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潮汕方言和泰语的双向借词及其演变发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潮汕方言和泰语的双向借词及其演变发展《民族语文》2006年第2期潮汕方言和泰语的双向借词及其演变发展林伦伦[提要]数百年间汉语潮汕话与泰语有密切的接触关系.泰语借用了很多潮汕方言词,泰国的潮汕话也借用了不少泰语词.本文介绍两地(国)文化经济的交流背号,扼要介绍双方的词汇借用情况及借词的变化和流向潮州本地的现象.一潮汕与泰国的社会经济文化交流的背景大约在泰国的大城王朝(1351767)时代,已经有潮州人到了泰国.明朝中叶的民间武装首领林道乾反抗明朝统治失败后,于万历六年(1578)带领所部2000余人到达泰国南部的北大年港,并在那里定居,开
2、始了文献有所记载的潮州人在泰国的历史.18世纪开始潮州人大量移民到泰国.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是潮州人移民泰国的第一次高潮.18世纪下半叶,缅甸军占领了泰国,而来自潮州(澄海)的郑信(1734-1782)率兵帮助泰国人打败了缅甸军队,建立了泰国历史上的第三个王朝——吞武里王朝(1767—1782).潮州人郑信当了暹罗的国王,其部下也大多是潮州人,潮州人在泰国朝野中地位的显赫可想而知.而在潮汕本土,此时澄海县内的樟林港也已经颇具规模,"红头船"从这里扬帆出海,而主要的目的地就是暹罗.乾隆十二年(1747),清朝政府还特许商人到暹罗采购
3、大米和木材,形成了潮汕人移居泰国的第一次高潮.据估计,在暹罗的曼谷王朝拉玛三世(1824--1851)初期,每年移民泰国的中国侨民有6o00—8000人,其中主要是潮州人.19世纪30年代,华侨华人至少占了曼谷40万居民的一半乃至四分之三.1910年曼谷王朝129年户籍调查资料显示,华人占曼谷人口的三成多,其中近一半是潮州人.潮州人移居泰国的第二个高峰出现在19世纪末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泰国的华侨华人人口由1910年的79万人增加到1942年的187万人,其高峰期在1921--1932年间.这些移民中,大多数是潮州人.据1937--1
4、938年的统计,抵泰的中国移民中74%是潮州人.1983年泰国政府公布的华侨华人人数是630万,占全国总人口的13%左右.而在这600多万的华侨华人中,祖籍潮州的人口约占70%.也就是说,在现在的泰国,少说也有400多万祖籍潮①参阅谢木全等:《达信大帝》,公元出版社(香港),2004年.@参阅《清实录.高宗实录》卷200.潮汕方言和泰语的双向借词及其演变发展州的华侨华人.①这个数字,已经是本土潮州人的三分之一了.在泰国,潮州会馆1938年就建立了,到目前,它仍然是世界各地潮州会馆中规模最大,建立最早的"一哥".@二双向借词分类简述1.泰语
5、中的潮州话借词'泰语的潮州话借词已分布到泰语诸词汇领域.人物称谓类ahia"阿兄"(哥哥,对比自己年纪稍大的男子的称谓);ai"阿姨"(母亲,姨妈);ak0日"阿公"(爷爷,祖宗);aku"阿舅"(舅舅);ama"阿玛"(奶奶);amuai"阿妹"(妹妹,对小姑娘的称谓);ape?"阿伯"(伯父,对老年男子的称谓);asim"阿婶"(婶婶,对中年妇女的称谓);ati"阿弟"(弟弟,对男孩的称谓):hiok0I1"香公"(寺庙管理员);huannarj"番人"(外国人,指侨居国人);kuanim"观音"(观音菩萨);kunSill"军师"(
6、参谋的人);lausim"老婶"(对老年妇女的称谓);liul0"喽哕"(手下马仔):nokia"孥囝"(小孩儿):punthauk0日"本头公"(土地神);sapua"三盘"(二手批发商);sampok0日"三保公"(对郑和的尊称);Sillhia"师兄"(对先进师门的同门学艺的同学的称谓);Sillpe"师父"(对自己师傅的尊称);sia"舍"(对男人的尊称);sian"仙"(对性格比较闲散的人的谐称);sinse"先生"(对老师,医生或看风水算命者的尊称);sintharj"新唐"(新来的华人):siutsai"秀才"(对读书人的尊
7、称);tuapui"大肥"(胖子);tzl3narj"唐人"(中国人);tuapho"大簿"(戏班主人);thauke"头家"(老板);thaukenia"头家娘"(老板娘):thaunarj"头人"(剧团团长):thautshiu"头手"(大厨师);tsig伽"济公"(传说的一个道行高深的和尚);tsosua"座山"(富翁);tshinteI1"亲丁"(华人工头);zipua"二盘"(批发商):zuanlo"暖炉"(火锅).生活用品类a13pau"红包"(红色的利市袋);hio"香"(烧的香火);kaui"交椅"(有靠背和扶手的椅子):
8、ki"屐"(木屐);koio?"膏药"(外用中药):khokuai?"裤橛"(中式短裤):khuih叼"开胸"(对襟衫);loko"锣鼓"(锣和鼓);paJ9to"方刀"(长方形的菜刀);p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