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2732494
大小:36.50 KB
页数:17页
时间:2018-07-18
《塞下曲卢纶说课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塞下曲卢纶说课稿篇一:明月几时有说课稿t”>一、说教材(一)教材背景:《但愿人长久》是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第一单元中的第2课,课文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大文学家苏轼词中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作经过。课文以故事的形式展现了词意,讲述了宋朝大文学家苏轼在中秋节的夜晚,仰望皓月,思念弟弟,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故事将这首词表达的情感描述得非常清晰,它反映了苏轼对弟弟的无比思念之情,寄托了祝愿人们和和美美,相亲相爱的美好情感。苏轼的《但愿人长久》这首词,极富人情味,虽没有直接描写月色
2、,却使人感觉到它的皎洁,它的高贵、和它的清寒。尤其是他借月抒怀,用丰富的想象力,把复杂心理活动——心绪不宁、埋怨、宽慰的内心世界,转化为人间美好生活的祝愿。最后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基调是欢乐的,高昂的,充满对未来的幸福憧憬。反映了他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广阔胸襟。17(二)根据语文新课标的要求,我确立了以下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会写本课10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体会理解“手足情深”“形影不离”的含义,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能抓住句子的关键字词“无情”“偏偏”;掌握默读课文并做记号
3、的阅读技能;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过程与方法目标:能联系上下文、生活经验和角色扮演等发挥联想和想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创设情境,体会苏轼的情感发展变化过程,即体会苏轼对弟弟的思念之情及豁达开朗的态度,树立乐观向上的积极人生态度。通过四年的集中识字,四年级的学生虽然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词汇量,但是,在四年级对学生进行字词教学还是很重要的。特别是一些形近、音近字,更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区分。在学生自学生字词的基础上,我也在课文教学时帮助学生理解一些有难度的词,如婵娟,人长久等。17《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的一首
4、流传千古的词句,要想帮助学生理解词的意思,就必须让学生理解课文,所以我把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为教学目标之一,课文第四、五、六自然段是重点段落,能帮助学生更好理解词,所以要求会背。这篇课文中的故事将这首词表达的情感描述得非常清晰,当然也需要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才能读懂诗词的意思,了解苏轼创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经过。中秋节都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节日,有自己的渊源和独特的风俗习惯。让学生了解这个节日,体会中国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思想感情,也是十分重要的。(三)根据教学目标我确立了以下的教学重、难点:教
5、学重点:1.借助课文中的故事内容,通过联想和想象读懂诗词的意思,了解苏轼创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经过,感受苏轼思念亲人的情感。2.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教学难点:1.结合创作背景体会词作丰富深刻的意蕴,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2.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二、说教法1·语文学科是人文性工具行的统一,在语文教学中,要着力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认同感。苏轼的这首诗,借月抒怀,用丰富的想象力,把人复杂心理活动——冲突、哀怨、惆怅、矛盾的内心世界,转化为人间美好生活的祝愿。语言精练,意蕴深远。在
6、课堂中,我和学生一起读读、背背,感受着他的独特魅力,课后,让大家课搜集一些描写月亮的诗词,延伸至堂内外,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172·教学时,要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把朗读训练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在这堂课中,学生围绕一个填空,抓住“思念”一词自主地进行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生借助各种方法理解了诗的意思后,老师又给予了归纳总结,为学生日后的自主学习打下了基础。我引导学生采用联系写作背景理解重点词、句。例如:“思念”、“埋怨”、“宽慰”等,并辅之以有感情的朗读,可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三、说学法故事将这
7、首词表达的情感描述得非常清晰,因此,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自学,通过联系上下文朗读、理解,来思考一下当时苏轼的心理活动。让学生们反复地朗读了文本,并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古诗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把书本上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在课堂上充分利用文本和现有资源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求学生从课文出发,采用边看、边问、边想、边读、边说的方法学习。课文以故事的形式展现了词意,所以我在引导学生感悟文章的同时,让学生抓住词人的感情变化,“心绪不宁”“埋怨”“宽慰”,领略古典词的意蕴,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四、说
8、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7首先,我让学生看图上的插图人物和书上的那首古诗,然后提出问题:你知道这是谁吗?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简单地介绍苏轼和他的词,并在黑板上出示课文所引用的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久,千里共婵娟。”接着我设下疑问:九百多年前,苏轼是在什么情况下写这首词的呢?文中引用的这两句是什么意思呢?然后板书课题,引入新课的学习。(二)认熟生字初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