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走上一条“不归路”

义乌,走上一条“不归路”

ID:12689830

大小:33.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07-18

义乌,走上一条“不归路”_第1页
义乌,走上一条“不归路”_第2页
义乌,走上一条“不归路”_第3页
义乌,走上一条“不归路”_第4页
义乌,走上一条“不归路”_第5页
资源描述:

《义乌,走上一条“不归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义乌,走上一条“不归路”  列车划空疾驰而去,景物在车窗外急速闪过。高楼林立的城市之后,举目望去,除了由平房、二层小楼组成的村落之外,只有绵延不断的农田。列车已经跑了一阵子,能够看到的依然只有农田,这就是中国北方大部分乡村最常见的景象。而到了浙江境内,你看到的多是那些外观“奢华”的几层小别墅、越来越多的废弃农田,还有各种私人厂房――针织(袜业、内衣)、饰品、拉链、工艺品、配件……  这个国家的现代化的进程就像高铁速度一样突飞猛进,冲突强烈。  义乌,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之地,古称“乌伤”,通行吴语。20年前,提到义乌,可能还没有人知道那是个什么地方。但是现在,这个位于浙

2、江省腹地的县级市却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里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被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等国际权威机构确定为“世界第一大市场”,是中国的“经济特区”。  改革开放三十余载,从异地融入义乌的人士早以突破百万大关。外来者在这里生活、谋生、创业、成家,目睹这座城市的巨大变迁。园林人说,义乌人抬脚就是公园,义乌江滨铺开几十公里的绿地毯,从城这头沿着义乌江铺到那头,鸡鸣山、钓鱼矶、骆宾王公园、雪峰公园、绣湖公园……像绿宝石一样镶嵌在城里;城建人说,义乌就像一个正在成长的孩子,几年变个样,原先很超前的设施,过几年就跟不上发展的速度了。这里开设了浙中最大的海洋公园,大剧院等

3、文化设施也正在建设中;当年摇着拨浪鼓进城的老农说,原先只是想要鸡毛换糖,养家糊口,现在家里有摊位,有工厂,种田反而是副业了。  走在义乌的大街上,满眼都是宝马、奔驰、保时捷;宾利、迈巴赫、蓝博基尼这样千万级别的顶级豪车在这也激不起人们的惊叹,随便去一个远郊的村子,说不定就能开出一支浩浩荡荡的豪华婚车队。义乌人爱豪车,爱的毫无遮掩。得益于活跃的民营经济,和强大的经济实力,这座县级市的私家车占有率和豪华车市场的庞大成了中国车市的独特现象,亦成了反应经济现象的一个缩影。  快节奏地创造财富,玩命工作,然后尽情地享受生活,这便是很多富裕起来义乌人的生活信条。白天的时间对于义

4、乌人来说是可贵的――你难得看到闲人,即便路人,也一个个脚不点地飞奔着的样子,生活节奏要比别的城市快三分。而一到傍晚,公园里学跳舞、练太极,玩滑板的市民成了独特的风景;稠州路、城中路、宾王路、工人路,那些标有英文、韩文、阿拉伯文的各类商店随处可见,正宗的韩国料理、美食快餐、欧式西餐、清真饭馆比比皆是。遍布最多的阿拉伯风味的餐厅,到处都飘扬着能让人想起沙漠、骆驼和宫殿的异域音乐。门口烤肉摊升腾起的烟雾后面,是三五成群聚拢在一起吸着水烟的阿拉伯客商……那些白天里拼搏的人,此刻安逸的聚在一起,聊一聊,喝一杯酒,思恋遥远的家乡和爱人。  这便是义乌,有些幸运,有些浮夸,十分努

5、力……而它,也在不经意间走上了一条发展的“不归路”。  “弃田归市”,30年市场建城之路  八十年代,全国各地开始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信息相对闭塞、被迫改变现状的义乌农民通过在马路市场摆摊的方式寻求生存的可能,这种“弃田归市”的创业潮在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交汇的暖流区域,形成了一个特定的贸易生存环境――  毫无疑问,小商品市场是这场“产业集聚”战的直接推动力。  义乌首先是以老城区规模经济带动市场与商贸业集聚的。由于县城的规模效应,80年代初,小商品市场(业态)迅速向城区集聚;商业在城区集聚带动同心圆城市形成,并带动了全县整个商贸业与第三产业向城区集聚;这引起义乌商业区

6、向外膨胀,城区面积不断扩大。  周边交通便捷的乡镇率先接受了辐射,它们逐步被纳入城区经济圈中心城市,引起产业向外辐射与再集聚,城区集聚经济效应进一步加强,经济辐射度持续提高;制造业向城区与交通干线上的经济较发达的乡镇集聚。1983年,义乌的第一产值比重首次降至50%以下;1988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超过第二产业;1995年虽然被第二产业反超,但仍保持在40%以上,2001年达44%,在浙江各县市中居于较高水平。  中心镇的集聚经济效应增大,周围一些村镇也纳入中心镇经济圈;中心城区进一步膨胀,对城市集聚经济效应较为敏感的新兴服务业向城区的商业中心集聚,中心区的商业特性进

7、一步突显;市中心部分传统制造业、传统商业与居民,因集聚效应开始由城区向郊外以及中心镇的工业园区转移,城区与中心镇沿交通要道相互膨胀延伸,出现了经济一体化趋向……  只是回想1982至1992年间,当时政策不并宽松,义乌如同夹缝中的蔷薇,顽强生存。  彼时,义乌市农村的劳动力不断缩少,越来越多的农民转向了第二、第三产业,这也使义乌工业经济不同于浙江不少地方的一县一业、一镇一品的“块状经济”。时任义乌县委书记谢高华提出:允许转包责任田、允许带几个学徒、允许议价销售、允许长途贩运,“四个允许”政策大大解放了人们长期禁锢的思想,有力地促进了义乌市场的发展。政策落地,全市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