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数学一考研大纲 + 2013考研政治2013大纲

2013数学一考研大纲 + 2013考研政治2013大纲

ID:12527108

大小:359.50 KB

页数:54页

时间:2018-07-17

上传者:U-3204
2013数学一考研大纲 + 2013考研政治2013大纲_第1页
2013数学一考研大纲 + 2013考研政治2013大纲_第2页
2013数学一考研大纲 + 2013考研政治2013大纲_第3页
2013数学一考研大纲 + 2013考研政治2013大纲_第4页
2013数学一考研大纲 + 2013考研政治2013大纲_第5页
资源描述:

《2013数学一考研大纲 + 2013考研政治2013大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数数数学一2013年与2012年考研数学(一)大纲变化对比及复习重点提示科目章节大纲内容2012考研数学(一)大纲2013考研数学(一)大纲大纲对比复习重点提示高等数学一、函数、极限、连续考试内容函数的概念及表示法 函数的有界性、单调性、周期性和奇偶性 复合函数、反函数、分段函数和隐函数 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及其图形 初等函数 函数关系的建立数列极限与函数极限的定义及其性质 函数的左极限与右极限 无穷小量和无穷大量的概念及其关系 无穷小量的性质及无穷小量的比较 极限的四则运算 极限存在的两个准则:单调有界准则和夹逼准则 两个重要极限:,函数连续的概念 函数间断点的类型 初等函数的连续性 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函数的概念及表示法 函数的有界性、单调性、周期性和奇偶性 复合函数、反函数、分段函数和隐函数 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及其图形 初等函数 函数关系的建立数列极限与函数极限的定义及其性质 函数的左极限与右极限 无穷小量和无穷大量的概念及其关系 无穷小量的性质及无穷小量的比较 极限的四则运算 极限存在的两个准则:单调有界准则和夹逼准则 两个重要极限:,函数连续的概念 函数间断点的类型 初等函数的连续性 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无变化1.函数是微积分研究的对象,函数这部分的重点是:复合函数、反函数、分段函数和隐函数、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及其图形、初等函数的概念等;2.54 极限是研究微积分的工具,极限是本章的重点内容,既要准确理解极限的概念、性质和极限存在的条件,又要能准确的求出各种极限,掌握求极限的各种方法。3.连续性是可导性与可积性的重要条件,要掌握判断函数连续性与间断点类型的方法,特别是分段函数在分界点处的连续性,理解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考试要求1.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函数的表示法,会建立应用问题的函数关系.  2.了解函数的有界性、单调性、周期性和奇偶性.  3.理解复合函数及分段函数的概念,了解反函数及隐函数的概念.  4.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及其图形,了解初等函数的概念.  5.理解极限的概念,理解函数左极限与右极限的概念以及函数极限存在与左、右极限之间的关系.  6.掌握极限的性质及四则运算法则.  7.掌握极限存在的两个准则,并会利用它们求极限,掌握利用两个重要极限求极限的方法.  8.理解无穷小量、无穷大量的概念,掌握无穷小量的比较方法,会用等价无穷小量求极限.  9.理解函数连续性的概念(含左连续与右连续),会判别函数间断点的类型.  10.了解连续函数的性质和初等函数的连续性,理解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有界性、最大值和最小值定理、介值定理),并会应用这些性质.1.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函数的表示法,会建立应用问题的函数关系.  2.了解函数的有界性、单调性、周期性和奇偶性.  3.理解复合函数及分段函数的概念,了解反函数及隐函数的概念.  4.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及其图形,了解初等函数的概念.  5.理解极限的概念,理解函数左极限与右极限的概念以及函数极限存在与左、右极限之间的关系.  6.掌握极限的性质及四则运算法则.  7.掌握极限存在的两个准则,并会利用它们求极限,掌握利用两个重要极限求极限的方法.  8.理解无穷小量、无穷大量的概念,掌握无穷小量的比较方法,会用等价无穷小量求极限.  9.理解函数连续性的概念(含左连续与右连续),会判别函数间断点的类型.  10.了解连续函数的性质和初等函数的连续性,理解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有界性、最大值和最小值定理、介值定理),并会应用这些性质.无变化二、一元函数微分学考试内容导数和微分的概念 导数的几何意义和物理意义 函数的可导性与连续性之间的关系 平面曲线的切线和法线 导数和微分的四则运算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 复合函数、反函数、隐函数以及参数方程所确定的函数的微分法 高阶导数导数和微分的概念 导数的几何意义和物理意义 函数的可导性与连续性之间的关系 平面曲线的切线和法线 导数和微分的四则运算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 复合函数、反函数、隐函数以及参数方程所确定的函数的微分法 高阶导数无变化54 一阶微分形式的不变性 微分中值定理 洛必达(L’Hospital)法则 函数单调性的判别函数的极值 函数图形的凹凸性、拐点及渐近线 函数图形的描绘 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弧微分 曲率的概念 曲率圆与曲率半径一阶微分形式的不变性 微分中值定理 洛必达(L’Hospital)法则 函数单调性的判别函数的极值 函数图形的凹凸性、拐点及渐近线 函数图形的描绘 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弧微分 曲率的概念 曲率圆与曲率半径1.一元函数的导数与微分的概念及其各种计算方法是微积分学中最基本又是最重要的概念与计算之一,重点理解函数的可导性与连续性之间的关系.掌握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和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公式.会求分段函数的导数,会求隐函数和由参数方程所确定的函数以及反函数的导数.54 2.微分中值定理是微分学中最重要的理论部分,重点掌握罗尔(Rolle)定理、拉格朗日(Lagrange)中值定理和泰勒(Taylor)定理,会用导数来讨论函数的单调性、极值点、凹凸性与拐点,掌握求最值的方法并会解简单的应用题。考试要求1.理解导数和微分的概念,理解导数与微分的关系,理解导数的几何意义,会求平面曲线的切线方程和法线方程,了解导数的物理意义,会用导数描述一些物理量,理解函数的可导性与连续性之间的关系.2.掌握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和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公式.了解微分的四则运算法则和一阶微分形式的不变性,会求函数的微分.3.了解高阶导数的概念,会求简单函数的高阶导数.4.会求分段函数的导数,会求隐函数和由参数方程所确定的函数以及反函数的导数.5.理解并会用罗尔(Rolle)定理、拉格朗日(Lagrange)中值定理和泰勒(Taylor)定理,了解并会用柯西(Cauchy)中值定理.6.掌握用洛必达法则求未定式极限的方法.7.理解函数的极值概念,掌握用导数判断函数的单调性和求函数极值的方法,掌握函数最大值和最小值的求法及其应用.8.会用导数判断函数图形的凹凸性(注:在区间内,设函数1.理解导数和微分的概念,理解导数与微分的关系,理解导数的几何意义,会求平面曲线的切线方程和法线方程,了解导数的物理意义,会用导数描述一些物理量,理解函数的可导性与连续性之间的关系.2.掌握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和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公式.了解微分的四则运算法则和一阶微分形式的不变性,会求函数的微分.3.了解高阶导数的概念,会求简单函数的高阶导数.4.会求分段函数的导数,会求隐函数和由参数方程所确定的函数以及反函数的导数.5.理解并会用罗尔(Rolle)定理、拉格朗日(Lagrange)中值定理和泰勒(Taylor)定理,了解并会用柯西(Cauchy)中值定理.6.掌握用洛必达法则求未定式极限的方法.7.理解函数的极值概念,掌握用导数判断函数的单调性和求函数极值的方法,掌握函数最大值和最小值的求法及其应用.8.会用导数判断函数图形的凹凸性(注:在区间内,设函数无变化具有二阶导数。当时,的图形是凹的;当时,的图形是凸的),会求函数图形的拐点以及水平、铅直和斜渐近线,会描绘函数的图形.9.了解曲率、曲率圆与曲率半径的概念,会计算曲率和曲率半径.具有二阶导数。当时,的图形是凹的;当时,的图形是凸的),会求函数图形的拐点以及水平、铅直和斜渐近线,会描绘函数的图形.9.了解曲率、曲率圆与曲率半径的概念,会计算曲率和曲率半径.三、一元函数积分学考试内容原函数和不定积分的概念 不定积分的基本性质 基本积分公式 定积分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定积分中值定理 积分上限的函数及其导数 牛顿一莱布尼茨(Newton-Leibniz)公式 不定积分和定积分的换元积分法与分部积分法 有理函数、三角函数的有理式和简单无理函数的积分 反常(广义)积分 定积分的应用原函数和不定积分的概念 不定积分的基本性质 基本积分公式 定积分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定积分中值定理 积分上限的函数及其导数 牛顿一莱布尼茨(Newton-Leibniz)公式 不定积分和定积分的换元积分法与分部积分法 有理函数、三角函数的有理式和简单无理函数的积分 反常(广义)积分 定积分的应用无变化不定积分与定积分是积分学的基础,在积分的计算中换元积分和分部积分法是最基本的方法,需要熟练掌握,理解积分上限的函数,会求它的导数,掌握牛顿-莱布尼茨公式.掌握用定积分表达和计算一些几何量与物理量考试要求1.理解原函数的概念,理解不定积分和定积分的概念.2.掌握不定积分的基本公式,掌握不定积分和定积分的性质及定积分中值定理,掌握换元积分法与分部积分法.3.会求有理函数、三角函数有理式和简单无理函数的积分.4.理解积分上限的函数,会求它的导数,掌握牛顿-莱布尼茨公式.5.了解反常积分的概念,会计算反常积分.1.理解原函数的概念,理解不定积分和定积分的概念.2.掌握不定积分的基本公式,掌握不定积分和定积分的性质及定积分中值定理,掌握换元积分法与分部积分法.3.会求有理函数、三角函数有理式和简单无理函数的积分.4.理解积分上限的函数,会求它的导数,掌握牛顿-莱布尼茨公式.5.