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一下组煤采区地质报告说明书

南一下组煤采区地质报告说明书

ID:12701255

大小:5.54 MB

页数:106页

时间:2018-07-18

南一下组煤采区地质报告说明书_第1页
南一下组煤采区地质报告说明书_第2页
南一下组煤采区地质报告说明书_第3页
南一下组煤采区地质报告说明书_第4页
南一下组煤采区地质报告说明书_第5页
资源描述:

《南一下组煤采区地质报告说明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前言一、编制设计的依据和原则㈠、设计依据:1、批准的《南一下组煤采区地质报告说明书》;2、“三下”永久性煤柱设计资料;3、《煤矿安全规程》(2014版)、《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煤矿地质工作规定》等;4、《矿井开拓布置及采(盘)区衔接安排》;5、远景和近期结合的生产技术要求;6、总工程师提出的设计要求;7、《西山煤电集团公司采(盘)区设计管理办法》;8、国家其它现行有关煤炭工业建设的技术、经济政策和法律法规。㈡、设计原则:1、认真贯彻安全生产方针,努力改善生产条件,坚持系统完善、安全可靠、科学合理的原则。2、充分考虑国民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需

2、要及国内外市场需求,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资源。3、坚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合理优化生产系统,实现少投资,多产出的原则。4、适应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需要,为矿井发展留有余地。5、坚持对矿区内有工业价值的其它有益矿物统筹规划,合理开发的原则。6、采区设计坚持合理集中生产,有利于充分开发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回收率的原则。二、设计的主要特点-33--㈠、本采区设计8#煤与9#煤采用联合布置,分层开采。回采8#煤时沿8#煤布置辅助运输巷、集中皮带巷、集中回风巷与补回风巷构成采区运输、通风系统。回采9#煤层时沿9#煤布置辅助运输巷及集中皮带巷两条准备巷道,并

3、复用8#煤集中皮带巷及补回风巷作为采区左右翼集中回风巷,形成采区运输、通风系统。㈡、将南五下组9#煤划归南一下组煤采区进行统一规划开采,增大采区储量及服务年限,合理集中生产,有利于充分开发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回收率。㈢、南一下组煤回采9#煤时,复用南五下组煤左、右翼集中回风巷、辅助运输巷及集中皮带巷。将南五下组煤左、右翼集中回风巷分别改为9#煤辅助运输巷及集中皮带巷,8#煤辅助运输巷及集中皮带巷改为9#煤左右翼集中回风巷,减少准备巷道工程量及施工工期,投资少,见效快。三、存在的主要问题,需要下一阶段设计中解决或提交审批机关注意和解决的问题㈠、采区

4、构造复杂,断层及陷落柱较发育,对工作面设计及布置有一定影响。㈡、南一下组煤采区8#煤、9#煤全部带压开采,严格按照《南一下组煤采区防治水安全条件评价》相关要求进行回采,在开拓、准备工程完工后要及时形成采区排水系统,保证排水能力满足设计要求。㈢、随回采时间延长,采区上覆2#、02#煤采空区积水量随之增加,在采区下组煤工作面施工过程中要及时编制探放水设计对上部采空积水进行探放。㈣、采掘过程中,坚持“有掘必探、有采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防治水原则,加强超前探测及预测预报工作。㈤-33--、采区内隐伏陷落柱、断层等构造较发育,个别有含水现象,并伴

5、有瓦斯异常涌出,需提前采取针对措施,确保施工安全。㈥、采区西翼煤层产状平缓,瓦斯赋存条件较好,预计采掘中,瓦斯涌出量较大,应提前采取相应通风措施。㈦、8#煤工作面底抽巷布置于9#煤煤层中,底抽巷设计时应综合考虑9#煤工作面布置情况。㈧、南一下组9#煤采区投产前应对南一下组煤皮带下山、补回风巷、南五下组煤左右翼集中回风巷、集中皮带巷、辅助运输巷进行维修加固,刷大断面,满足复用要求。四、其他南一下组煤采区8#煤截止2014年底剩余工作面3个,由于18302工作面紧靠910南大巷,暂不计划开采,剩余18301、18303、工作面合计可采储量334.3

6、万t,按年产160万吨考虑,可采期2年,可采至2017年1月接替南五下组煤。南一下组煤采区方案设计于1997年由矿内自行组织设计审批,由于历史原因未获集团公司批复,现仅对采区9#煤方案设计进行局部修改,并对南一下组煤采区方案设计进行补充完善,需集团公司重新审批。-33--第一章矿井概况及采区地质特征第一节矿井概况一、矿井井田长度、宽度、面积和可采煤层数西山煤电股份有限公司马兰矿井田南北长约17500米,东西宽约11000米,井田面积为104.4228平方公里,共赋存02#、03#、2#、3#、4#、6#、7#、8#、9#等九层煤,煤层总厚13.

7、34米,主要可采煤层为02#、2#、8#、9#煤,现开采02#、2#、8#煤。截止2014年12月底,井田工业储量为11.01亿吨,可采储量6.1亿吨。设计生产能力400万吨/年,服务年限107年。表1.1马兰矿各煤层情况一览表煤层编号煤层厚度(m)最小-最大---------平均煤层间距(m)最小-最大-------------平均可采性指数Km厚度变异系数r可采区平均厚度(m)可采区厚度变异系数r结构(夾矸层数)可采性稳定性020.39-2.78―――――1.430-9.82―――――5.640.990.9222.4%32.8%较简单(0~

8、2)大部可采稳定030-1.15―――――0.640.4737.5%0.8614.1%简单(0~1)局部可采不稳定1.31-10.61―――――4.5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