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霉菌病的ct影像分析

肺霉菌病的ct影像分析

ID:1261349

大小:35.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7-11-09

肺霉菌病的ct影像分析_第1页
肺霉菌病的ct影像分析_第2页
肺霉菌病的ct影像分析_第3页
肺霉菌病的ct影像分析_第4页
肺霉菌病的ct影像分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肺霉菌病的ct影像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肺霉菌病的CT影像分析[摘要]目的通过对肺霉菌病的ct影像分析,提高对本病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对46例肺霉菌病患者的ct影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肺霉菌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呼吸系统症状,ct平扫表现为多样性,斑片状、结节状和肿块状影,薄壁或厚壁空洞(腔)、肺囊肿、曲菌球,伴气液平面、钙化和纤维化等。结论ct检查可明确肺霉菌病和肺部基础性病变的形态、大小和范围,充分显示空洞(腔)和曲菌球等。[关键词]肺霉菌病;曲菌球;ct[中图分类号]r563.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0616(2011)22-

2、119-02肺霉菌病亦称肺真菌病,是由霉菌和霉菌孢子所引起的肺部疾患。由于广谱抗生素和激素的长期不规范使用,免疫抑制剂和抗恶性肿瘤药物的应用,代谢性疾病、慢性疾病和艾滋病,创伤和年老体弱等[1],易导致菌群失调与机体免疫力下降,诱发真菌感染。由于肺霉菌病缺乏特征性表现,临床诊治时常有困难,甚至误诊等。本研究通过对46例肺霉菌病的ct影像表现回顾性分析,以加深对该病的认识,提高诊断能力。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46例患者,其中男30例,女16例,年龄18~78岁。主要症状表现为低热或无发热、咳嗽、咳痰

3、、脓痰、咯血(7例)、气喘、胸痛,病程2d~10余年不等。1例为健康体检中发现,1例系溺水者,2例系统性红斑狼疮者,2例糖尿病者,2例慢性支气管炎者。1.2方法本组均使用16排螺旋ct机行胸部轴位连续扫描,扫描层厚1.3~1.5mm、间隔1.3~1.5mm,运用多平面重建技术。其中2例同时ct增强扫描。2结果ct平扫:病变部位,两肺22例,右肺16例(上叶12例,中叶1例,下叶1例,右肺多发2例),左肺8例(上叶和下叶分别4例)。病变表现,空洞(腔)28例(单发12例,多发16例。其中见曲菌球6例,壁结节

4、3例,气液面2例),斑片状影18例(主要为多发),结节状影9例(单发1例,多发8例),肿块状影6例(单发4例,多发2例),间质性肺炎1例,支气管扩张1例,两肺呈磨玻璃样改变1例,病灶钙化7例。ct增强:1例结节边缘轻度环形强化,1例空洞内结节未见明显强化。3讨论肺霉菌病包括肺的曲菌病、隐球菌病、念珠菌病、放线菌和奴卡氏菌病等,临床以肺曲菌病较常见。霉菌除新型隐球菌可产生肺原发性感染外,其他为条件致病菌,易发生于免疫功能障碍的患者,也可见于免疫功能正常者[2]。其感染途径主要经皮肤黏膜入侵、呼吸道吸入、经血

5、流或淋巴播散至肺、气管插管术和静脉置管术感染等。病理改变主要为肺部变态反应、炎症化脓性感染、出血、坏死和慢性肉芽肿等,最后可纤维化和钙化等[3]。病变形态多样,如肺小叶、肺段及肺叶实变,肺脓疡,肉芽肿,弥漫性结节和空洞等。肺霉菌病全身症状不明显,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缺乏特异性,以咳嗽、咳痰、咯血、低热和基础性疾病症状等为主。本组1例健康体检者,ct示右肺囊肿,伴两肺多发斑片状影,咳嗽、咳痰不明显。ct主要表现为:①肺内结节:单发或多发,大小不一,边缘清晰,可见浅分叶、毛刺。见图1。急性期结节内可有化脓灶,密

6、度不均匀;慢性霉菌感染可形成纤维结节病变,并可产生空洞[4],或结节内可见小斑片状钙化影。结节附近有时可见小斑片状影和纤维索条影等,与结核球“卫星病灶”相似,二者难以鉴别。增强扫描,结节边缘有时可轻度强化,提示结节周围有结缔组织包膜。见图2。②粟粒样和斑片状影:肺泡、肺小叶、肺段或肺叶实变,边缘清晰,密度均匀或不均匀。曲菌菌丝沿支气管黏膜生长,当侵及肺组织时,实变的肺小叶等互相融合成多发斑片状影,称支气管肺炎型。③肿块状影:肿块呈软组织密度,类圆形或不规则形,密度多均匀,边缘光整,可有分叶和毛刺。见图3。

7、侵袭型肺曲菌病感染早期,在肺部实变肿块影周围可见环绕的磨玻璃密度影,其密度介于肿块与正常肺组织间,形似晕轮,称为“晕轮征”,其病理基础为出血性肺梗死,中央的肿块为坏死的肺组织,周围的晕轮则为坏死组织周围出血区[5]。有的病灶内可见厚壁空洞,内壁多光整,有时见壁结节。④空洞、空腔:位置、大小和数目不一,可为肺结核、慢性肺脓肿、肺癌、肺囊肿、支气管囊状扩张等基础性疾病的空洞和空腔,也可为肺霉菌病病变形成的空洞,壁薄或壁厚,内壁一般较光整。当伴感染时,周围可见渗出影,空洞内可见气液平面。见图4、5。⑤曲菌球:是

8、曲菌在繁殖过程中,由菌丝、纤维蛋白、黏液和细胞碎屑等在空洞(腔)内相互融合而形成,通常表现为薄壁空洞(腔)内的孤立球形或不规则形软组织密度影,密度均匀,边缘多光滑锐利。曲菌球粘附性差,在空洞(腔)内多呈游离状态,可随体位改变而移动,仰卧位和俯卧位扫描,曲菌球多位于近地侧。见图6。曲菌球与空洞(腔)壁之间常见一新月形气体密度间隙,即“新月征”。曲菌球内有时可见钙化,增强无强化[4]。见图7。由于曲菌球的滚动和机械磨擦等,使空洞(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