了解反常积分的概念,会计算反常积分.无变化54 6.掌握用定积分表达和计算一些几何量与物理量(平面图形的面积、平面曲线的弧长、旋转体的体积及侧面积、平行截面面积为已知的立体体积、功、引力、压力、质心、形心等)及函数的平均值.6.掌握用定积分表达和计算一些几何量与物理量(平面图形的面积、平面曲线的弧长、旋转体的体积及侧面积、平行截面面积为已知的立体体积、功、引力、压力、质心、形心等)及函数的平均值.四、向量代数和空间解析几何考试内容向量的概念 向量的线性运算 向量的数量积和向量积 向量的混合积 两向量垂直、平行的条件 两向量的夹角 向量的坐标表达式及其运算 单位向量 方向数与方向余弦 曲面方程和空间曲线方程的概念 平面方程、直线方程 平面与平面、平面与直线、直线与直线的夹角以及平行、垂直的条件 点到平面和点到直线的距离 球面 柱面 旋转曲面 常用的二次曲面方程及其图形 空间曲线的参数方程和一般方程 空间曲线在坐标面上的投影曲线方程向量的概念 向量的线性运算 向量的数量积和向量积 向量的混合积 两向量垂直、平行的条件 两向量的夹角 向量的坐标表达式及其运算 单位向量 方向数与方向余弦 曲面方程和空间曲线方程的概念 平面方程、直线方程 平面与平面、平面与直线、直线与直线的夹角以及平行、垂直的条件 点到平面和点到直线的距离 球面 柱面 旋转曲面 常用的二次曲面方程及其图形 空间曲线的参数方程和一般方程 空间曲线在坐标面上的投影曲线方程无变化1.向量代数的重点是向量的运算:加法、数乘、数量积、向量积与混合积,应能熟练的用于直线与平面的问题;2.空间解析几何的重点是建立平面、直线方程,以及直线与直线、平面与平面、直线与平面之间的各种关系;3.对于二次方程应当知道每种方程各表示什么曲面,会求柱面、旋转面方程。考试要求1.理解空间直角坐标系,理解向量的概念及其表示.2.掌握向量的运算(线性运算、数量积、向量积、混合积),了解两个向量垂直、平行的条件.3.理解单位向量、方向数与方向余弦、向量的坐标表达式,掌握用坐标表达式进行向量运算的方法.4.掌握平面方程和直线方程及其求法.5.会求平面与平面、平面与直线、直线与直线之间的夹角,并会利用平面、直线的相互关系(平行、垂直、相交等)解决有关问题.6.会求点到直线以及点到平面的距离.7.了解曲面方程和空间曲线方程的概念.8.了解常用二次曲面的方程及其图形,会求简单的柱面和旋转曲面的方程.1.理解空间直角坐标系,理解向量的概念及其表示.2.掌握向量的运算(线性运算、数量积、向量积、混合积),了解两个向量垂直、平行的条件.3.理解单位向量、方向数与方向余弦、向量的坐标表达式,掌握用坐标表达式进行向量运算的方法.4.掌握平面方程和直线方程及其求法.5.会求平面与平面、平面与直线、直线与直线之间的夹角,并会利用平面、直线的相互关系(平行、垂直、相交等)解决有关问题.6.会求点到直线以及点到平面的距离.7.了解曲面方程和空间曲线方程的概念.8.了解常用二次曲面的方程及其图形,会求简单的柱面和旋转曲面的方程.无变化54 9.了解空间曲线的参数方程和一般方程.了解空间曲线在坐标平面上的投影,并会求该投影曲线的方程.9.了解空间曲线的参数方程和一般方程.了解空间曲线在坐标平面上的投影,并会求该投影曲线的方程.五、多元函数微分学考试内容多元函数的概念 二元函数的几何意义 二元函数的极限与连续的概念有界闭区域上多元连续函数的性质 多元函数的偏导数和全微分 全微分存在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多元复合函数、隐函数的求导法二阶偏导数 方向导数和梯度 空间曲线的切线和法平面 曲面的切平面和法线 二元函数的二阶泰勒公式 多元函数的极值和条件极值 多元函数的最大值、最小值及其简单应用多元函数的概念 二元函数的几何意义 二元函数的极限与连续的概念有界闭区域上多元连续函数的性质 多元函数的偏导数和全微分 全微分存在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多元复合函数、隐函数的求导法二阶偏导数 方向导数和梯度 空间曲线的切线和法平面 曲面的切平面和法线 二元函数的二阶泰勒公式 多元函数的极值和条件极值 多元函数的最大值、最小值及其简单应用无变化1.多元函数重点研究的是二元函数,重点掌握二元函数的偏导数、可微性、全微分,了解全微分存在的必要条件及充分条件,会求多元复合函数及隐函数的一阶与二阶偏导数或全微分;2.多元函数微分学的一个重要应用时多元函数的最值问题,包括简单的极值问题与条件极值问;3.多元函数微分学另外一个重要的概念是方向导数和梯度,掌握其计算方法。考试要求1.理解多元函数的概念,理解二元函数的几何意义.2.了解二元函数的极限与连续的概念以及有界闭区域上连续函数的性质.3.理解多元函数偏导数和全微分的概念,会求全微分,了解全微分存在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了解全微分形式的不变性.4.理解方向导数与梯度的概念,并掌握其计算方法.5.掌握多元复合函数一阶、二阶偏导数的求法.6.了解隐函数存在定理,会求多元隐函数的偏导数.7.了解空间曲线的切线和法平面及曲面的切平面和法线的概念,会求它们的方程.8.了解二元函数的二阶泰勒公式.1.理解多元函数的概念,理解二元函数的几何意义.2.了解二元函数的极限与连续的概念以及有界闭区域上连续函数的性质.3.理解多元函数偏导数和全微分的概念,会求全微分,了解全微分存在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了解全微分形式的不变性.4.理解方向导数与梯度的概念,并掌握其计算方法.5.掌握多元复合函数一阶、二阶偏导数的求法.6.了解隐函数存在定理,会求多元隐函数的偏导数.7.了解空间曲线的切线和法平面及曲面的切平面和法线的概念,会求它们的方程.8.了解二元函数的二阶泰勒公式.无变化54 9.理解多元函数极值和条件极值的概念,掌握多元函数极值存在的必要条件,了解二元函数极值存在的充分条件,会求二元函数的极值,会用拉格朗日乘数法求条件极值,会求简单多元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并会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问题.9.理解多元函数极值和条件极值的概念,掌握多元函数极值存在的必要条件,了解二元函数极值存在的充分条件,会求二元函数的极值,会用拉格朗日乘数法求条件极值,会求简单多元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并会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问题.六、多元函数积分学考试内容二重积分与三重积分的概念、性质、计算和应用 两类曲线积分的概念、性质及计算 两类曲线积分的关系 格林(Green)公式 平面曲线积分与路径无关的条件 二元函数全微分的原函数 两类曲面积分的概念、性质及计算两类曲面积分的关系 高斯(Gauss)公式 斯托克斯(Stokes)公式 散度、旋度的概念及计算曲线积分和曲面积分的应用二重积分与三重积分的概念、性质、计算和应用 两类曲线积分的概念、性质及计算 两类曲线积分的关系 格林(Green)公式 平面曲线积分与路径无关的条件 二元函数全微分的原函数 两类曲面积分的概念、性质及计算两类曲面积分的关系 高斯(Gauss)公式 斯托克斯(Stokes)公式 散度、旋度的概念及计算曲线积分和曲面积分的应用无变化54 多元函数积分学是定积分的推广,包括二重积分、三重积分、曲线曲面积分,学习本章的关键就是掌握它们与定积分的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重点掌握把计算各类多元函数积分转化为求定积分的有关公式及重积分的变量替换,包括极坐标、柱坐标与球坐标变换。格林公式、高斯公式和斯托克斯公式及其应用,平面曲线积分与路径无关及全微分式的原函数问题等再历年的考试中占有重要地位。考试要求1.理解二重积分、三重积分的概念,了解重积分的性质,了解二重积分的中值定理.2.掌握二重积分的计算方法(直角坐标、极坐标),会计算三重积分(直角坐标、柱面坐标、球面坐标).3.理解两类曲线积分的概念,了解两类曲线积分的性质及两类曲线积分的关系.4.掌握计算两类曲线积分的方法.5.掌握格林公式并会运用平面曲线积分与路径无关的条件,会求二元函数全微分的原函数.6.了解两类曲面积分的概念、性质及两类曲面积分的关系,掌握计算两类曲面积分的方法,掌握用高斯公式计算曲面积分的方法,并会用斯托克斯公式计算曲线积分.7.了解散度与旋度的概念,并会计算.1.理解二重积分、三重积分的概念,了解重积分的性质,了解二重积分的中值定理.2.掌握二重积分的计算方法(直角坐标、极坐标),会计算三重积分(直角坐标、柱面坐标、球面坐标).3.理解两类曲线积分的概念,了解两类曲线积分的性质及两类曲线积分的关系.4.掌握计算两类曲线积分的方法.5.掌握格林公式并会运用平面曲线积分与路径无关的条件,会求二元函数全微分的原函数.6.了解两类曲面积分的概念、性质及两类曲面积分的关系,掌握计算两类曲面积分的方法,掌握用高斯公式计算曲面积分的方法,并会用斯托克斯公式计算曲线积分.7.了解散度与旋度的概念,并会计算.无变化8.会用重积分、曲线积分及曲面积分求一些几何量与物理量(平面图形的面积、体积、曲面面积、弧长、质量、质心、、形心、转动惯量、引力、功及流量等).8.会用重积分、曲线积分及曲面积分求一些几何量与物理量(平面图形的面积、体积、曲面面积、弧长、质量、质心、、形心、转动惯量、引力、功及流量等).七、无穷级数考试内容常数项级数的收敛与发散的概念 收敛级数的和的概念 级数的基本性质与收敛的必要条件 几何级数与级数及其收敛性 正项级数收敛性的判别法 交错级数与莱布尼茨定理 任意项级数的绝对收敛与条件收敛 函数项级数的收敛域与和函数的概念 幂级数及其收敛半径、收敛区间(指开区间)和收敛域 幂级数的和函数 幂级数在其收敛区间内的基本性质简单幂级数的和函数的求法 初等函数的幂级数展开式函数的傅里叶(Fourier)系数与傅里叶级数 狄利克雷(Dirichlet)定理 函数在上的傅里叶级数 函数在上的正弦级数和余弦级数常数项级数的收敛与发散的概念 收敛级数的和的概念 级数的基本性质与收敛的必要条件 几何级数与级数及其收敛性 正项级数收敛性的判别法 交错级数与莱布尼茨定理 任意项级数的绝对收敛与条件收敛 函数项级数的收敛域与和函数的概念 幂级数及其收敛半径、收敛区间(指开区间)和收敛域 幂级数的和函数 幂级数在其收敛区间内的基本性质简单幂级数的和函数的求法 初等函数的幂级数展开式函数的傅里叶(Fourier)系数与傅里叶级数 狄利克雷(Dirichlet)定理 函数在上的傅里叶级数 函数在上的正弦级数和余弦级数无变化无穷级数包含常数项级数与函数项级数,要熟练掌握常数项级数敛散性的判定,对一般的函数项级数要掌握其收敛域的求法,对幂级数要掌握其收敛性的特点,收敛半径与收敛域的求法,和函数的性质,关于傅里叶级数,考察的比较少,对于给定的函数要会求按指定形式的傅里叶展开式。考试要求1.理解常数项级数收敛、发散以及收敛级数的和的概念,掌握级数的基本性质及收敛的必要条件.  2.掌握几何级数与级数的收敛与发散的条件.  3.掌握正项级数收敛性的比较判别法和比值判别法,会用根值判别法.  4.掌握交错级数的莱布尼茨判别法.  5.了解任意项级数绝对收敛与条件收敛的概念以及绝对收敛与收敛的关系.  61.理解常数项级数收敛、发散以及收敛级数的和的概念,掌握级数的基本性质及收敛的必要条件.  2.掌握几何级数与级数的收敛与发散的条件.  3.掌握正项级数收敛性的比较判别法和比值判别法,会用根值判别法.  4.掌握交错级数的莱布尼茨判别法.  5.了解任意项级数绝对收敛与条件收敛的概念以及绝对收敛与收敛的关系.  6无变化54 .了解函数项级数的收敛域及和函数的概念.  7.理解幂级数收敛半径的概念、并掌握幂级数的收敛半径、收敛区间及收敛域的求法.  8.了解幂级数在其收敛区间内的基本性质(和函数的连续性、逐项求导和逐项积分),会求一些幂级数在收敛区间内的和函数,并会由此求出某些数项级数的和.  