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2617912
大小:3.04 MB
页数:131页
时间:2018-07-18
《历史必修iii解析及同步练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同步解析与测评 历史3必修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概述 中华民族拥有丰富而珍贵的思想文化遗产,蓄积深厚,渊源流长。其中,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它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影响深远,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时,又是世界文明史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各种思想流派纷纷提出治国济世的主张,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时期的学术思想大放异彩,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汉武帝即位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魏晋隋唐时期,佛教盛行,道教在民间广为流传,
2、传统儒学受到挑战。两宋时期,形成了糅合佛道思想的新儒学──程朱理学,在深化传统儒学的同时,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当程朱理学被官方利用,逐渐丧失自身活力以后,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批评宋明理学,倡导求实精神,以个性解放为核心,反映社会需要的早期启蒙思想悄然滋长,再次开创出思想活跃的新局面。 然而,在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儒学的文化地位和历史价值也颇受质疑。 131本专题较系统地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兴起、发展的演变的历史过程,以春秋战国时期和明清之际的两次思想活跃局面作首尾呼应。学习本专题需要注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考察思想发
3、展的脉络,注意各种思想的基本含义及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时代特征,需要适度阅读一些经典原文或思想史资料,也需要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思想与生活的联系,对古代思想特别是儒学思想作出一定的质疑和探究。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标准要求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知道与了解 1.诸子百家的含义 2.儒、墨、法、道四家的代表人物 理解与运用 1.孔子“仁”、“礼”的学说和德治、“有教无类”的主张2.孟子“仁政”、民本的思想和伦理观上的“性善论”3.荀子“仁义”和“王道”、“舟水之誉”
4、的论断,伦理观上的性恶论4.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点5.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6.“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7.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人格魅力8.儒家学说中的“和谐”思想 重点解析 1.“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及其意义 【解析】诸子百家的出现,是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的大变动以及“学在民间”现象的产物。政治上,周室衰微,分封制瓦解,诸侯之间的争霸或兼并战争不断,社会动荡,士大夫阶层崛起,这必然会引起思想的交锋,同时,在缺少绝对权威和政治控制的情况下,人们的思想也不受束缚和制约。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促使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创造了
5、物质条件。具有直接影响力的是“学在民间”和“士”的活跃与受重用,由于学在民间,出现了一批知识相对丰富的文士,由于“士”的活跃,思想的争鸣也就理所当然。百家争鸣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可以说,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成为中国思想文化取得显著进步的重要条件。儒家思想本身也在百家争鸣局面中得以吸收和融合各家之长。显然,一定的思想观念是一定历史时代的产物,是在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的。2.孔子、孟子和荀子的基本思想【解析】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对“仁”的解释是多种
6、多样的,但其立足点就是“爱”,是基于爱的伦理道德。所以他主张统治者要以德治民,主张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社会。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荀子以“君舟民水”的譬喻来告诫统治者,施政要用“仁义”和“王道”,要以德服人。很明显,孔子、孟子和荀子思想的相同之处都在“仁”“礼”二字上,其政治思想的核心都在于对民力的重视和德治上。只是孟子提出人的性善论,而荀子则提出了人的性恶论,但无论性善或性恶都是为了强调礼乐和促使人向善。 难点突破 1.诸子百家和百家争鸣的含义【突破】“子”是战国时代一般学者的尊称,诸子百家是
7、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的总称。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汉书·131艺文志》列了儒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由于小说家没有系统化的理论,不能称其为一个学派,其他九家被称为“九流”,其中,道家、儒家、墨家和法家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较为深远。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诘难、批驳,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这就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些学派其实还彼此吸收、融合,进而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
8、系。总体来说,“百家争鸣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