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2651087
大小:650.50 KB
页数:149页
时间:2018-07-18
《人教版九级语文上学期教案合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学校:逍遥回中班级:九一班姓名:孙俊辉探究学习语文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本期第一课时在几年的语文学习中,同学们也许已经写得一手漂亮的行楷字,已经有意识的自主的进行阅读和写作,掌握了学习的一些方法并主动自觉培养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在思想上日趋成熟,更加明白了学习的必要性和时间的紧迫性。中三是初中阶段最为关键的一年,同学们一定要潜心学习,奋发向上,古人说:“行百里者半九十”,意思是行程百里走完了九十里只能算完成了一半,因为事情越接近成功越困难,所谓黎明前最黑暗,成功前最渺茫。为了顺利完成初中学业,提高每个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今天有必要探讨
2、一下语文学习作用和学习语文需要注意的问题和方法,语文学习的作用:1.帮助我们积累字词2、拓展我们对现实世界的认识3、培养良好的思想感情4、接受文学名著的熏陶5、激起我们丰富的想象力6、逐步掌握分析文章的能力学习语文需要注意的问题:1.广泛的阅读,要有选择性的阅读,例如,课外读一些优美的散文和小说,古典名著及文学名著《繁星·春水》《骆驼祥子》《格列夫游记》《鲁滨逊漂流记》2.以课本为依据包括七——九年级课本中要求掌握的重点字词并背诵部分优秀古代诗词,注意字词的积累。3.上课专心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所提出的问题,不懂就问,下去后组织好个人
3、的复习,在此送给同学们四句话:a.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b.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c.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d.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决刘心武在《起点之美》中说:“起点之美,属于每一个人,终点之美,属于优胜者。”总之,语文课本所涉及的教材、它的作用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用”即它是一个载体,一个平台,一个过渡,目的是培养我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使我们能灵活、自如、轻松愉快地掌握语文知识,用丰富多彩的语言来表达我们的思想。课后反思:《沁园春·雪》本期第二、三课时教学目标 了解诗歌形象之美,语言凝炼而富有表现力的文体特点;
4、掌握本词中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能准确指出诗中的修辞手法;重点·难点 领会作者伟大的胸襟,坚定的信心; 指导学生通过写景、议论去正确而充分地理解课文所包含的深刻内容和强烈感情,体会生动、形象、凝练的诗歌语言。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诗用形象思维的特点,能联系词中的文化背景说出自己对诗人情感体验。 (可进行课堂讨论并个别发言)教学方式:启发式教学教学过程一、导入:北方冬天的雪,纷纷扬扬地飘落,它覆盖着原野、山村、村庄、道路。漫天皆白,玉龙飞舞,引得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诗兴大发。毛泽东同志既是一位
5、伟大的革命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词作《沁园春.雪》就是咏雪的名篇。(板书课题) 二、介绍词的知识:词,又称长短句。一首词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比如《沁园春》、《虞美人》、《水调歌头》等。一首词称为一阕;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三、介绍写作背景。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6、。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迅速在人民当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胜利的信心。四、教学新课(一)整体感知1.范读全词(或放朗诵录音),学生想象词作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词作所表达的感情。 2.齐读一遍。指出朗读注意的地方:①读出激越豪壮的情调②读出重音、停顿、速度、节奏。 3.教师讲解:这首词分上下两阕。上阕写景,实景有飞雪、冰封、长城、黄河、群山、高原;虚景有雪晴后的红装素裹,大气包举,气
7、象雄伟。下阕议论、抒情,评论古代英雄的不足,赞美当代革命英雄,充满对革命前途的必胜信念。(二)明确重点字词的读音和意义。(请乔江艳同学上台标注)分( )外妖娆( ) 成吉思汗( ) 数( )风流人物 今朝( )(三)课文分析(以问题引导,层层紧扣)学习上阕1)这首词的题目是《雪》,哪些部分是描写雪景的?请把写静、动景的词语划出来。封 飘 莽莽 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2)作者对雪景的描述,由哪个词领起?作者望见了哪些景观?“望”字。长城、黄河、山脉、高原等景观。3)“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原
8、都是静物,却写它们“舞”和“驰”,为什么这样写?给你怎样的感受?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化静为动。4)上阕末尾三句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从哪个词可以看出?这三句写出了怎样的意境?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须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