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ystem-view的am调制解调系统的仿真设计与分析

基于system-view的am调制解调系统的仿真设计与分析

ID:12547092

大小:328.04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07-17

基于system-view的am调制解调系统的仿真设计与分析_第1页
基于system-view的am调制解调系统的仿真设计与分析_第2页
基于system-view的am调制解调系统的仿真设计与分析_第3页
基于system-view的am调制解调系统的仿真设计与分析_第4页
基于system-view的am调制解调系统的仿真设计与分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基于system-view的am调制解调系统的仿真设计与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通信原理方案设计报告学号:13010110020题目:基于SystemView的AM调制解调系统的仿真设计与分析姓名:邵晓强基于SystemView的AM调制解调系统的仿真设计与分析一、AM信号调制与解调原理:①调制原理:AM调制是由调制信号去控制高频载波的幅度,使之随调制信号作线性变化的过程。AM信号的时域和频域表示式分别为:式中,A0为外加的直流分量;②解调原理:解调是调制的逆过程,从接收到的已调信号中恢复原基带信号。AM解调方法有两种:相干解调和包络检波解调。相干解调:同接受的已调载波严格同步的本地载波与接受的已调信号相乘,再经低通

2、滤波器取出低通分量,得到原始的基带调制信号。与同频同相的想干载波相乘,得:经低通滤波器(LPF)后,得:相干解调的关键是:必须产生一个与调制器同频同相位的载波。如果同频同相位的条件得不到满足,则会破坏原始信号的恢复。包络检波解调:包络检波器一般由半波或全波整流器和低通滤波器组成,属于非相干解调,不需要相干载波。当RC满足条件:检波器的输出为m0(t)≈A0+m(t)。隔去直流即可得原信号m0(t)。本实验采用相干解调方式。一、系统组成框图、仿真模型、图符参数设置:系统时钟设置系统时钟设置原则:采样频率至少为框图中最高频率的两倍。图符号库/

3、图符名称参数设置1Source:SinusoidToken1Parameters:Source:SinusoidAmp=1vFreq=100HzPhase=0degOutput0=Sinet0t3Output1=CosineMaxRate(Port0)=200e+3Hz2Source:StepFctToken2Parameters:Source:StepFctAmp=2vStart=0secOffset=0vMaxRate=200e+3Hz8Source:SinusoidToken8Parameters:Source:SinusoidAm

4、p=1vFreq=1.5e+3HzPhase=0degOutput0=SineOutput1=Cosinet7t9t10MaxRate(Port1)=200e+3Hz11Operator:LinearSysToken11Parameters:Operator:LinearSysButterworthLowpassIIR3PolesFc=200HzQuantBits=NoneInitCndtn=TransientDSPModeDisabledMaxRate=200e+3Hz系统重要参数:输入正弦波幅度为1V,频率为100Hz;直流分量为2V

5、;载波为幅度为1V,频率为1500Hz余弦波,其频率1500Hz远大于输入正弦波频率(100Hz);低通滤波器为巴特沃斯低通滤波器,截止频率为200Hz;三、仿真波形(时域)系统输入正弦波直流分量正弦波与直流分量之和载波(未放大)载波(放大)AM信号(未放大)AM信号(放大)由图可知,AM信号是以Ao+m(t)为包络,以载波为填充形成的时域波形图,与理论分析一致。解调输出信号三、进一步分析的仿真波形系统输入输出覆盖图系统输入输出瀑布图由理论分析可知解调输出信号为1/2*m(t),输入正弦信号振幅为1V,由图知解调输出信号振幅为接近0.5V

6、,与理论分析一致。将系统终止时间变大为原来的10倍,得到输入正弦信号的功率谱谱图如下:输入正弦信号功率谱谱图:进一步放大得到:输入正弦信号功率谱谱图进一步放大由图中可知在100Hz出有一个冲激,而由信号与系统分析可知:对sin(2*pi*100t)做傅里叶变换将得到两个冲激,而负频率由于物理分析时不存在,因而其频谱应该是在f=100Hz处的一个冲激,故得出的频谱与理论分析一致。同样得到AM信号的功率谱谱图如下:AM信号功率谱谱图放大图由图可知,AM调制完成了频谱的线性搬移,且与理论分析一致。三、心得体会:通过AM调制解调系统的仿真,我更加

7、熟悉了SystemView软件的使用,为以后更加复杂的通信系统仿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对AM系统的原理与实现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学习通原理论课知识做到了学以致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