9.了解函数展开为泰勒级数的充分必要条件.  10.掌握、、、及的麦克劳林(Maclaurin)展开式,会用它们将一些简单函数间接展开成幂级数.11.了解傅里叶级数的概念和狄利克雷收敛定理,会将定义在上的函数展开为傅里叶级数,会将定义在上的函数展开为正弦级数与余弦级数,会写出傅里叶级数的和函数的表达式..了解函数项级数的收敛域及和函数的概念.  7.理解幂级数收敛半径的概念、并掌握幂级数的收敛半径、收敛区间及收敛域的求法.  8.了解幂级数在其收敛区间内的基本性质(和函数的连续性、逐项求导和逐项积分),会求一些幂级数在收敛区间内的和函数,并会由此求出某些数项级数的和.  9.了解函数展开为泰勒级数的充分必要条件.  10.掌握、、、及的麦克劳林(Maclaurin)展开式,会用它们将一些简单函数间接展开成幂级数.11.了解傅里叶级数的概念和狄利克雷收敛定理,会将定义在上的函数展开为傅里叶级数,会将定义在上的函数展开为正弦级数与余弦级数,会写出傅里叶级数的和函数的表达式.八、常微分方程考试内容常微分方程的基本概念 变量可分离的微分方程 齐次微分方程 一阶线性微分方程 伯努利(Bernoulli)方程 全微分方程 可用简单的变量代换求解的某些微分方程 可降阶的高阶微分方程 线性微分方程解的性质及解的结构定理 二阶常系数齐次线性微分方程 高于二阶的某些常系数齐次线性微分方程 简单的二阶常系数非齐次线性微分方程常微分方程的基本概念 变量可分离的微分方程 齐次微分方程 一阶线性微分方程 伯努利(Bernoulli)方程 全微分方程 可用简单的变量代换求解的某些微分方程 可降阶的高阶微分方程 线性微分方程解的性质及解的结构定理 二阶常系数齐次线性微分方程 高于二阶的某些常系数齐次线性微分方程 简单的二阶常系数非齐次线性微分方程无变化54 欧拉(Euler)方程 微分方程的简单应用欧拉(Euler)方程 微分方程的简单应用常微分方程研究的对象就是常微分方程解的性质与求法,需要重点掌握如何求解不同类型的微分方程,主要包括一阶线性微分方程和二阶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理解线性微分方程解的性质和解的结构,对于微分方程的应用问题要会建立方程。考试要求1.了解微分方程及其阶、解、通解、初始条件和特解等概念.2.掌握变量可分离的微分方程及一阶线性微分方程的解法.3.会解齐次微分方程、伯努利方程和全微分方程,会用简单的变量代换解某些微分方程4.会用降阶法解下列形式的微分方程:.5.理解线性微分方程解的性质及解的结构.6.掌握二阶常系数齐次线性微分方程的解法,并会解某些高于二阶的常系数齐次线性微分方程.7.会解自由项为多项式、指数函数、正弦函数、余弦函数以及它们的和与积的二阶常系数非齐次线性微分方程.8.会解欧拉方程.9.会用微分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问题.1.了解微分方程及其阶、解、通解、初始条件和特解等概念.2.掌握变量可分离的微分方程及一阶线性微分方程的解法.3.会解齐次微分方程、伯努利方程和全微分方程,会用简单的变量代换解某些微分方程4.会用降阶法解下列形式的微分方程:.5.理解线性微分方程解的性质及解的结构.6.掌握二阶常系数齐次线性微分方程的解法,并会解某些高于二阶的常系数齐次线性微分方程.7.会解自由项为多项式、指数函数、正弦函数、余弦函数以及它们的和与积的二阶常系数非齐次线性微分方程.8.会解欧拉方程.9.会用微分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问题.无变化线性代数一、行列式考试内容行列式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行列式按行(列)展开定理行列式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行列式按行(列)展开定理无变化行列式的重点是计算,应当理解n阶行列式的概念、掌握行列式的性质考试要求1.了解行列式的概念,掌握行列式的性质.2.会应用行列式的性质和行列式按行(列)展开定理计算行列式.1.了解行列式的概念,掌握行列式的性质.2.会应用行列式的性质和行列式按行(列)展开定理计算行列式.无变化二、矩阵考试内容无变化54 矩阵的概念 矩阵的线性运算 矩阵的乘法 方阵的幂 方阵乘积的行列式 矩阵的转置 逆矩阵的概念和性质 矩阵可逆的充分必要条件 伴随矩阵 矩阵的初等变换 初等矩阵  矩阵的秩 矩阵的等价 分块矩阵及其运算矩阵的概念 矩阵的线性运算 矩阵的乘法 方阵的幂 方阵乘积的行列式 矩阵的转置 逆矩阵的概念和性质 矩阵可逆的充分必要条件 伴随矩阵 矩阵的初等变换 初等矩阵  矩阵的秩 矩阵的等价 分块矩阵及其运算矩阵是线性代数的核心,矩阵的概念、运算及理论贯穿线性代数的始终,要熟练掌握矩阵的运算、理解逆矩阵的概念,掌握逆矩阵的性质,以及矩阵可逆的充分必要条件,理解伴随矩阵的概念,会用伴随矩阵求逆矩阵.理解矩阵的秩的概念,掌握用初等变换求矩阵的秩和逆矩阵的方法.考试要求1.理解矩阵的概念,了解单位矩阵、数量矩阵、对角矩阵、三角矩阵、对称矩阵和反对称矩阵,以及它们的性质.2.掌握矩阵的线性运算、乘法、转置以及它们的运算规律,了解方阵的幂与方阵乘积的行列式的性质.3.理解逆矩阵的概念,掌握逆矩阵的性质,以及矩阵可逆的充分必要条件,理解伴随矩阵的概念,会用伴随矩阵求逆矩阵.  4.理解矩阵初等变换的概念,了解初等矩阵的性质和矩阵等价的概念,理解矩阵的秩的概念,掌握用初等变换求矩阵的秩和逆矩阵的方法.5.了解分块矩阵及其运算.1.理解矩阵的概念,了解单位矩阵、数量矩阵、对角矩阵、三角矩阵、对称矩阵和反对称矩阵,以及它们的性质.2.掌握矩阵的线性运算、乘法、转置以及它们的运算规律,了解方阵的幂与方阵乘积的行列式的性质.3.理解逆矩阵的概念,掌握逆矩阵的性质,以及矩阵可逆的充分必要条件,理解伴随矩阵的概念,会用伴随矩阵求逆矩阵.  4.理解矩阵初等变换的概念,了解初等矩阵的性质和矩阵等价的概念,理解矩阵的秩的概念,掌握用初等变换求矩阵的秩和逆矩阵的方法.5.了解分块矩阵及其运算.无变化三、向量考试内容向量的概念向量的线性组合与线性表示向量组的线性相关与线性无关向量组的极大线性无关组等价向量组向量组的秩向量组的秩与矩阵的秩之间的关系向量空间及其相关概念维向量空间的基变换和坐标变换过渡矩阵向量的内积线性无关向量组的正交规范化方法规范正交基正交矩阵及其性质向量的概念向量的线性组合与线性表示向量组的线性相关与线性无关向量组的极大线性无关组等价向量组向量组的秩向量组的秩与矩阵的秩之间的关系向量空间及其相关概念维向量空间的基变换和坐标变换过渡矩阵向量的内积线性无关向量组的正交规范化方法规范正交基正交矩阵及其性质无变化向量是线性代数的重点之一,也是难点,应理解向量的线性组合,掌握求线性表出的方法,理解线性相关无关的概念,重点54 掌握向量组线性相关、线性无关的有关性质及判别法.要理解向量组的极大线性无关组的概念,掌握其求法,要理解向量组秩的概念,会求向量组的秩,了解内积的概念掌握施密特正交化方法。考试要求1.理解维向量、向量的线性组合与线性表示的概念.  2.理解向量组线性相关、线性无关的概念,掌握向量组线性相关、线性无关的有关性质及判别法.1.理解维向量、向量的线性组合与线性表示的概念.  2.理解向量组线性相关、线性无关的概念,掌握向量组线性相关、线性无关的有关性质及判别法.无变化  3.理解向量组的极大线性无关组和向量组的秩的概念,会求向量组的极大线性无关组及秩4.理解向量组等价的概念,理解矩阵的秩与其行(列)向量组的秩之间的关系.  5.了解维向量空间、子空间、基底、维数、坐标等概念.  6.了解基变换和坐标变换公式,会求过渡矩阵.  7.了解内积的概念,掌握线性无关向量组正交规范化的施密特(Schmidt)方法.8.了解规范正交基、正交矩阵的概念以及它们的性质.  3.理解向量组的极大线性无关组和向量组的秩的概念,会求向量组的极大线性无关组及秩4.理解向量组等价的概念,理解矩阵的秩与其行(列)向量组的秩之间的关系.  5.了解维向量空间、子空间、基底、维数、坐标等概念.  6.了解基变换和坐标变换公式,会求过渡矩阵.  7.了解内积的概念,掌握线性无关向量组正交规范化的施密特(Schmidt)方法.8.了解规范正交基、正交矩阵的概念以及它们的性质.四、线性方程组考试内容线性方程组的克莱姆(Cramer)法则齐次线性方程组有非零解的充分必要条件非齐次线性方程组有解的充分必要条件线性方程组解的性质和解的结构齐次线性方程组的基础解系和通解解空间非齐次线性方程组的通解线性方程组的克拉默(Cramer)法则齐次线性方程组有非零解的充分必要条件非齐次线性方程组有解的充分必要条件线性方程组解的性质和解的结构齐次线性方程组的基础解系和通解解空间非齐次线性方程组的通解“克莱姆”改为“克拉默”线性方程组是线性代数的基础内容之一,也是考察的重点内容,要理解齐次线性方程组有非零解的充分必要条件及非齐次线性方程组有解的充分必要条件.会求基础解系、通解,理解非齐次线性方程组解的结构及通解的概念.考试要求l.会用克莱姆法则.2.理解齐次线性方程组有非零解的充分必要条件及非齐次线性方程组有解的充分必要条件.3.理解齐次线性方程组的基础解系、通解及解空间的概念,掌握齐次线性方程组的基础解系和通解的求法.4.理解非齐次线性方程组解的结构及通解的概念.5.掌握用初等行变换求解线性方程组的方法.l.会用克拉默法则.2.理解齐次线性方程组有非零解的充分必要条件及非齐次线性方程组有解的充分必要条件.3.理解齐次线性方程组的基础解系、通解及解空间的概念,掌握齐次线性方程组的基础解系和通解的求法.4.理解非齐次线性方程组解的结构及通解的概念.5.掌握用初等行变换求解线性方程组的方法.“克莱姆”改为“克拉默”54 五、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考试内容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概念、性质相似变换、相似矩阵的概念及性质矩阵可相似对角化的充分必要条件及相似对角矩阵实对称矩阵的特征值、特征向量及其相似对角矩阵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概念、性质相似变换、相似矩阵的概念及性质矩阵可相似对角化的充分必要条件及相似对角矩阵实对称矩阵的特征值、特征向量及其相似对角矩阵无变化矩阵的特征值、特征向量的计算以及矩阵的对角化是重点。对于抽象矩阵,要会用定义求解;对于具体矩阵,一般通过特征方程求特征值,再利用求特征向量。相似对角化要掌握对角化的条件,注意一般矩阵与实对称矩阵在对角化方面的联系与区别。考试要求1.理解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概念及性质,会求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2.理解相似矩阵的概念、性质及矩阵可相似对角化的充分必要条件,掌握将矩阵化为相似对角矩阵的方法.3.掌握实对称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性质.1.理解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概念及性质,会求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2.理解相似矩阵的概念、性质及矩阵可相似对角化的充分必要条件,掌握将矩阵化为相似对角矩阵的方法.3.掌握实对称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性质.无变化六、二次型考试内容二次型及其矩阵表示合同变换与合同矩阵二次型的秩惯性定理二次型的标准形和规范形用正交变换和配方法化二次型为标准形二次型及其矩阵的正定性二次型及其矩阵表示合同变换与合同矩阵二次型的秩惯性定理二次型的标准形和规范形用正交变换和配方法化二次型为标准形二次型及其矩阵的正定性无变化54 这部分需要重要掌握两点:一是用正交变换和配方法化二次型为标准形,重点是正交变换法。