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2670768
大小:35.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7-18
《秋季肠道传染病及其预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培训时间:2011年9月30日培训地点:乡卫生院会议室参加培训人员:佃坝乡各村卫生室人员讲课人:潘琳培训内容:白喉(一)传染源 白喉杆菌是严格寄生于人的细菌,传染原为病人和带菌者。白喉病人在潜伏期末即有传染性。不典型及轻症患者对白喉传播更具危险性,健康带菌者一般在总人口1%以下,流行时可达10~20%。由于抗生素的应用,恢复期带菌者带菌时间大大缩短,约90%的病人在4天内细菌消失。 (二)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通过被污染的手、玩具、文具、食具及手帕等传播。偶有通过污染牛奶而引起流行的报道。亦可通过破损的皮肤和粘膜受染。 (三)人群易感性 普
2、遍易感,易感性的高低取决于体内抗毒素的量。儿童易感性最高;新生儿通过胎盘及母乳获得免疫力,到1岁时几乎全消失。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易感性逐渐增高。由于白喉预防接种的广泛开展,儿童免疫力普遍增强,疾病高发年龄后移。患病后可获得持久性免疫,偶有数次发病者。人体对白喉的免疫力,决定于血中抗毒素水平。血清中含有0.01mg/L即有保护作用。既往采用锡克试验来判定人体对白喉有无免疫性。锡克氏试验阴性,表示机体对白喉感染有免疫性,如为阳性,表示对白喉感染无免疫力。由于该法烦琐,已被灵敏、简便的间接血凝试验及ELISA法所取代。了解人群抗毒水平,有助于预测白喉流行之可能程度,亦可测
3、知预防的效果。白喉临床诊断基本方法 1.结合发病季节,白喉接触史,未接种白—百一破三联疫苗等流行病学资料。 2.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咽部出现白膜,不易拭去,强行擦去则局部出血。 3.咽拭子取咽部分泌物培养,可见白喉杆菌生长,或直接涂片找见白喉杆菌,即可确诊。 4.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高,有中毒颗粒。重者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可减少,可出现蛋白尿、血尿、管型尿等。[4]诊断标准 1.疑似病例 发热,咽痛,声嘶,鼻咽喉部有不易剥落的灰白色假膜,剥时易出血。 2.确诊病例 ①白喉流行地区,与病人有直接或间接接触史。 ②咽拭子直接涂片镜检有革
4、兰氏阳性棒状杆菌,并有易染颗粒。白喉治疗方法现代医学疗法 1.一般护理 严格隔离,不少于7天,卧床休息2~4周,有心肌损害时应延长至4~6周甚至更长。对患者用过的器皿煮沸15分钟消毒,或用2%来苏浸泡。烦躁不安者,可给镇静剂,如注射硫酸镁。给予易消化、刺激性小的饮食与维生素B、C,保持口腔清洁,防止继发感染。 2.药物治疗 白喉抗毒素: 宜早期、足量。依据病情轻、中、重不同,剂量分别为2~6~10单位,肌肉注射。注意使用前进行皮试:用生理盐水稀释10倍后取0.1ml注于前臂屈侧皮内,15~30分钟后 显微镜下的白喉细菌无过敏反应(红肿)方可应用,过敏者须先
5、做脱敏治疗。 抗生素: 青霉素40~80万单位肌注,2次/日。也可用红霉素、四环素,或联用。 其他: 中毒症状严重患者酌用皮质激素;并发心肌炎患者静注高渗糖、能量合剂、维生素C、B6等;喉梗阻患者可气管滴入α蛋白酶;出现神经麻痹患者者可用B族维生素B1、B6、B12等。[5]白喉预防保健 控制传染源 1.早期发现 及时隔离治疗病人,直至连续2次咽拭子白喉杆菌培养阴性,可解除隔离。如无培养条件,起病后隔离2周。 2.对密切接触者 观察7天。对没有接受白喉类毒素全程免疫的幼儿,最好给予白喉类毒素与抗毒毒同时注射。 3.带菌者 予青霉素或红霉素治疗5~
6、7天,细菌培养3次阴性始能解除隔离。如用药无效者可考虑扁桃体摘除。切断传播途径 呼吸道隔离,病人接触过的物品及分泌物,必须煮沸或加倍量的10%漂白粉乳剂或5%石炭酸溶液浸泡1小时。提高机体免疫力 对学龄前儿童应预防接种百、白、破三联疫苗,可产生良好免疫力。6月龄的幼儿即可开始免疫,皮下注射3 白喉预防次(0.5、1.0、1.0ml),每次间隔4~6周,1年后和入学前各加强注射1次。7岁以上儿童首次免疫注射,应以白喉和破伤风类毒素开始。对白喉易感者或体弱多病者可用抗毒素作被动免疫,成人1000~2000μ肌注,儿童1000μ,有效期仅2~3周。[3]白喉并发症
7、1.中毒性心肌炎: 最常见,发生率约10%,心电图异常者可达25%左右。多发生在病程的第2~3周。心电图检查有心肌损害、传导阻滞等改变。 2.周围神经麻痹: 多见于病程第3~4周。主要侵犯颅神经,以舌咽神经受损引起的腭咽肌瘫痪最为常见。此外,可见眼肌、面肌、四肢远端肌、肋间肌、膈神经肌、膈肌等瘫痪。白喉引起的神经麻痹,一般可在2-3个月内恢复,不留后遗症。白喉儿童白喉 病菌(白喉杆菌)存在于病儿或带菌者的咽喉部,当咳嗽、打喷嚏时,通过飞沫传播,亦可通过被污染的手、玩具、食具和食品传播。健康的儿童通过以上途径接触了白喉杆菌,就有可能得病。 儿童得了白喉有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