板保护层设计厚度为15mm,

6、设计使用活荷载标准值为2.0kN/m2,现主体已完工.在质量监督检验过程中,发现楼板支座负筋保护层厚度在32mm~78mln之间,不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楼板混凝土强度,钢筋数量与间距均满足原设计要求.依据GB/T50344—2004建筑结构检测技术标准第4.1.2条”混凝土结构的检测可分为原材料性能,混凝土强度,混凝土构件外观质量与缺陷,尺寸与偏差,变形与损伤和钢筋配置等项工作,必要时,可进行结构构件性能的实荷检验或结构的动力测试”规定.现场选取三层⑩~⑩/④~⑨楼板进行承载力性能实荷检验性试验.实测板厚为160mm

7、,尺寸为5.8mX7.1mo4结语带转换层的结构可以创造较好的使用空问,虽然其抗震性能较差,但设计时如果加强概念设计,结合建筑的平面对抗侧力构件进行合理布置,按照”强下部,弱上部”的抗震指导思想,仍然可以取得良好的抗震效果.文中结合工程实践,分析总结了高层建筑结构错位梁式转换层的概念设计和方法,可为类似结构设计提供参考.参考文献:[1]JGJ3-2002/】186—2002,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S].[2]唐兴荣.高层建筑转换层结构设计与施工[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3]娄宇,魏琏,丁大钧

8、.高层建筑中转换层结构的应用和发展[J].建筑结构,1997(1):27—29.[4]宋君勇,王昕.梁式结构转换层的模板及支撑体系设计[J].山西建筑,2008,34(1):68—69.[5]吴波,沈朝勇,周福霖,等.错位转换层位置对高层建筑抗震性能影响的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6,26(4):10】一107.Onstructur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