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有多重特征值时,解方程组所得的对应的特征向量可能不一定正交,这时要正交规范化。二是二次型的正定性,掌握判定正定性的方法。考试要求1.掌握二次型及其矩阵表示,了解二次型秩的概念,了解合同变换与合同矩阵的概念,了解二次型的标准形、规范形的概念以及惯性定理.1.掌握二次型及其矩阵表示,了解二次型秩的概念,了解合同变换与合同矩阵的概念,了解二次型的标准形、规范形的概念以及惯性定理.无变化2.掌握用正交变换化二次型为标准形的方法,会用配方法化二次型为标准形.3.理解正定二次型、正定矩阵的概念,并掌握其判别法.2.掌握用正交变换化二次型为标准形的方法,会用配方法化二次型为标准形.3.理解正定二次型、正定矩阵的概念,并掌握其判别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一、随机事件和概率考试内容随机事件与样本空间事件的关系与运算完备事件组概率的概念概率的基本性质古典型概率几何型概率条件概率概率的基本公式事件的独立性独立重复试验随机事件与样本空间事件的关系与运算完备事件组概率的概念概率的基本性质古典型概率几何型概率条件概率概率的基本公式事件的独立性独立重复试验无变化随机事件与概率是概率论的两个最基本的概念,本章的重点是概率的计算,需要掌握54 事件的关系及运算.理解概率、条件概率的概念,掌握概率的基本性质,会计算古典型概率和几何型概率,掌握概率的加法公式、减法公式、乘法公式、全概率公式,以及贝叶斯(Bayes)公式,它们是计算概率的基本方法;事件的独立性是一个重要的概念,需要理解概念并掌握用事件独立性进行概率计算;理解独立重复试验的概念,掌握计算有关事件概率的方法.考试要求1.了解样本空间(基本事件空间)的概念,理解随机事件的概念,掌握事件的关系及运算.2.理解概率、条件概率的概念,掌握概率的基本性质,会计算古典型概率和几何型概率,掌握概率的加法公式、减法公式、乘法公式、全概率公式,以及贝叶斯(Bayes)公式.3.理解事件独立性的概念,掌握用事件独立性进行概率计算;理解独立重复试验的概念,掌握计算有关事件概率的方法.1.了解样本空间(基本事件空间)的概念,理解随机事件的概念,掌握事件的关系及运算.2.理解概率、条件概率的概念,掌握概率的基本性质,会计算古典型概率和几何型概率,掌握概率的加法公式、减法公式、乘法公式、全概率公式,以及贝叶斯(Bayes)公式.3.理解事件独立性的概念,掌握用事件独立性进行概率计算;理解独立重复试验的概念,掌握计算有关事件概率的方法.无变化二、随机变量及其分布考试内容随机变量随机变量分布函数的概念及其性质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密度常见随机变量的分布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随机变量随机变量分布函数的概念及其性质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密度常见随机变量的分布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无变化随机变量是概率论研究的基本对象,离散型和连续型随机变量是最重要的两类随机变量,掌握0-1分布、二项分布、几何分布、超几何分布、泊松(Poisson)分布、均匀分布、正态分布54 、指数分布及其应用,会求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考试要求1.理解随机变量的概念,理解分布函数的概念及性质,会计算与随机变量相联系的事件的概率.2.理解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概率分布的概念,掌握0-1分布、二项分布、几何分布、超几何分布、泊松(Poisson)分布及其应用.3.了解泊松定理的结论和应用条件,会用泊松分布近似表示二项分布.4.理解连续型随机变量及其概率密度的概念,掌握均匀分布、正态分布1.理解随机变量的概念,理解分布函数的概念及性质,会计算与随机变量相联系的事件的概率.2.理解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概率分布的概念,掌握0-1分布、二项分布、几何分布、超几何分布、泊松(Poisson)分布及其应用.3.了解泊松定理的结论和应用条件,会用泊松分布近似表示二项分布.4.理解连续型随机变量及其概率密度的概念,掌握均匀分布、正态分布无变化、指数分布及其应用,其中参数为的指数分布的概率密度为5.会求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指数分布及其应用,其中参数为的指数分布的概率密度为5.会求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三、多维随机变量及其分布考试内容多维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二维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边缘分布和条件分布 二维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密度、边缘概率密度和条件密度随机变量的独立性和不相关性 常用二维随机变量的分布 两个及两个以上随机变量简单函数的分布多维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二维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边缘分布和条件分布 二维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密度、边缘概率密度和条件密度随机变量的独立性和不相关性 常用二维随机变量的分布 两个及两个以上随机变量简单函数的分布无变化在多维随机变量中,二维随机变量是基础,不仅应理解二维随机变量联合分布函数的概念与性质,还要理解54 二维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边缘分布和条件分布,理解二维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密度、边缘密度和条件密度,会求与二维随机变量相关事件的概率.另外,随机变量的相互独立行是概率论中的重要概念,理解随机变量的独立性及不相关性的概念,掌握随机变量相互独立的条件.并会求两个随机变量简单函数的分布,会求多个相互独立随机变量简单函数的分布,重点是两个连续型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函数与概率密度的计算。考试要求1.理解多维随机变量的概念,理解多维随机变量的分布的概念和性质,理解二维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边缘分布和条件分布,理解二维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密度、边缘密度和条件密度,会求与二维随机变量相关事件的概率.  2.理解随机变量的独立性及不相关性的概念,掌握随机变量相互独立的条件.  3.掌握二维均匀分布,了解二维正态分布的概率密度,理解其中参数的概率意义.4.会求两个随机变量简单函数的分布,会求多个相互独立随机变量简单函数的分布.1.理解多维随机变量的概念,理解多维随机变量的分布的概念和性质,理解二维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边缘分布和条件分布,理解二维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密度、边缘密度和条件密度,会求与二维随机变量相关事件的概率.  2.理解随机变量的独立性及不相关性的概念,掌握随机变量相互独立的条件.  3.掌握二维均匀分布,了解二维正态分布的概率密度,理解其中参数的概率意义.4.会求两个随机变量简单函数的分布,会求多个相互独立随机变量简单函数的分布.无变化四、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考试内容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均值)、方差、标准差及其性质 随机变量函数的数学期望 矩、协方差、相关系数及其性质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均值)、方差、标准差及其性质 随机变量函数的数学期望 矩、协方差、相关系数及其性质无变化关于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不仅要理解概念,还应会运用定义域性质计算随机变量及其函数的数字特征考试要求1.理解随机变量数字特征(数学期望、方差、标准差、矩、协方差、相关系数)的概念,会运用数字特征的基本性质,并掌握常用分布的数字特征2.会求随机变量函数的数学期望.1.理解随机变量数字特征(数学期望、方差、标准差、矩、协方差、相关系数)的概念,会运用数字特征的基本性质,并掌握常用分布的数字特征2.会求随机变量函数的数学期望.无变化五、大数定律和中心极限定理考试内容切比雪夫(Chebyshev)不等式 切比雪夫大数定律 伯努利(Bernoulli)大数定律 辛钦(Khinchine)大数定律 棣莫弗-拉普拉斯(DeMoivre-laplace)定理列维-林德伯格(Levy-Lindberg)定理切比雪夫(Chebyshev)不等式 切比雪夫大数定律 伯努利(Bernoulli)大数定律 辛钦(Khinchine)大数定律 棣莫弗-拉普拉斯(DeMoivre-laplace)定理列维-林德伯格(Levy-Lindberg)定理无变化本章内容考察的比较少,只需要54 了解一个不等式,两个定理,三个定律。注意切比雪夫大数定律、伯努利大数定律和辛钦大数定律这三大定律成立的条件,会用相关定理近似计算有关随机事件的概率。考试要求1.了解切比雪夫不等式.1.了解切比雪夫不等式.无变化  2.了解切比雪夫大数定律、伯努利大数定律和辛钦大数定律(独立同分布随机变量序列的大数定律).3.了解棣莫弗-拉普拉斯定理(二项分布以正态分布为极限分布)和列维-林德伯格定理(独立同分布随机变量序列的中心极限定理).  2.了解切比雪夫大数定律、伯努利大数定律和辛钦大数定律(独立同分布随机变量序列的大数定律).3.了解棣莫弗-拉普拉斯定理(二项分布以正态分布为极限分布)和列维-林德伯格定理(独立同分布随机变量序列的中心极限定理).六、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考试内容总体个体简单随机样本统计量样本均值样本方差和样本矩分布分布分布分位数正态总体的常用抽样分布总体个体简单随机样本统计量样本均值样本方差和样本矩分布分布分布分位数正态总体的常用抽样分布无变化在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中,主要有总体、个体、简单随机样本、统计量、样本均值、样本方差和样本矩。分布分布分布考试要求1.理解总体、简单随机样本、统计量、样本均值、样本方差及样本矩的概念,其中样本方差定义为:2.了解分布、分布和分布的概念及性质,了解上侧分位数的概念并会查表计算.3.了解正态总体的常用抽样分布.1.理解总体、简单随机样本、统计量、样本均值、样本方差及样本矩的概念,其中样本方差定义为:2.了解分布、分布和分布的概念及性质,了解上侧分位数的概念并会查表计算.3.了解正态总体的常用抽样分布.