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2569901
大小:48.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7-17
《浅谈启发式教学方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江西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设计)论文题目:浅谈启发式教学方法学生姓名:黄秀和专业名称:数学应用学习层次:本科年级:03秋职称:中学一级教学点:永修县九江广播电视大学论文目录一、启发式教育方法的定义(个人观点)二、针对学生的差异,提问要有层次性、递度性。三、掌握发问时机,提问应该有的放矢,抓住关键点四、注意发问顺序,所提问题结构要简明合理,含义要清楚、准确、具体五、适时提示点拨,对学生的回答及时归纳总结浅谈启发式教学方法作者:黄秀和指导老师:【内容提要】启发式教学方法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经常被老师用来指导学生解决各类问题
2、,本文在阐述启发式教育定义方面和如何设问的方面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各种原理,结合实际情况来引导学生掌握知识,达到一定的要求。关键词:启发式定义设问教育是帮助学生成功的过程,教师是帮助学生成功的人!学习是由不知道到知道,从不会做到会做,又从会做到巧做的主动探求和积极实践过程!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得到什么样的效果,作为教师不得不认真考虑这个问题。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以贯彻三为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材为教与学的主要依据)两结合(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相结合;课内为主与课外为辅相结合)一核心(以培
3、养和发展学生智能、提高学生素质为核心)为原则,以启发式教学理论为导向、多种教学方法和形式优化组合、灵活运用的教学体系,构建以准备、诱发、释疑、转化、应用为基本要素的传动结构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进行诱发导引,并结合课堂练习精讲启发,及时总结学生讨论交流结果,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疑难问题进行讲解,突破教学难点,将计算机知识迁移转化为学生能力,从而让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技巧,进而实现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的三结合。多年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多用“灌输式”方法,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大有教师
4、唱独台戏,学生被动当观众的感觉。目前基础教育正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教师更要转变教学观念,树立素质教育思想,把课堂教学作为落实素质教育工作的主渠道,自觉探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教学模式。启发式教学原则是各种教学方法的灵魂,应渗透在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并贯彻教学过程的始终。教师在典型示范与一般要求相结合、讲授与引导相结合、肯定与补充相给合的原则指导下可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进行启发。孔之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是说,在学生积极思考而又没有搞通的时候,教师要施之以启发,在学生表达有欲而又不能时,教师要给以鼓
5、励和引导。启发式教学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和心理特征出发,依据学习过程的规律,尊重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恰如其分地肯定和指导他们的学习方向,并在学生遇到困难时难予启发性指导,启发学生不是代替学生思考或作结论,教师的工作不是直接“教”给学生知识、观念等,而是一个帮助者,帮助学生来构造知识,去形成观念。在对学生进行启发的过程中,“问”的艺术是启发的关键,是研究和表现启发式教学的艺术性的重要方面。“问”的目的是启发学生自己进行思考,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通过“问”,让学生愿意提出自己的想法,与教师商讨
6、。可见,“问”在启发诱导的过程中极其重要。那么,教师在教学时,如何通过恰当的“问”来启发诱导学生呢?一、针对学生的差异,提问要有层次性、递度性教学提问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所以教师在问题的设置上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确定问题的难度与坡度,既做到面向全体学生提出问题,以免造成“少数人表演,多数人陪坐”的现象,也需区别对待,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用不同的方式提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问题。例如把下列各式因式分解:1、;2、,因为第一问比较简单,所以提问的层次是中等生,第二问需要添项、拆项,所以提问的对象是优秀学生
7、。解1:=;2:二、掌握发问时机,提问应该有的放矢,抓住关键点教学需要是设计提问的客观依据。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随时都可以发问,但要保证提问的质量和效果,就必须要注意发问的时机及对教材的重点与难点如何发问,发问时应有的放矢,抓住关键点,以免画蛇添足。那么什么时候是最佳发问时机呢?就是当学生处于孔子所讲的:“必求通而示得,口欲言而不须”的“愤悱”状态的时候。此时,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激活,对教师的发问往往能入耳入脑,取得良效。最佳发问时机既要求教师敏于捕捉,准于把握,也要求教师巧于引发,善于创设。有机不发或无机而发,
8、都会给教学带来损失。那么应该在教材的什么地方设问呢?①应在教材的关键点设问,这些地方都是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之处,牵一发而动全身。②应在貌似无疑实则蕴疑之处设问。貌似无疑是学生学习中思维停留在浅表层面的反映,不是真的没有问题,而是学生没有发现深蕴其中的问题。教师在此处提问激疑,可以促使学生的思考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