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建在古地震断裂带上

博物馆建在古地震断裂带上

ID:12633387

大小:41.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7-18

博物馆建在古地震断裂带上_第1页
博物馆建在古地震断裂带上_第2页
博物馆建在古地震断裂带上_第3页
资源描述:

《博物馆建在古地震断裂带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博物馆建在古地震断裂带上    我国是个地震多发国,据资料显示,有记载以来发生震级在8级以上的地震共有18次,自公元前1177年至公元1969年,除资料不确切外,共发生震级大于5级的地震2097次(部分数据为史料推断)。1970年至2007年年底,中国(含边界附近)共发生震级大于5级的地震约4500余次(真实记录)。    因此,建立一座地震博物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从某种角度上说,一座地震博物馆就是一部物化的抗震史,人们通过地震文物与那段灾难的历史对话,来见证人类征服大自然的精神。地震博物馆,具有陈列、展出

2、、宣传、服务等功能,达到对地震文化遗存、自然灾害遗存的管理作用。  中国建立的第一家地震博物馆正是兰州地震博物馆。作为我国首家地震专业博物馆,该馆由兰州市地震局和兰州交通大学于1988年共同创建,占地面积3500平方米,主体展厅设于神秘莫测的山洞内,深度约400余米。而它的特别不仅仅是因为这“第一”的称号,更是由于它的选址很特别,它位于兰州市安宁区的人防山洞内,这座山洞是上世纪60年代末兰州交通大学响应“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号召建成的,后来因地制宜进行改造,1988年成为国内第一家利用人防工事创办的博

3、物馆。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建馆之初选定人防山洞作为馆址,当时只是考虑到大小适中,直到90年代中期,国家地震局的部分专家到博物馆参观时,有一个专家惊喜地发现,原来人防山洞所在的位置恰巧就在一条古地震断裂带上,断层面清晰可见,十分壮观。    藏在400米人防洞里的“秘密    走进展厅,一幅长104米的地震壁画首先映入眼帘,漫步走过,80多幅古今中外有关地震的故事一一展现,介绍了诸多关于地震的成因、前兆、观测,还有防震抗震的基本知识,详尽的介绍和生动的人物让参观者受益匪浅、印象深刻。比如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4、,多个烈度;震前动物会出现宏观异常,如鸡飞狗跳、羊不进圈、牛不吃草等;如果首先感觉到上下颠簸,紧接着左右摇摆,此为近震,应采取避震措施;如果只感觉到左右摇摆,即为远震,大可不必惊慌。  博物馆,会发现明亮的展厅内,各个分馆独占一方,却又彼此相连,就好像四通八达的地下迷宫,参观者行走在隧道中,在结束这一馆内的参观后,转身又是另一片新天地。穿行在甘肃地震馆和国外地震馆,一幅幅撼人心神的图片,配以详尽的文字,从甘肃的海原地震、古浪地震,到1960年智利地震、1923日本关东大地震、1964年美国阿拉斯加地震,让每

5、个参观者深深地意识到,无论是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还是远在千里之外的世界某处,都随时面临着地震的威胁,只有了解地震对人类生活造成的危害,人们才能更加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    2008年5月12日,一场突如其来的8级强震,让整个神州大地筑起了“大难兴邦”的不倒长城,兰州市地震博物馆也随即开辟了“5.12”地震馆,通过对汶川地震的灾情、震源机理及抗震救灾三个部分的内容介绍,以大量图片、文字、模型为载体,展示了汶川地震自发生到灾后救援的全过程。馆内一大亮点在于,工作人员利用人防山洞内一块天然裸露的岩石,凭石搭建了

6、汶川灾后救援工程模型,不仅还原了当时救援工作的艰辛困难,更使参观者一目了然,身临其境。  馆内还设有勇闯无人区、地震仪器馆等分馆,或记录1999年我国四位青年地震专家不畏艰险,勇闯西藏玛尼无人区进行地震科考的光辉事迹,或展出我建国以来到现在已经退役和正在使用的地震仪器。据兰州市地震博物馆馆长雷麦莉介绍,馆内还即将兴建一座科技体验馆,运用多媒体手段,引进高科技仪器,使参观者能够更清晰更直接地体验地震带来的冲击力,加深民众对地震的理解。2#鍥炲 作者:陆庆阳 回复日期:2011-3-168:26:00  四大

7、“镇馆之宝”    据馆内的讲解员介绍,经过多年的辛勤努力,博物馆现已收藏有400余件实物、史料,其中有很多收藏在全国独一无二。这些关于地震的历史遗珍,如今正静静地陈列在兰州市地震博物馆,向参观者无声地讲述着甘肃乃至中国地震的历史片段。  入口处的峭壁绿树下矗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刻有世界第一幅地震烈度分布图。清朝嘉庆年间,山西省平陆县发生了一次强烈地震,嘉庆皇帝派刑部官员那彦宝为钦差大臣去了解情况,恪尽职守的那彦宝便在详细的勘察后,绘制了当地的地震破坏程度分布图,并保存流传了下来。1991年,兰州市地震博物馆

8、将这幅图完整的刻在石碑上,作为馆内最具分量的藏品之一,这块石碑也担当起了形象大使的重任,威武厚重地镇在博物馆的入口。  在展厅里一块炭黑色的“岩石”吸引了记者的目光,讲解员告诉记者,展出的这个物品叫做碳化断层泥,是1920年海原大地震时的断层混合物标本,也是研究地震能量的重要参照物。“这个算是我们馆里的‘镇馆之宝’了”,讲解员这样介绍道,“碳化断层泥,就是在地震发生时,断层高速错动产生高温、高压,把断层混合物燃烧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