无变化七、参数估计考试内容点估计的概念估计量与估计值矩估计法最大似然估计法估计量的评选标准区间估计的概念单个正态总体的均值和方差的区间估计两个正态总体的均值差和方差比的区间估计点估计的概念估计量与估计值矩估计法最大似然估计法估计量的评选标准区间估计的概念单个正态总体的均值和方差的区间估计两个正态总体的均值差和方差比的区间估计无变化本章的重点是求估计量的两个方法:矩估计法(一阶矩、二阶矩)与最大似然估计法考试要求无变化54 1.理解参数的点估计、估计量与估计值的概念.2.掌握矩估计法(一阶矩、二阶矩)和最大似然估计法.3.了解估计量的无偏性、有效性(最小方差性)和一致性(相合性)的概念,并会验证估计量的无偏性.4.理解区间估计的概念,会求单个正态总体的均值和方差的置信区间,会求两个正态总体的均值差和方差比的置信区间.1.理解参数的点估计、估计量与估计值的概念.2.掌握矩估计法(一阶矩、二阶矩)和最大似然估计法.3.了解估计量的无偏性、有效性(最小方差性)和一致性(相合性)的概念,并会验证估计量的无偏性.4.理解区间估计的概念,会求单个正态总体的均值和方差的置信区间,会求两个正态总体的均值差和方差比的置信区间.八、假设检验考试内容显著性检验假设检验的两类错误单个及两个正态总体的均值和方差的假设检验显著性检验假设检验的两类错误单个及两个正态总体的均值和方差的假设检验无变化重点是掌握单个及两个正态总体的均值和方差的假设检验.考试要求1.理解显著性检验的基本思想,掌握假设检验的基本步骤,了解假设检验可能产生的两类错误.2.掌握单个及两个正态总体的均值和方差的假设检验.1.理解显著性检验的基本思想,掌握假设检验的基本步骤,了解假设检验可能产生的两类错误.2.掌握单个及两个正态总体的均值和方差的假设检验.无变化 2013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理论大纲第一部分考试说明对比分析  一、考试性质54   思想政治理论考试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掌握大学本科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以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保证被录取者具有基本的思想政治理论素质,并有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专业上择优选拔。  Ⅱ.考试的学科范围  考试的学科范围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世界经济与政治。  Ⅲ.评价目标  思想政治理论考试涵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当世界经济与政治等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要求考生:  1.准确地再认或再现学科的有关知识。  2.准确、恰当地使用本学科的专业术语,正确理解和掌握学科的有关范畴、规律和论断。  3.运用有关原理,解释和论证某种观点,辨明理论是非。  4.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比较和分析有关社会现象或实际问题。  5.结合特定的历史条件或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背景,认识和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Ⅳ.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54   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约22%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约3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约14%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约16%  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约16%  (四)试卷题型结构  单项选择题  16分(16小题,每小题1分)  多项选择题  34分(17小题,每小题2分)  分析题      50分    第二部分考查的知识范围对比分析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一)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含义54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根源、实践基础和思想渊源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  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发展  2.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立场、理论品质以及社会理想  (二)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物质世界和实践  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在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物质和运动,运动和静止,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  社会的物质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实践的本质含义、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实践与人的存在54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分化与统一  人和自然的关系  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  2.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联系的内涵和特点  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发展的实质。发展与过程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及其同一性和斗争性。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及相互关系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矛盾分析方法  事物存在的质、量、度                     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  辩证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否定之否定规律原理的意义54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现象与本质、形式与内容及其方法论意义  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唯物辩证法与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  辩证思维的主要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 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3.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规律及其客观性;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  (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的主体、客体与中介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及相互作用的过程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认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认识的本质  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与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原则区别  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相互关系54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  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真理与价值  真理及其客观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真理与谬误、成功与失败;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实践活动的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价值及其特性;价值评价及其特点;价值评价的功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  3.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自由与必然  (四)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构成及其作用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内容及其意义54   生产力的含义和结构  生产关系的含义和内容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内涵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社会形态的内涵  社会形态的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2.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阶级的产生和本质;阶级斗争的作用;阶级分析方法;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革命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改革的性质和作用  科学技术的含义;科学技术革命的作用;科学技术社会作用的两重性  3.