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病害大全 高清

玉米病害大全 高清

ID:12547094

大小:1.61 MB

页数:41页

时间:2018-07-17

玉米病害大全 高清_第1页
玉米病害大全 高清_第2页
玉米病害大全 高清_第3页
玉米病害大全 高清_第4页
玉米病害大全 高清_第5页
资源描述:

《玉米病害大全 高清》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玉米病害大全高清玉米大斑病简介 英文名 Cornnorthernleafblight  异名 条斑病、煤纹病、枯叶病、叶斑病等,  病原 大斑凸脐蠕孢Exserohilumturcicum(Pass.)LeonardetSuggs,属半知菌亚门。有性态为玉米毛球腔菌Setosphaeriaturcica(Luttr.)Leonard&Suggs,在自然条件下不产生有性态。  寄主 玉米。  危害 为害较重的玉米病害。  分布 世界各玉米产区均有发生。  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也为害叶鞘和苞叶。先从底部叶片开始发生,逐步向上扩展,严重时能遍及全株。发病叶片初现水渍状青灰色或灰绿色小斑点,扩展后

2、为边缘暗褐色、中央淡褐色或者灰色的棱形或长纺锤形大斑,长5~10厘米,宽1.0~1.5厘米,潮湿时病斑上有明显的黑褐色霉层。严重时病斑融合纵裂,叶片枯死。   (1)形态:①分生孢子梗。单生或2~3根束生,从气孔抽出,不分枝,褐色,正直或膝曲状,基细胞较大,具2~8个隔膜,顶生色较淡,大小(35~160)微米×(6~11)微米。②分生孢子。梭形或长梭形,榄褐色,顶细胞钝圆,基细胞尖锥形,具2~7个隔膜,大小(45~126)微米×(15~24)微米,脐点明显,突出于基细胞外部。  (2)特性:本病菌与高粱大斑病病菌是同1个种1个不同的生理专化型。高粱专化型不侵染玉米,但玉米专化型能侵染高粱。

3、   病原以菌丝体及分生孢子在随病残体越冬,成为第2年发病的初侵染来源。而埋在地下10厘米深的病叶上的菌丝体越冬后全部死亡。玉米生长季节,越冬菌源产生孢子,随雨水飞溅或气流传播到玉米叶片上,适宜温、湿度条件下萌发入侵。感病品种上,病菌侵入后迅速扩展,约经14天左右,即可引起局部萎蔫,组织坏死,进而形成枯死病斑。潮湿的气候条件下,病斑上可产生大量分生孢子,随气流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造成病害流行。   品种抗病性是影响大斑病流行的重要因素。玉米连茬地及离村庄近的地块,由于越冬菌源量多,初侵染发生的早而多,再侵染频繁,易造成流行。  (1)环境:气候条件也是病害发生轻重的重要因素,气温20~2

4、5℃,相对湿度90%以上,对孢子形成、萌发、侵染有利,所以中温、高湿的气候条件利于大斑病流行。在北方玉米产区,6~7月降雨量均超过80毫米,雨日较多,加之8月份雨量适中,病情发展严重。  (2)栽培:①玉米孕穗、出穗期间氮肥不足发病较重。②单种玉米因其前期光照条件好,个体健壮,对大斑病的抵抗能力明显高于套种玉米。③连作地、排水不良的低洼地,以及田间密度高、郁闭、通风不良的田块,发病重。   (1)农业防治:①搭配种植抗病品种,合理布局。在大、小斑病和丝黑穗病混合发生区,应选用能兼抗几种病害的多抗性品种。②玉米秸杆不要堆放田头,提倡高温堆肥,并进行深翻冬灌。③轮作倒茬,避免重茬,减少病菌在田

5、间积累。④适当早播,培育壮苗,注意肥水管理,氮磷搭配使用,增强植株抗病能力。⑤早期摘除下部病叶,也可减轻发病。⑥玉米收获以后,彻底清除田内外病残组织,消灭侵染来源。  (2)药剂防治:心叶末期到抽雄期或发病初期50%好速净WP1000倍液,或80%速克净WP1000倍液,或50%多菌灵WP5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WP600倍液,或75%百菌清WP300倍液,或25%苯菌灵EC800倍液,或40%克瘟散EC800~1000倍液。隔10天喷1次,连续2~3次。 玉米小斑病简介  英文名  Cornsouthernleafblight  异名  玉米斑点病。  病原  玉蜀黍平脐蠕孢Bip

6、olarismaydis(NisikadoetMiyake)Shoem.,属半知菌亚门。有性态为异旋孢腔菌Cochliobolusheterostrophus(Drechsler)Drechsler。  寄主  玉米。  危害  玉米上主要病害。夏玉米区发生较重,大流行的年份可造成产量的重大损失。  分布  各玉米产区均有发生。 详细资料为害症状   玉米整个生育期内都可发生,但以抽雄、灌浆期发病重。主要为害叶片,但叶鞘、苞叶和果穗也能受害。  叶片:也为害叶鞘和苞叶。叶片上病斑小,但病斑数量多。初为水浸状,以后变为黄褐色或红褐色,边缘颜色较深,椭圆形、圆形或长圆形,大小(5~10)毫米×

7、(3~4)毫米,病斑密集时常互相连接成片,形成较大型枯斑。多雨潮湿天气,有时在病斑上可看到黑褐色霉层,但一般不易见到,可采用保湿法诱发产孢,具体方法与大斑病相同。多从植株下部叶片先发病,向上蔓延、扩展。叶片病斑形状,因品种抗性不同,有3种类型:①不规则椭圆形病斑,或受叶脉限制表现为近长方形,有较明显的紫褐色或深褐色边缘。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感病病斑型。②椭圆形或纺锤形病斑,扩展不受叶脉限制,病斑较大,灰褐色或黄褐色,无明显、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