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 现实的人及其活动与社会历史54   人的本质  唯物史观考察历史创造者问题的原则;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个人与社会历史;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方法  (五)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1.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资本的原始积累。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  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54   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2.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劳动力商品的特点。  货币转化为资本。  所有制和所有权。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本质。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及其特点。  剩余价值的实质。资本的本质。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及其意义。  剩余价值率。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  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资本积累的本质与后果。  影响资本积累规模的因素。  资本有机构成。  相对过剩人口。54   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  资本循环。  资本周转。  资本循环与周转规律发挥作用的制约因素。  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及实现条件。  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和形式。  利润和平均利润。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深化。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根源和周期性。  3.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和本质。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进步作用和局限性。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构成及本质。  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形成和本质。  辩证地分析资本主义意识形态。54   (六)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1.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  生产集中与资本集中。垄断的形成及本质。  垄断与竞争。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  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形式及作用。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的扩展及其后果。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和实质;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经济全球化的动因和后果。  2.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新变化的表现和特点。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  3.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复杂性和长期性。  (七)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1.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局限性。  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无产阶级革命的特点、形式和发生。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54   列宁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苏联模式。  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  社会主义制度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巨大贡献。  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2.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  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  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社会主义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社会主义在改革中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3.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马克思主义政党产生的条件和性质。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宗旨和组织原则。  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斗争和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领导作用。54   (八)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  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2.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共产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  共产主义实现的长期性。  "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  3.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共产主义的发展阶段。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  二、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 毛泽东思想54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3. 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5. 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1.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确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  2.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和意义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  3.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1.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54   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2.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的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和动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纲领、经济纲领和文化纲领。  3.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及其主要经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党的建设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经验。  (四)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和基本内容。  2.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3.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五)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54   2.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  3.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提出及其主要内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七)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1.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2. 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54   改革的全面性。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3. 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1.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4.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区域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九)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54   2.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3.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民主政治  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自由和人权。  (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2.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3.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和科学。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十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科学含义和重要意义。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54   (十二)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1.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之一。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  2.从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解放台湾  台湾问题的由来和实质。武力解放台湾的方针。解决台湾问题的重要原则。  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形成和确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  4.新形势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发展  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丰富和发展。新世纪新阶段的对台方针政策。  (十三)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1.国际形势的发展及特点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2.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形成和发展。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十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54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事业  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巩固和加强各族人民的团结合作。  2.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和基本任务。加强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法宝。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  3.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人民解放军的性质和作用。建立巩固的国防。新世纪新阶段人民军队的历史使命。  (十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1.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2.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基本原则。  3.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一)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54   1.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及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演变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  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2.抵御外国武装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  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及其原因  民族意识的觉醒  (二)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1.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  2.洋务运动的兴衰  洋务事业的兴办54   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  3.维新运动的兴起与夭折  戊戌维新运动  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与教训  (三)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1.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2.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武昌起义  封建帝制的覆灭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辛亥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的失败及其原因  (四)开天辟地的大事变54   1.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北洋军阀的统治  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五四运动的发生和发展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历史特点和伟大历史意义  3.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与大革命的兴起  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展  大革命的失败及其经验教训改为大革命的意义、失败原因和教训  (五)中国革命的新道路54   1.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  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  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2.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  遵义会议与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  红军长征的胜利  (六)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其实施  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  2.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  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  局部抗战与救亡运动  一二•九运动54   西安事变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及其基本策略。  全国性抗战的开始  3.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战略防御阶段和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4.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  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  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  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  延安整风运动与中共七大  5.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抗日战争的胜利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54   (七)为新中国而奋斗  1.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  抗战胜利后的国际国内局势  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国民党发动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  2.国民党政府处于全民的包围中  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  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  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人民政协与《共同纲领》  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八)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54   1.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其伟大意义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  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  开始采取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步骤  2.选择社会主义道路  工业化的任务和发展道路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和条件  3.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农业、手工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及其意义  (九)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54   1.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探索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  中共八大路线的制定  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成果  2.探索中的严重曲折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国民经济的调整  "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1975年整顿和"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文化大革命"的性质与教训  3.建设的成就,探索的成果  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文化、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  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国际环境的改善  探索中形成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要原则  (十)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54   1.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提出  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  2.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  中共十二大制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纲领  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  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  "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  3.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发展的新阶段  邓小平南方谈话  中共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中共十五大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提出跨世纪发展战略54   推动解决"三农"问题和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中共十六大制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行动纲领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  5.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与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其根本原因和主要经验  中共十七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概括  四、思想道德修修养与法律基础  (一)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  1.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2.理想信念的实现  立志高远与始于足下。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54   (二)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  1.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     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  2.新时期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和拥护祖国的统一。爱国主义与经济全球化。爱国主义与弘扬民族精神。爱国主义与弘扬时代精神。  3.做忠诚的爱国者  自觉维护国家利益。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增强国防观念。以振兴中华为己任。  (三)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  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世界观与人生观。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人生。  2.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价值观与人生价值。人生价值的标准与评价。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3.科学对待人生环境  促进自我身心的和谐。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四)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  1.道德及其历史发展54   道德的本质、功能与作用。  道德的历史发展。  2.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正确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  3.弘扬社会主义道德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4.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加强诚信道德建设。锤炼个人品德。  (五)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  1.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  公共生活的含义及特点。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  2.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社会公德的含义和基本特征。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社会公德的实践与养成。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3.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  公共生活中法律规范的作用。公共生活中相关法律规范。  (六)培育职业精神,树立家庭美德54   1.职业活动中的道德与法律  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职业活动中法律的基本要求。  2.大学生择业与创业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与创业观。在艰苦中锻炼与在实践中成才。  3.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观  爱情的本质与恋爱中的道德。婚姻与家庭。家庭美德的主要内容。婚姻家庭的法律规范  (七)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  1.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含义和本质。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主要构成。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观念。  自由平等观念。  公平正义观念。54   权利义务观念。  3.增强国家安全意识  掌握国家安全法律知识。  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  4.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  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方式。树立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八)了解法律制度,自觉遵守法律  1.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制度   宪法的特征和基本原则。  我国的国家制度。  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我国的国家机构。  2.我国的实体法律制度  民商法律制度。  行政法律制度。  经济法律制度。  刑事法律制度。54   3.我国的程序法律制度  民事诉讼法律制度。  行政诉讼法律制度。  刑事诉讼法律制度。  仲裁和调解制度。  五、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一)形势与政策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重大方针政策。  年度间(2012年1月一2012年12月)国际、国内的重大时事。  (二)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两极格局解体。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综合国力竞争。大国关系。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地区热点问题。西方干涉主义的新特点。联合国等主要国际组织的地位、作用和面临的挑战。  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和作用。南北关系。南南合作。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和谐世界。54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